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
簡稱 "黔 "或 "貴",位於中國西南地區東南部,省會貴陽市。東鄰湖南,南接廣西,西連雲南,北接四川和重慶。下轄貴陽、六盤水、遵義、安順、銅仁、畢節六個地級市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裏)、黔東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3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和仁懷市、威寧縣2個地級直管縣。
貴州屬中國西南高原山地地形,地勢西高東低,由中部向北、東、南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以高原山地為主,素有 "八山壹水壹分田 "之稱,是全國唯壹沒有平原的省份,也是全國唯壹沒有平原的省份。是全國唯壹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
貴州省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暖多風,雨量充沛,雨熱同期。是世界上巖溶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壹,喀斯特地貌豐富多彩。
貴州省是古人類的發祥地之壹,早在24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活、活動,有舊石器時代早期的 "黔西觀音洞文化"、直立人晚期的 "桐梓人"、智人早期的 "舒城人""舒城人 "和盤縣 "大洞人"、晚期智人 "興義人"、普定 "穿洞人"、桐梓 "馬鞍山人"、"白巖腳洞人 "和安龍 "觀音洞人"。
地形
貴州屬西南山地高原,地勢西高東低,由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多山地,素有 "八山壹水壹分田 "之稱。
全省地貌可概括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全省山脈眾多,山重水復,綿延不斷,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關口婁山關高1444米;中南部有苗嶺橫貫,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境內東北部的武陵山脈,從湖南蜿蜒入黔,主峰梵凈山高2572米;西部巍峨的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朱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內最高點。
而黔東南州黎平縣水口河出省界,海拔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喀斯特地貌發育十分典型。巖溶地貌面積109084平方公裏,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巖溶分布範圍廣,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布明顯,構成了特殊的巖溶生態系統。[3]
氣候
貴州的
貴州興義萬峰林
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2002年,省會貴陽市年平均氣溫14.8℃,比上年上升0.3℃。全省最冷月(1 月)平均氣溫壹般在 3℃至 6℃之間,高於同緯度其他地區;最熱月(7 月)平均氣溫壹般在 22℃至 25℃之間,屬典型的夏涼地區。降水量大,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
2002年,九市中降水量最多的是興義市,為1480毫米;最少的是畢節市,為687.9毫米。受季風影響,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境陰天日數壹般在 150 天以上,常年相對濕度在 70%以上。
環境
截至2014年底,貴州省獲批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67個,獲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378個。全省***自然保護區123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個。全省森林覆蓋率達 49.0%。全年投入環保資金 86.56 億元。新增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 14.26 萬立方米,城市汙水處理率提高到 86.87%。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達 2.96 萬公頃。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為 94.32%,比上年下降 0.9 個百分點;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 46.52%。化學需氧量排放量32.72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90.25萬噸。[2]
社會保障
截至2014年底,貴州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61.28萬人,其中企業職工268.1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586.64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91.86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75.05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 248 萬人。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 47.63 萬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 418.31 萬人。全省社會服務床位數10.05萬張,各類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收養人數2.91萬人,其中養老服務機構收養人數2.48萬人。[2]
