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以後選擇了中醫這壹條路,在大學剛學習中藥的時候,我經常到校園中的“藥王山”認藥,才發現這些藥材竟然有許多都是我家鄉田間的“野草野花”,只是我不知道他們還有壹個官方的名字,或者是方言已經把他們變的面目全非。
雖然以前不能講 實物 與中藥對應,但經常喝到用地黃煲的湯。廣東是壹個註重 養生 的省份,家家都有壹本“ 養生 靚湯經”,地黃是他們湯譜中常見的壹味藥材。地黃以河南懷慶府最佳,是四大懷藥之壹,又被稱為“懷地黃”。盡管我家鄉的地黃也算是道地藥材,但是他們只能作為野草野花,點綴在沒有人經過的鄉間小路上。莫名的想起幾句話“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能源”,“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免感慨幾句。
地黃是壹味十分重要的中藥材,沿用數千年,功效顯著。根據有無加工,可以將地黃分為鮮地黃、幹地黃、熟地黃。鮮地黃未經任何加工,從地上挖出之後,直接入藥。因此鮮地黃性最涼,幹地黃次之,熟地黃經過九蒸九曬性質已經由涼變溫,由清變補。張仲景生活在東漢末年,他最常使用的就是鮮地黃多半使用鮮地黃絞汁入藥。
張仲景使用地黃的方劑也非常多,有防己地黃湯、炙甘草湯、百合地黃湯等,用於脈象結代、心悸不安、神誌異常等屬於津液不足的熱證。張仲景用地黃多與心臟有關,不論是心悸,還是神誌異常,因為中醫認為心藏神,主管精神、神誌方面的問題。
至於熟地黃,明代張景嶽研究頗有心得,當時有壹個外號,名叫“張熟地”。張景嶽認為中藥之中有四味藥可以當大任,分別為:人參、附子、大黃、熟地,臨床十個方劑中七八個都用到熟地,由此可見張景嶽是十分擅長熟地黃。
現代多認為熟地黃性溫,能夠滋補五臟之陰,不論是心肝脾肺腎陰虛,都可以辨證使用熟地黃。同時熟地黃有補血的作用,“血家百病此方通”的四物湯,便是運用熟地黃配伍當歸、川芎等補血養血活血。此外填精益髓,熟地黃雖然五臟皆到,但是以補腎為主,腎臟掌管著人體精的生成,精氣可以氣化稱為骨髓,中醫認為腦為骨髓匯聚之所,因此熟地黃可以填精補髓。因為熟地黃質粘妳,容易阻礙脾胃的運化功能,反而滋生出痰濕邪氣,因此在運用的時候往往量不宜過重。
後世溫病學家則十分喜愛使用生地黃,因為溫病傳變速度很快, 極易侵入人體血分,迫使血妄行,從而導致多種出血癥狀,如皮下紫癜、嘔血、便血等。而生地黃可以涼血止血,消除血分的熱,以治療疾病的病因,還可以止血,使出血減少。同時生地黃可以滋陰養血,補充丟失的血液與津液,對於溫病最適宜。
然而這些認識並不全面。讓我們再壹次認識地黃。《神農本草經》記載地黃: 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輕身不老。壹名地髓。由這壹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神農本草經》的作者們對於地黃的第壹個認識便是可以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導致的疾病,地黃是什麽功效呢?後面又寫到“逐血痹”,就是活血化瘀,因為能夠活血化瘀,所以經常用於跌打損傷。這是我們經常忽略的壹個功效。
其實四物湯用地黃,亦取地黃能夠活血化瘀。因為在《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記載:凡傷重,腸內 有瘀血 者用此。四物湯的主要作用是人體受傷嚴重,導致 瘀血停留在腸道內,四物湯用地黃是取它活血化瘀的功效,而非補血。因為瘀血不去,新的血液難以生成。
從地黃的另壹個名字——地髓我們就能體會到中國古人的智慧,壹定是發現了地黃能夠填精補髓,所以為了方便記憶這種功效,把地黃又稱之為地髓。同樣的中藥有防風,因為防風可以祛風解表,使人體不受風邪侵襲,因此名之為防風。中國古人能有如此認識,不知這種認知來源於何處?
同時地黃可以“長肌肉”,證實了地黃補虛的功效,因為肌肉的生長需要血液的滋潤,補血就可以促進肌肉的生長。久服輕身不老,更是說明地黃的補虛作用,但是生地黃甘寒,如果是陰虛有熱,長時間服用並無妨礙,但是如果本來人體的陽氣就虛,加上長時間服用生地黃,它的寒性壹定會傷害陽氣,導致陽氣更加虛損,不但起不到益壽延年的作用,反而會導致多種疾病的產生。這也是張仲景把生地黃用在熱證的原因。
熟地黃雖然變成了溫性,補益作用也有所加強,但是因為熟地黃過於滋補,性又黏膩,長期服用會影響脾胃消化的功能,產生脘腹部脹滿,消化不良,從而產生壹些列脾胃病的癥狀。因此地黃雖好,也不能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