在實驗室的壹排排架子上,整齊地排列著壹大堆玻璃培養器皿,上面貼著標簽:鏈球菌、葡萄球菌、炭疽、大腸桿菌等。這些都是毒菌。弗萊明收集它們是為了找到壹種方法來制服它們,並將它們培養成無毒的細菌。特別是其中壹種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像葡萄球的細菌,分布非常廣泛,危害很大。傷口感染化膿,就是“惹事”。弗萊明嘗試了各種藥物,試圖找到壹種理想的藥物殺死它,但始終沒有成功。
弗萊明來到貨架前,逐壹查看了培養器皿中細菌的變化。當他來到窗口附近的壹個保溫箱時,他皺著眉頭,自言自語道:“唉,怎麽回事!”原來,這個貼著葡萄球菌標簽的培養箱裏裝的培養基發黴了,長出了壹團藍色的黴花。
他的助手趕過來說:“這是雜菌汙染的。不要再用了。我來倒掉吧。”弗萊明沒有馬上把保溫箱交給助手,而是仔細觀察了壹會兒。令他驚訝的是,青色黴菌周圍出現了壹小圈空白區域,原來的葡萄球菌不見了。是這種青黴菌的分泌物殺死了葡萄球菌嗎?
想到這裏,弗萊明興奮地把它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青黴菌附近的葡萄球菌已經全部死亡,只留下壹點點枯萎的影子。他當即決定將青黴菌放入培養基中進行培養。
幾天後,青黴菌明顯增多。於是,弗萊明進行了壹個實驗:用溶於水的葡萄球菌蘸壹根線,放入青黴菌的培養箱中。幾個小時後,所有的葡萄球菌都死了。然後,他把線分別與白喉,肺炎,鏈球菌和炭疽,這些細菌也很快死亡。但是,如果妳把傷寒菌和大腸桿菌放在壹條線上,這些細菌還是會繁殖。
為了測試青黴菌對葡萄球菌的殺滅能力,弗萊明用水稀釋青黴菌培養液,先稀釋壹倍,再稀釋兩倍...最後是800倍的水。因此,它對葡萄球菌和肺炎的殺滅能力仍然存在。這是當時人類發現的最強大的殺菌物質。
但是,這種青黴菌液對動物有害嗎?弗萊明小心翼翼地把它註射到兔子的血管裏,然後緊張地觀察它們的反應。結果他發現兔子安然無恙,沒有任何異常反應。這證明這種青黴菌液沒有毒性。
1929年6月,弗萊明在壹篇論文中發表了他的發現。他把青黴菌分泌的這種殺菌物質稱為青黴素。
人們向他祝賀。壹位英國權貴建議他申請制造青黴素的專利權,這樣他將來會發財。弗萊明經過考慮,寫了壹封信,委婉地拒絕了這位權貴的建議。他說:“我不忍心為了自己和家人的榮譽和財富而危及無數人的生命。”
弗萊明發現青黴素似乎是偶然的,但這是他仔細觀察的必然結果。遺憾的是,當時青黴素還不能用於臨床治療,因為青黴素培養液中青黴素含量太少,很難提取出足夠的青黴素用於治療。如果把它的培養液直接用來治病,那時候要註射幾千甚至幾萬毫升,其實是不可能的。因此,弗萊明不得不暫時停止青黴素的培育和研究。但是他的發現為後來的科學家開辟了道路。
那是1940,在牛津大學負責病理學研究的澳大利亞病理學家弗洛裏仔細閱讀了弗萊明關於青黴素的論文,對這種能殺死多種病菌的物質產生了興趣。但他知道,要提取這種物質,需要各行各業科學家的齊心協力。他邀請了壹些生物學家、生物化學家和病理學家組成壹個聯合實驗小組。其中,德國生物化學家恩斯特·鮑裏斯·錢恩是他主要的得力助手。
在弗羅利的帶領下,聯合實驗組緊張地開展著研發工作。細菌學家每天要準備幾十噸的培養液,倒入培養瓶中,在其中接種青黴菌株,待其充分繁殖後,再放入大罐中,然後送往恩斯特鮑裏斯鏈公司進行提煉。
精制工作艱巨而困難,壹大罐培養液只能提取壹點針尖大小的青黴素。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恩斯特·鮑裏斯·錢恩提取了壹勺青黴素。溶解在水中殺死葡萄球菌,效果很好。即使稀釋200萬倍,也依然有殺傷能力。
聯合實驗組選取50只小鼠進行實驗;他們每個人都註射了等量的鏈球菌,足以殺死他們,然後其中25人註射了青黴素,另外25人沒有註射。結果,沒有註射青黴素的老鼠全部死亡,只有壹只註射了青黴素的老鼠死亡。
隨後,他們開始更加努力地提取,終於得到了拯救壹個病人所需的青黴素,拯救了壹個病人。證明了這種藥無與倫比的療效。
弗洛裏清楚地意識到,青黴素要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就必須改進設備,進行大規模生產。但這對於聯合實驗組來說還是不可能的。而且當時倫敦經常被德國飛機轟炸,進行批量生產也不安全。
1941 6月,弗洛裏不顧恩斯特·鮑裏斯·錢恩的反對,帶著未受戰爭影響的青黴素樣品來到美國。他立即開始與美國科學家合作。經過* * *的齊心協力,我們終於在24℃下做出了以玉米汁為培養基的生產設備。從中提取的青黴素純度高,收率高,很快就開始廣泛應用於臨床。壹些傳染病的死亡率大大下降,無數的生命被挽救。
1845年,弗萊明、弗洛裏和錢恩因在青黴素的發現和利用方面的突出貢獻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