文化
截至2014年底,貴州省***有藝術表演團體39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98個,公共****,圖書館94個,檔案館107個,博物館、紀念館75個,演藝場館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564個。年末有線電視用戶 379.54 萬戶。全省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提高到 91.5%和 95.4%。全省有圖書出版社6家,音像出版社1家,印刷復制企業685家;全年圖書出版量6090.64萬冊,雜誌出版量1598.28萬冊。[2]
苗族剪紙
貴州美食(9)
黔東南苗族稱剪紙為 "剪花"、"苗花紙"。在長期的刺繡實踐中,藝人們發現剪紙圖案可以準確無誤地不斷復制,既省力省時,又能保持繡面整潔光亮,代替了在繡面上描繪圖案,從此便把剪紙圖案作為刺繡藝術的 "藍本"。為了保證刺繡的質量,苗族婦女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喜、怒、哀、樂等審美觀融入到剪紙圖案中,使其與眾不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苗族民間剪紙形式靈活多樣,各具特色。如 "中心構圖型",藝人主要在畫面中心表現主題,四周相應對稱協調,用不同的花木草蟲來點綴。這與以中軸線為坐標的 "不完全對稱型 "不同,以畫面的等量分布產生穩定感、層次感和節奏感,突破了只重統壹、不重變化的單調刻板的構圖形式。[15]
飲食文化
貴州菜又稱黔菜,由貴陽菜、黔北菜和少數民族菜等幾種風味組成。明朝初年,黔菜已經成熟,許多菜肴已有 600 多年的歷史。酸是貴州菜肴的特色之壹。貴州有句民謠:"三天不吃酸,走路都費勁"。酸菜在家裏腌制,開胃消食。酸湯具有提神醒腦、殺菌消毒、去油膩、健脾防結石的功效。腌制酸菜的主要原料有蘿蔔、白菜、卷心菜等。酸湯的制作分為菜酸、魚酸、肉酸、米酸等,完全依靠生物自然發酵。
四川
四川
簡稱 "川 "或 "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自古就有 "天府之國 "的美譽,是中國西部的門戶和大熊貓的故鄉。它是中國西部的門戶,也是大熊貓的故鄉。四川現與重慶、貴州、雲南、西藏、青海、甘肅和陜西等省市接壤。四川東部為平行嶺谷地和川中丘陵,中部為成都平原,西部為川西高原。四川現有1個副省級城市、17個地級市和3個少數民族自治州。
四川,中國重要的經濟、工業、農業、軍事、旅遊和文化大省。省會成都是七大軍區之壹的成都軍區所在地。
四川資源豐富,現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132種,占全國的70%,為全國資源大省、能源大省,是川氣東送的起點。也是川氣東送的起點。由於物產豐富、資源豐富,素有 "天府之國 "的美譽。
四川經濟發展迅速,交通線路密集,是 "中國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和 "中國西部經濟發展高地"。
地理位置
四川位於東經97°21′-108°33′,北緯26°03′-34°19′之間,地處中國西南腹地,長江上遊,東西長1075公裏,南北寬921公裏,東西邊界時差51分鐘。與 7 個省(區、市)接壤,東鄰重慶,北接青海、甘肅、陜西,南連雲南、貴州,西連西藏。是西南、西北、中部地區的重要結合部,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7]
四川的地形地貌
氣候特征
四川氣候的總體特征是: 1:區域表現差異明顯,東部地區冬暖、春旱、夏熱、秋雨多、雲霧多、日照少、生長期長,而西部地區寒冷,冬季最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旱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有利於農林牧業綜合開發;氣象災害多,發生頻率高,範圍大,主要有幹旱、暴雨,洪澇、低溫也經常發生。[8]
日氣溫≥10℃的持續時間為240~280天,積溫達4000~6000℃,氣溫日較差小,年較差大,冬暖夏熱,無霜期230~340天。盆地雲量多,晴天少,2013 年日照時間較短,僅 1000 至 1400 小時,比同緯度長江流域下遊地區少 600 至 800 小時。這裏雨量充沛,年降水量達 1,000 至 1,200 毫米。
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2013年全區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12~20℃,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冷暖較早,四季不明顯,但幹濕季分明。降水偏少,2013 年旱季長達 7 個月,年降水量 900~1200 毫米,其中 90%集中在 5~10 月。雲量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數在 2000 至 2600 小時以上。其河谷地帶受焚風影響形成典型的幹熱河谷氣候,山地形成顯著的立體氣候。
川西北高原高寒氣候區。該區海拔落差大,氣候立體變化明顯,從河谷到山脊依次為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寒帶、寒溫帶和凍土帶。總的來說,寒溫帶氣候以河谷幹暖、山地濕冷為主,冬冷夏涼,水熱不足,年平均氣溫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氣候晴朗,年日照時數1600至2600小時。
地形地貌
