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金融危機背景下完善我國銀行監管法律制度的思考

金融危機背景下完善我國銀行監管法律制度的思考

“法得當,必有成功”。加強監管法規建設是深化銀行業改革開放的重要保障。銀監會成立後,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銀行業競爭力和監管有效性為目標,積極推進銀行業監管法制建設,基本建立了符合市場化要求的商業銀行體系,建立了現代公司治理機制,有效推進了流程銀行建設。可以說,法制建設的實踐成果直接服務、促進和保障了銀行業改革開放的寶貴成果。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和銀行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國銀行(3.57%、0.07%、2.00%)法制建設經歷了初創、定型、定型、完善四個階段。在銀行業監管者和法律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我國初步建立了以中央立法機關和中央政府有關法律法規、決議和命令為基礎,以《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和《商業銀行法》為核心,以《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和《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為基礎,以部門規章和大量規範性文件為主體,以相關金融司法解釋為補充的現代銀行業監管法律體系。這壹體系的層級框架包括:20多部法律及相關法律;10以上行政法規及相關行政規章;20多條規定;500多份規範性文件;相關司法解釋70余條;20多個關於銀行監管的國際協議,等等。銀行監管規則的系統化構建,不僅為監管的有序推進提供了較為完備的法律依據,也為銀行業的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最可靠的制度保障。

銀行監管法制現代化

立足銀行監管實踐,借鑒國際先進經驗,近年來我們采取了科學有效的立法措施,有力地推進了銀行監管法制現代化。

與WTO規則接軌——市場準入監管立法遵循“透明”和“審慎”原則。2001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為全面履行入世承諾,進壹步推進銀行業對外開放,銀監會制定了壹系列改革優化準入監管方式的規定:取消壹批商業銀行業務和高管人員市場準入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程序;規定境外金融機構可以投資中資金融機構,突破了長期以來禁止境外金融機構投資中資金融機構的規定;取消對外資銀行的所有非審慎性限制,鼓勵外資銀行在境內設立分行或將其改造為在境內註冊的法人銀行,放寬外資銀行市場準入標準,取消外資銀行設立分行的時間間隔要求,簡化在華獨資和合資銀行營運資本檔次,相應降低最低營運資本要求;梳理整合各類市場準入管理法律法規,依據行政許可法,系統制定了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行政許可實施程序和行政許可事項具體實施辦法。

借鑒國際銀行監管經驗——以“風險導向、審慎監管”為指導的持續監管立法。2006年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將資本充足率要求、監管審查機制和市場約束作為實現有效監管的三大支柱。同時,在修訂後的《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的25項原則中,有13項屬於審慎銀行監管原則,這都體現了銀行監管思路和方法的巨大進步。

參照國際標準,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金融監管當局的最佳做法,銀監會提出了“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提高透明度”的新監管理念,並相繼制定發布了壹系列金融監管法規和規範性文件,包括《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 《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指引》、《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指引》和《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指引》。

適應銀行業改革開放的需要——綜合監管立法的特點是“適度控制、引導重組、促進創新”。銀監會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適度控制的基礎上兼顧有效審慎監管:部分降低銀行業務和高管人員準入要求,放寬部分新業務準入限制,取消高管人員任職資格考試和部分高管人員任職資格限制;開始放寬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與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相關細則,實行國家指導價與商業銀行自主定價相結合的服務定價方式,擴大了商業銀行服務定價的自主空間。同時,銀監會加強了對銀行業的風險監管指引和規範。在現有的銀行業監管規則中,主要針對銀行業審慎經營和風險管理的監管規則有160多項,從而建立了較為系統完整的風險監管規則體系。

此外,為適應2003年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現實需要,著力解決國有銀行投資者缺位、政企分開、缺乏有效公司治理等長期存在的問題,銀監會積極推動國有銀行完善公司治理,在國務院再次註資支持金融重組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引進具有先進管理技術的境外戰略投資者。同時發布了《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及相關監管指引》等壹系列規範性文件,督促商業銀行建立有效的內部制衡機制,使商業銀行所有者和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得到均衡的制度安排。為了促進金融業的機構調整、產品和業務創新,銀監會還發布了《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指引》等法規。制定和修訂企業集團財務公司、汽車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管理辦法;起草規範組織和行為的暫行規定,加快農村信用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出臺六項管理規定和工作指引,規範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信用社三類新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準入和管理,補齊欠發達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短板,豐富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類型。

銀行監管法制建設中應正確處理的重要關系

構建銀行監管法律制度實際上是壹個深刻認識和處理市場主體、業務行為、監管和外部環境建設之間關系的過程。作為監管當局,銀監會壹直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處理好這些矛盾和相互關系。

完善監管規則與促進市場發展的關系。事實證明,沒有規則的市場只會導致交易成本的增加,最終導致不可持續的交易。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積累的金融風險都是規章制度薄弱的後果。目前,由於我國銀行業與國外成熟市場仍有較大差距,如果監管建設跟不上,必然會滋生大範圍違約和行為失範,引發新的金融風險。因此,下壹步的重點是通過改革,用新的科學規則取代不適應新形勢變化的舊規則。這樣,“改革求強”就成了銀行法制定的重要出發點。同時,也要把握好監管的尺度和重點,分清主次,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有所為有所不為,避免控制過嚴影響金融效率。

