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珍院士作為壹名學者,在科研工作中總是孜孜不倦,積極探索,正如她所說:我們自己要繼續學習,知識要不斷更新,思想上緊跟時代。她也是這樣做的。她從1959 年起在中山醫學院參與建立第壹間眼科生化實驗室,開始進行中國人晶體化學成分分析。
為了提高白內障手術的質量,李紹珍院士積極投身白內障手術的技術引進和創新。20世紀70年代後期,她親自率領專業組人員及研究生積極開展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術,對白內障後房型人工晶體植入進行了系列創新研究,取得顯著成績:她們首創Nd:YAG激光斷線治療現代囊外摘除術後角膜散光;創立選擇改良鞏膜切口、術中調整縫線、術中或術後角膜切開、術後選擇性斷線等綜合方法對囊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的角膜散光進行防治,使患者更好地恢復視力;拓寬人工晶體植入術的適應證,開展對高度近視、抗青光眼術後、葡萄膜炎和糖尿病並發白內障等復雜情況下的人工晶體植入術,並通過不斷改良手術切口和術式,以及小切口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和可折疊人工晶體植入術,使創口愈合加快,裸眼視力顯著提高;她在國內率先報道門診人工晶體植入術的結果,為患者解決住院難及經濟負擔等問題;她還率先開展二期人工晶體植入術,為恢復雙眼單視和立體視創造了條件。
在科研工作中,她註重掌握本專業的最新研究動態,確定研究方向選題、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結果的處理、論文撰寫五個環節控制,力求從實際出發,將課題的先進性、科學性與臨床實際緊密結合,因此在科研上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如第壹,在白內障病因實驗研究方面開展並指導壹系列的工作:她與她的同事們與美國國立眼科研究所合作首次系統地對人類從胚胎到老年的主要晶體蛋白及其亞基進行研究,發現不同年齡成人α晶體蛋白的聚集體較胚胎者大;分析透明和白內障晶體中γ-晶體蛋白的含量,首次發現人透明晶體中γ-蛋白各亞基量隨年齡的不同而有變化,但總量恒定,在白內障晶體中則減少;與國際同期發現胚胎γ晶體蛋白含量有糖基成分,並首次報道胚胎γ2和γ3晶體蛋白的非酶糖基有差異;提出γ-晶體蛋白的總量下降及亞基改變與白內障形成有關;第二,進壹步闡明白內障發病機理,發現晶體上皮細胞雕亡基因過度表達是各類老年性白內障發生的***同分子基礎;第三,在白內障治療防治方面,發現紫花杜鵑甲素及黃芩甙有抑制晶體醛糖還原酶的作用,對糖性的白內障的治療作了有益的探索;對後發障的防治研究發現中藥高三尖杉酯堿、駱駝蓬堿等不但能抑制體外培養的晶體上皮細胞增殖,而且在(兔)晶體囊外摘除後,前房註入此類藥物亦可抑制晶體上皮細胞增殖的作用;發現激發或誘導晶體上皮細胞雕亡對防治後發性的白內障有重要意義;為探索對晶體上皮細胞增殖抑制的有效方法,率先開展其周期調控的分子機制的研究,利用反義核酸技術阻斷晶體上皮細胞周期進程,探索預防後發障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李紹珍院士親自參與並指導眼免疫實驗研究,對葡萄膜炎發病機制的研究結果,取得顯著成績。近年來,其研究工作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廣東省科委、衛生部、美國NEI和HKI等科研基金的資助並取得突出成果。她主持的《白內障防治研究》獲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1995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壹作者);“葡萄膜視網膜炎發病機制的系列實驗研究”獲取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二作者),1997 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二作者);“人工晶體手術源性角膜散光的自然演變及其控制的研究”獲1995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二作者)。她主編的《眼科手術學》於1999年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她先後發表論文150篇。 從20世紀50年代起李紹珍院士就隨著毛文書教授下鄉開展防盲治盲工作。幾十年來,她的足跡踏遍南粵大地的工礦和農村。李紹珍院士從長期的實踐工作中深深地體會到,無論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工作能力有多強,即使無日無夜地幹,也不能滿足眾多盲人的需求。從年輕的時候開始,李院士心中就泛起壹個不滅的夢——建立起培養中國高級眼科醫生和研究人員的重點教學基地,培養壹大批獻身於中國眼科事業、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眼科醫生。為了這個理想,她和她的前輩壹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傾註了畢生的熱情。
在國內積極推廣新技術,李紹珍院士的研究成果有重要的臨床指導和理論意義,她主持舉辦了各種形式的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晶體超聲乳化手術學習班,培訓了來自中國23個省、市、自治區及澳門近千名眼科醫生,促進人工晶體植入術在中國的推廣和提高。作為白內障防治課題負責人與美國國立眼科研究所和國際防盲機構(HKI)合作,深入農村示範和推廣人工晶體術,在廣東省建立5個白內障手術防治基地,並在農村進行白內障患者療效與生存質量的研究,找出影響中國農村白內障復明手術質量和數量的原因和對策。她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防盲治盲研究工作,是美國海倫凱勒國際防盲組織在中國的唯壹顧問。由於她在白內障工作方面作出的優異成績,1996年開始受衛生部委托主持十年百項中的《白內障手術防治》面向基層和農村的技術推廣工作。 李紹珍院士在中國現代眼科學奠基人陳耀真教授、毛文書教授等老壹輩知名專家的高尚醫德和刻苦鉆研的精神鼓勵下,四十多年來,勤奮地工作在臨床醫療第壹線,以精湛的診治技術,熱情周到的服務,良好的醫德醫風,深受眼疾患者好評。1966年,她響應黨的號召到廣東省封開縣農村進行醫療工作,在當時的公社衛生院及縣醫院當了三年多的眼科醫生。她醫術高明,許多病人遠道從廣西慕名而來請她治病,做眼科手術。當時農村缺醫少藥,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她和她的同事研制了中草藥和用葡萄糖靜脈註射液治療病人。李紹珍院士從年青時代開始投身眼科專業工作,在臨床上,她爭取多值班,手術上多練基本功,起早摸黑做24小時的眼壓測定和房水靜脈觀察,她無壹不親自動手;無論是擔任手術者或是手術助手,她都投入十分的熱忱,每次術前洗手消毒時間,她都抓緊時間將手術的每個步驟及手術時可能會發生合並癥及處理方法在頭腦中過壹次“電影”,盡管這些手術已經做過許多次,但是她覺得,病人的眼睛由妳診治,妳就要為他的眼睛負責,手術壹定要盡量做得好,減少並發癥。經過壹次又壹次的經驗積累和技術改進,經她手術後的病人其視力恢復良好。
李紹珍院士為人誠摯熱情,對待接診的病人無論是普通農民還是高級領導幹部、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她都能壹視同仁,想方設法為他們解除疾苦,使他們重見光明。她年事漸高仍堅持查房做手術,組織疑難病例討論。由於她在醫療工作中的高質量服務,得到群眾和領導的贊譽。1994年被評為廣東省白求恩式醫務工作者。1999年被中央保健委員會授予保健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