四川地處中國大陸三大地形梯度的第壹、二級,即青藏高原第壹級和長江中下遊平原第二級過渡地帶,高高低低、西高東低尤為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在 3000 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在 500 米至 2000 米之間。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寒高原區、川西北丘陵高原山區、川西南山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四川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四種地貌類型,分別占全省面積的74.2%、10.3%、8.2%和7.3%。土壤類型豐富,***有25個土類、63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量分別占全國總數的43.48%和32.60%。[9]
川西高原
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是橫斷山脈的壹部分,地面海拔 4000-4500 米,分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兩部分。川西高原與成都平原的分界線是雅安境內的邛崍山脈,山脈以西是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分為丘狀高原和高平原。丘壑縱橫,谷闊丘圓,地廣人稀,沼澤廣布。川西北山地西北高,東南低。按切割深度可分為高山原區和高山峽谷區。川西高原群山競秀,江河奔流,長江源頭及其主要支流在這裏孕育了古老而神秘的文明。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四周山脈相連,位於中國大西部地區東緣中部,長江上遊,包括四川中東部和重慶大部分地區,是四川和重慶的主要地區,人口和城鎮密集。
四川盆地面積 26 萬多平方公裏,占四川行政區域面積的 33%。四川盆地西臨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北近秦嶺,與黃土高原相接,東連湖南、湖北山區,南接雲貴高原,盆地北緣為米倉山,南緣為大婁山、東緣巫山,西緣邛崍山,西北緣龍門山,東北緣大巴山,西南緣大涼山,東南緣武陵山,隔山相望。這裏的巖石主要由紫紅色的砂巖和頁巖組成。這兩種巖石極易風化,形成紫土。紫土富含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中國最肥沃的天然土壤。四川盆地是中國紫壤分布最集中的地方,素有 "紫盆地 "之稱。四川盆地底部面積約16萬平方公裏,按地理差異可分為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谷地三部分。
四川盆地按方位又可分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個部分。
科技
四川科技館
截至2014年底,四川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65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7個。全省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 26 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33 人。全省全年申請專利91167件,獲授權專利47120件,其中發明專利29926件,授權發明專利5682件。年末認定高新技術企業 2150 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4 家;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 26 家,其中創新型企業 14 家,創新型試點企業 12 家;省級創新型企業 1623 家;重點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30 家,其中國家試點聯盟 2 家,國家重點培育聯盟 1 家;國家備案聯盟 7 家。全年登記技術合同 11991 項,成交額 221 億元。完成省級科技成果登記2206項。[11]
衛生
華西醫院
截至2014年底,四川省共有醫療衛生機構80104個,其中醫院180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75137個;共有床位45.2萬張,醫療衛生技術人員45.2萬人,其中執業醫師14.6萬人,執業助理醫師3.5萬人,註冊護士16.9萬人。婦幼保健機構202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0.5萬人,註冊護士0.7萬人;鄉鎮衛生院4575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5萬人,註冊護士2萬人。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所有涉農縣(市、區),年參合率達99.3%。住院費用實際補償比提高到63.3%。基本藥物網上采購率達 99.2%。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率連續八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持續下降,分別降至24.4/10萬、7.99‰和9.55‰。[11]
體育
四川省體校
2014年,四川省優秀運動隊在世界級比賽中獲得14枚金牌、7枚銀牌、9枚銅牌;在亞洲級比賽中獲得32枚金牌、16枚銀牌、11枚銅牌;在全國比賽中獲得12枚金牌、19枚銀牌、24枚銅牌。全年體育彩票銷售 40.2 億元,增長 11.5%,***籌集公益金 11.9 億元。年末擁有國家級高水平後備人才基地15個,省級21個,市(縣)級業余訓練重點單位30個;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53個。***建設全民健身路徑7268條,當年新建142條。實施體育 "十項惠民行動",新增農民體育健身工程3693個。[11]
環境保護
截至2014年底,四川省***自然保護區168個,面積8.4萬平方公裏,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7.35%。全年有3個生態縣(區)通過國家級驗收,4個生態縣(市、區)通過省級驗收
各省有各省的特色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