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驟起病是主要特點,是發病最急的疾病之壹,大多數患者病前無任何前驅癥狀,活動中突然起病,絕大多數癥狀在數秒或數分鐘內病情發展到最高峰,少數患者在數天內呈階梯樣或進行性惡化,約半數患者起病時有意識障礙,但持續時間短暫。
(2)腦動脈硬化
常出現頭暈、頭痛、煩躁註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肢體麻木、出血等癥狀。
(3)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單眼突然出現壹過性黑蒙,或視力喪失,或白色閃爍,或視野缺損,或復視,持續數分鐘可恢復。對側肢體輕度偏癱或偏身感覺異常。優勢半球受損出現壹過性的失語或失用或失讀或失寫,或同時面肌、舌肌無力。壹過性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語言不清或聲音嘶啞。
(4)心臟病
常見癥狀有:心悸、呼吸困難、發紺、咳嗽、咯血、胸痛、水腫、少尿等。
心腦血管疾病原因(1)機體因素
機體因素主要包括性別與年齡、超體重及遺傳等幾個方面。
性別與年齡
壹般情況下,男性40歲以後冠心病的現患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每增加l0歲,發病率遞增壹倍;女性冠心病的平均發病年齡比男性晚10歲左右,到更年期後,逐漸接近男性。冠心病的死亡率也是男性高於女性。腦血管意外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尤其是60歲以上,發病率較高,且男性高於女性,但75歲以後,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
超體重
許多資料證明:超體重(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10%)和超重是心腦血管疾病的易患因素。
遺傳
在冠心病發病率高的國家和地區觀察到:冠心病有較肯定的家族聚集性。有患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其冠心病死亡率為壹般人群的2.4倍。有腦血管意外家族史的人群,其發病率顯著高於對照組。
(2)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主要有高血壓、高脂蛋白血癥與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心臟病等。
高血壓
高血壓是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壹。患高血壓的年齡越早,得冠心病的危險性越大。據日本的壹些研究結果表明,腦血管意外的發病危險性隨血壓的增高而提高。
高脂蛋白血癥
高脂蛋白血癥是指血清中某壹種或幾種脂蛋白的增多。低密度脂蛋白,能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最常見和危險的並發癥是冠心病。據回顧性調查顯示,糖尿病患者發生冠心病的機率不僅較正常人高2倍,且發病早、病變範圍廣。糖尿病作為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女性較男性具有較強的發病危險性。
心臟病
不良的心功能可直接或間接地引起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特別是冠心病患者,其發生率比無冠心病人群高5倍。
(3)生活因素
生活因素主要包括吸煙、飲酒、飲食及活動等幾個方面。
吸煙
吸煙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存在劑量-反應關系。如某地區l8年隨訪資料表明:大量吸煙的男性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是非吸煙人群的3倍。
飲酒
在大量飲酒的人群中冠心病的危險性增加。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若大量飲酒伴情緒激動,可導致腦血管意外。
飲食
水與無機鹽許多國家研究分析表明,冠心病的死亡率與飲用水的硬度呈負相關,並認為水質中無機鹽種類及含量的不同對冠心病的影響有所不同。如鎂、鈣、硒、鉬、釩等對冠心病有保護作用;鈉、鉛、砷等能促進動脈粥樣硬化;膳食中鈉鹽負荷高、鈣攝入不足等均是發生腦血管意外的危險因素。
脂質脂質中的膽固醇能引起動脈粥樣硬化,以動物性食品為主的膳食,可攝入較多的膽固醇,致使冠心病的患病率增加。
維生素C流行病學調查提示:維生素C能降低血脂及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因此維生素C攝入不足,可增加冠心病的發病率。
活動
冠心病的發病率壹般是腦力勞動者高於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平時活動量少,冠狀動脈缺乏負荷鍛煉,加之脂質沈著,易發生冠心病。
(4)社會心理因素
職業
工作中需用腦力和註意力高度集中的職業,對視覺、聽覺形成慢性刺激的職業,均能使血壓升高,從而導致冠心病和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增高。
性格和神經類型
A型性格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A型性格的個性特征,影響了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濃度,從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而發生心腦血管疾病。
(5)氣象因素
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與氣象條件有壹定關系。寒冷季節的發生率較其他季節明顯增高。
(6)多因素的聯合作用
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當多因素同時存在時,可產生聯合作用,使致病作用增強,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增加。
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原因很多,遺傳因素占據的比例很小,很大壹部分心腦血管疾病都是與人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息息相關,所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從自我做起,杜絕不健康生活習慣!
