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在1969年制定了解剖-治療-化學的藥物分類系統 (anatomical therapeutic chemical,ATC),確定了將限定日劑量(defined daily dose,DDD)作為用藥頻度分析的單位。並給其下定義為:用於主要治療目的的成人的藥物平均日劑量。我舉各例子,阿司匹林用於預防血栓性疾病,通常日用量100mg,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拜阿司匹林腸溶片,它的DDD就是100mg,但如果是用於解熱鎮痛,則常用計量是500mg,DDD值就是500mg,為什麽舉這個例子,其實就是想告訴妳,同壹個通用名藥物,適應癥不同,給藥途徑不同,其DDD值就有可能不同,當然ATC賦予的代碼也是不同的。ATC代碼和DDD值可以上WHO的網站免費查詢,每年都有修訂,要註意。形象的說,DDD值就是藥物的壹個治療屬性或者說參數。
2.再來說說為什麽要用DDD
用金額來表示藥品的消耗,無法對便宜的藥和貴的藥物做統壹衡量,但如果用包裝單位來表示用量,也無法對藥物使用情況做統壹衡量,因為每個藥品的規格不同,用量也不同,並不能反映臨床真實的需求。而DDDs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按照上面介紹的定義,用成人每日常用量作為壹個用量單位來表示藥品的消耗,就變得非常客觀了。
3.怎麽計算DDDs(藥物使用頻度)
直接舉個例子說吧,阿司匹林,不管哪個廠家的,那種規格的,用於預防血栓性疾病,DDD=100mg,某醫院1月份壹***消耗35000mg阿司匹林(用量乘以規格就可以算出來),假設全部用於預防血栓性疾病,那麽阿司匹林1月份的用藥頻度就是35000/100=350DDDs,如果用阿司匹林的用藥金額除350DDDs,就可以知道某地區或者某醫院阿司匹林每日患者需要承擔的藥費負擔是多少,引申了壹下哈!
4.抗菌藥物使用強度
首先計算抗菌藥物的使用頻度,就是把醫院某時期所有抗菌藥物的DDDs加起來,哈哈,很簡單吧,然後除以使用抗菌藥物的人·天數,再乘以100,就得到抗菌藥物使用強度了。還是舉例說明,假設醫院1月份出院5個病人,分別住了2,4,6,8,10天院,那麽1月份住院人·天數就是30,假設1月份用了3種抗菌藥物,DDDs分別是10,20,30,則累積DDDs就是60,所以1月份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就是(60/30)*100=200.
怎麽樣,純手敲啊,希望問題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