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磺胺類藥物主要治療哪些領域?

磺胺類藥物主要治療哪些領域?

這類藥物是最早合成的合成抗菌藥,最早用於臨床的是普隆地爾(prontodil,1935年)。隨著毒性更小、療效更好的新型抗菌藥的出現,磺胺類藥物的使用量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感染(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中仍是首選藥物。

優點:1.不良反應較多:腎損害、過敏、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

2.抗菌活性低,易產生耐藥性,存在交叉耐藥性

(壹)磺胺類藥物的分類

1.用於全身感染的磺胺類藥物(易吸收)

短效(t1/2< 10 h):

磺胺異噁唑(SIZ) 4x/d 磺胺二甲氧嘧啶(SM2) 4x/d

中效(10-24 h):

磺胺嘧啶(SD)2x/d 磺胺甲噁唑(SMZ)2x/d

長效(t1/2>24 h):

磺胺多辛(SDM)1x/3-7d

2.用於腸道感染的磺胺類藥物(難以吸收)

磺胺沙拉嗪(SASP)

3.外用磺胺類藥物

磺胺脒(SML)、磺胺乙酰胺(SA)、磺胺嘧啶銀(SD-Ag)

(二)抗菌譜--更廣(大多數 G+、G-細菌)

1.敏感: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淋球菌、鼠疫桿菌(首選鏈黴素)

2. 亞敏感:G-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肺炎球菌、布魯氏菌病、流感病毒、傷寒桿菌(SMZ)、綠膿桿菌(SML、SD-Ag);沙眼衣原體;惡性瘧原蟲(SDM)

3.無效:G+桿菌;立克次體、鉤端螺旋體、支原體

選擇性:

SD--腦膜炎球菌 SDM--瘧原蟲(麻風病、結核病)

SMZ--傷寒桿菌 SML、SD-Ag。-與銅綠假單胞菌相同

(3)抗菌作用原理

抑制二氫葉酸合成酶 抑制核酸和蛋白質合成

磺胺的化學結構與對氨基苯甲酸(PABA)相似、

二者競爭二氫葉酸合成酶,使細菌合成二氫葉酸的酶失效,從而使細菌合成二氫葉酸受阻,抑制DNA、蛋白質的合成,為抑菌藥物。

細菌對磺胺類藥物存在交叉耐藥性

耐藥機制:(1)酶的識別能力提高--與磺胺類藥物的親和力下降

(2)細菌改變代謝途徑:自身產生PABA、增加酶的用量、使用外源性葉酸等

(四)臨床應用

1.流腦 首選SD、PNCG,其次氯黴素、第二、三代頭孢

2.呼吸道感染 選用中、短效,如SD、SMZ+TMP

3.尿路感染 SIZ、SMZ + TMP

潰瘍性結腸炎--SASP

4. 腸道感染 腸炎、菌痢--SMZ+TMP

傷寒--SMZ+TMP

5.外用藥 (1) 傷口感染(化膿性、銅綠色)、燒傷等,選擇 SML、SD-Ag(後者藥性強,刺激性小,還有收斂作用)。

(2)眼部感染 SA

6.預防瘧疾 SDM(抗瘧疾片的成分為 No.2SDM+乙胺嘧啶)

(五)不良反應 較常見

1.腎損害:酸性尿易形成結晶,刺激腎臟,引起結晶尿、血尿、管型尿,以SD

(1)多飲水:超過1.5l/d,增加尿量,降低藥物濃度

(2)堿化尿液(NaHCO3);預防結晶尿

(3)老年、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2.過敏反應:皮疹、固定型藥疹、藥物熱等、神經系統:頭暈、乏力、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司機、高空作業和新生兒不宜使用

  • 上一篇:馬來西亞聯合醫藥品牌
  • 下一篇:水楊酸毒扁豆堿註射液說明書簡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