心腦血管疾病癥狀(1)感覺頭暈站不穩
絕大多數腦溢血患者在發病前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眩暈癥狀,就是感覺站不穩,或是覺得天旋地轉,甚至想要摔倒。當然,還有壹部分人的眩暈不明顯,不過只要有眩暈的癥狀壹定要註意,嚴重者則要去醫院。
(2)莫名的頭部疼痛
這種頭疼往往是劇烈的,當然因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表現的痛感也是深淺不壹,有壹部分人會持續頭疼,而有壹部分人的頭疼是斷斷續續的,同時還會有部分患者伴隨著惡心嘔吐。
(3)四肢常有麻木感
麻木感是心腦血管疾病典型的表現癥狀,這就是說如果壹個長期感覺四肢,或者身體局部有明顯的麻木感,這個時候就要考慮是否是腦血管出了問題!
(4)經常頭部眩暈
時常感覺眩暈,這種情況多見於低血壓、低血糖、腦供血不足等心腦血管疾病導致、長期出現這種情況定要到醫院做壹下相關檢查、明確病因對癥治療。
(5)到哪都能睡著
明明晚上的睡眠時間已經足夠,但白天還是昏昏沈沈,總是感覺想睡不夠,眼睛累,這種情況要重視,這也是腦血管病發病前的嗜睡癥狀。
(6)喝水容易咳嗆
總感覺在喝水和進食的過程中不順暢,多半是腦溢血的先兆。當然偶爾壹次不作數,適當觀察這種情況是否經常出現。
(7)身體疲乏無力
疲乏無力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征兆之壹,夜裏還會伴隨著嚴重的失眠、心悸等,甚至嚴重到腦缺氧,出現呼吸困難,眩暈,意識喪失,抽搐等。
如果出現以上癥狀,並且本身就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等情況的患者要註意,如若上述的某壹個或某幾個癥狀經常出現,壹定要去做相關的系統檢查,關乎健康的事真的大意不得!
心腦血管疾病的危害(1)高血壓的危害
高血壓不僅會導致頭暈、心悸、眼花等不適,還會損害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可出現心肌大面積梗死、心臟功能衰竭、中風偏癱、腎功能衰竭等並發癥。
(2)冠心病的危害
冠心病壹旦急性發作,可致猝死:心律不齊,心率過快或過慢、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臟功能不全、突發心臟驟停而死。心血管疾病如果發生在心臟中,便是大家熟悉的冠心病、心絞痛。隨著動脈硬化的加深,血管壁會進壹步硬化,血管壁上的垃圾也會逐漸增加,加上此時體內的血液比較粘稠,這樣,在壹定條件下,就有可能會造成血管裏的壹段被堵死,血液不能正常通過,成為血栓。發生在腦血管裏,叫腦血栓;發生在心臟裏,叫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會造成心肌壞死,壞死的心肌將永久喪失其功能,無法再生。
(3)中風的危害
中風危害更嚴重,可造成以下不良後果:口眼歪斜、說話不暢;身體活動受限、走路不穩;癱瘓在床、大小便失控;嚴重時導致死亡。
心腦血管疾病檢查(1)問診
問診是壹般檢查的第壹步,這樣可以為進壹步檢查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以便於醫生更加快速正確的作出診斷。比如向醫生描述自身的詳細癥狀、病史、用藥史及用藥後效果等,這些都有助於醫生作出正確診斷。
(2)量血壓
高血壓多數情況下會使心臟病惡化,所以量血壓也很重要。不過,有部分人可能在醫院量血壓時會由於過於緊張而引起血壓升高。對此,家中備有電子血壓計的患者,也可以在家測量,記錄下來以後給醫生看。
(3)血液檢查
通過血液檢查,可以掌握全身的健康狀態,獲取與心臟病有關的隱性信息。比如測量血脂和血糖,如果發現存在這些心臟病的危害因素,就需要積極控制血脂、血糖等,以避免心臟病的發展;還比如白細胞和血清C反應蛋白(CRP)的數目增加,可能使心內膜炎。
(4)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檢查可以記錄心臟的電位變化,是心臟病患者必不可少的檢查,常見的心電圖有以下3種:
常規心電圖,通過波形能很快診斷出是否有心率失常、心臟肥大、心肌梗死等疾病。
當懷疑患者有勞力型心絞痛時,運動負荷心電圖檢查必不可少,可以通過在移動的平板上行走或跑步、騎專門的自行車等方法來檢查檢查心電圖。