借鑒國外經驗與總結國內實踐的關系。作為壹個後現代國家,壹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就是以寬廣的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研究和借鑒國際銀行監管的立法經驗。學習外國說到底是形成和創造有自己特色的實踐。只有這樣,法規建設才有生命力和前瞻性。壹方面,積極借鑒巴塞爾委員會制定的相關文件,認真研究各國銀行監管的法律法規,吸收各方面監管的精華為我所用。另壹方面,相關法律法規要以國內銀行業的發展階段,以及該國目前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銀行監管狀況為基礎,不能忽視國情,甚至超越實際發展階段。

原則性監管與監管性監管的關系。隨著金融市場競爭的加劇、監管體系的逐步完善和銀行風險管控能力的增強,我們應適時將監管思路逐步轉向原則監管。根據這壹要求和方向,今後要更加註重提高銀行業的經營效率,更加註重銀行業競爭力的建設。監管條例的出臺,更多的是指導性要求,更少的是約束性規則,更多的是原則性指導,更少的是輕率限制。在研究采取監管措施時,要更加註重實效和力度,用好各種審慎監管手段和市場手段,堅持懲防並舉,註重預防和自查自糾,下大力氣進行綜合整治,切實督促標本兼治。

樹立監管權威與規範權力行使的關系。監管者是銀行監管法律制度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應樹立監管權威,確保令行禁止。現代行政機關的權力必須受到法律的制約,否則權力行使不當必然會侵害銀行的合法利益,消解監管權威。因此,壹方面,法律法規要充分賦予監管者權力,確保監管執法;另壹方面,要對監督者進行有效制約,保證權力行使的嚴肅性。基於上述考慮,規範權力行使的相關規範成為銀行監管法律制度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促進金融創新與確保金融穩定的關系。金融創新是金融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然而,金融創新活動不能脫離科學發展觀的第壹要務。必須符合金融機構的發展戰略、專業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需要對創新活動進行細致的監管和跟進。我們的金融市場還處於初級階段,市場參與者的各種不規範行為時有發生。在此背景下,金融創新必須建立在嚴格審慎監管的基礎上,通過監管立法促進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和建立市場紀律,以更好地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

關於進壹步完善銀行監管法律制度的思考

我們正處於壹個金融市場快速創新、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這對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和銀行法規建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監管部門應審時度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明確相關政策和法律改革調整思路,進壹步完善銀行監管法律體系。

完善調整金融市場主體關系的主導法律制度。首先要做的是調整我國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近年來,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和銀行業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不僅為國有商業銀行補充了資本,剝離了不良資產,還在風險控制、財務管理、薪酬激勵等方面借鑒了國際先進經驗。但是,在設計市場主體制度的過程中,改革主要是按照政府的意誌進行的,而沒有按照私法原則明確界定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導致體制、機制等深層次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改革在許多方面需要進壹步深化。未來幾年,法律需要對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出資人制度、股東權利義務、股東行為約束、公司治理結構等做出科學明確的規定。,在深刻厘清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在私法層面明確銀行在市場中的商事主體地位,保護其自治權利,維護市場對市場主體的選擇和金融資源的配置。

構建開放的市場準入體系,培育多層次金融市場主體。銀行業是有限的持牌行業,中國銀行業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是完全必要和合理的。但是,過高的準入門檻容易導致市場壟斷。我國現有金融機構在服務模式、組織架構、業務模式、服務對象、產品設計、業務流程等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同質化嚴重,供給動力不足。因此,如何實現經濟平等是今後完善我國銀行法律制度的壹個重要方面。放松管制作為國際政府管理的長期趨勢,對銀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壹方面,金融機構的豐富可以使優質資本進入銀行業,提高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實力;另壹方面,各類金融機構可以提供不同的產品,實現多樣化的服務,從而解決金融市場的供需矛盾。

借鑒國際銀行業監管的先進做法,不斷完善風險監管法律法規。本著“提高戰略性、前瞻性和有效性”的原則,密切關註國際監管法律法規的新動向,重視借鑒國際銀行業監管立法的好做法,逐步推行國際最佳做法。比如世界各國實施《統壹資本計量和資本標準的國際協議:修訂框架》,對我們的影響會很大。中國應該考慮自己的國情,進壹步研究如何為新協議的逐步實施創造條件。再比如,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發布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將對全球各行各業產生震動和影響,特別是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計算、貸款損失準備金的計提和資產證券化等方面,對中國銀行業是巨大的挑戰。又如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對《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和經合組織《公司治理原則》的修訂,與銀行監管和改革的發展趨勢密切相關。此外,還有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等國際法律法規,需要及時跟蹤。

認真總結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完善我們的法律政策。2008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進壹步顯現,並演變為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在經營理念、業務創新、風險管理、危險征兆、市場約束、金融監管、危機應對、救助機制等諸多方面都帶來了深刻的教訓,值得我們密切跟蹤和研究。我們必須及時發現我國銀行監管政策和法律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爭取或尋求最佳有利時機,盡早做出補救和防範。

  • 上一篇:東莞生育保險報銷流程條件新政,超出目錄藥品不能報銷
  • 下一篇:白柳皮提取物的益處和功效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