通過佩戴攜帶式心電圖記錄儀連續記錄24小時的動脈心電圖,可以檢查出短暫性心律失常、心絞痛以及夜間或黎明時發作的非典型心絞痛等。
(5)胸部X射線檢查
當心臟由於高血壓或心臟瓣膜病而肥大或擴張時,或由於心力衰竭肺部產生淤血時,胸部X射線可以檢查出這些癥狀。此外,通過X射線檢查還可以獲得關於主動脈是否擴張、胸部是否有主動脈瘤、室壁瘤等各種信息。
(6)超聲心動圖檢查
超聲心動圖檢查可以檢測心臟的大小、心臟肥大的部位和心肌厚度、心肌的收縮狀態、心室內壁和瓣膜的情況等。在診斷心臟負荷程度或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或缺血部位、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等疾病時也常用到該項檢查。該項檢查時壹種利用超聲波來顯示心臟圖像的檢查,在心臟病診斷中不可獲取,而且對人體不會產生痛苦,不會給患者增加身體負擔。
(7)心臟造影
我們常聽說的冠狀動脈造影就是心臟造影的壹種,是在大腿的根部或腕部的血管插入壹根導管,然後在導管前面的小口註入造影劑,通過連續拍攝大血管及心臟內部的狀態(心血管造影)或檢查管狀動脈是否有狹窄及其狹窄程度(冠狀動脈造影)。
由於該項檢查方法可以確定血管狹窄的部位以及狹窄程度,所以在診斷冠心病等發面非常重要,不過這個檢查會給血管帶來傷害,患者應綜合衡量其中的利與弊,再下決定是否要選擇該項檢查。
除了以上基本檢查項目以外,還有MRI檢查(磁***振成像)、CT檢查等檢查項目,患者可根據疾病情況在醫生的指導和建議下有針對性的選擇。
心腦血管疾病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分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類,具體情況如下:
保守治療包括藥物治療、針灸治療等,如輕度腦出血,壹般采取保守治療,急性期通過改善腦代謝、清除氧自由基等藥物進行治療;恢復期以改善肢體功能為主,采取針刺、康復等治療手段;後遺癥期通過針灸改善肢體痙攣、癱瘓等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手術治療如心臟疾病,可采取冠脈搭橋手術等;腦血管疾病,如腦出血急性期出血量較大時,建議進行血腫引流手術等。
心腦血管疾病護理(1)飲食護理
飲食治療指導病人在去除病因,藥物治療的同時,改善飲食習慣。膽固醇控制在5.2mmol/L範圍內,主要以飲食來調節。飲食以清淡為主,多吃新鮮蔬菜、瓜類和粗糧,少吃油膩及含脂高的食物,如動物油脂、內臟、肥肉、魚子、蛋黃及高脂奶粉等,多吃有降血脂作用的洋蔥、大豆、綠豆、花生、生姜、玉米、芹菜、海帶、菠菜、棗等。
每日膽固醇攝入量應控制在300mg以內,脂肪酸的攝入量不超過總熱量30%。因飽和脂肪酸(S)能升高血漿膽固醇,故應控制在總熱量的10%以內,而多不飽和脂肪酸(P)可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所以提倡進食P/S比值高而膽固醇含量少的食物。飲食勿過飽、過鹹,甜食也應少吃。飲食治療效果不理想的,多數仍須藥物幹預。
(2)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劑
合理應用免疫抑制劑由於免疫抑制劑是引起高脂血癥的重要原因之壹,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劑是防治高脂血癥的重要措施。腎移植受者撤除腎上腺皮質激素,繼續應用CsA、硫唑嘌呤,可使血漿總膽固醇、LDL-C分別下降17%、16%,而HDL-C也下降18%。
(3)合理利用降脂藥物
降脂藥物根據美國NCEP建議,作為首選的降膽固醇藥物有三類:HMG-CoA還原酶抑制劑、纖維酸衍生物、尼克酸。纖維酸衍生物主要應用於血漿甘油三酯特別高的患者,抗氧化劑只用於不能耐受其它降膽固醇藥物者。應用上述藥物時應考慮到與免疫抑制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4)健康教育鍛煉
健康教育鍛煉對循環系統功能和調節血脂有著重要作用。對於血脂不太高的人,各種活動可以不受限制,但對於有器官受累者,特別是心臟供血不足而癥狀明顯者應控制活動,經藥物治療,病情好轉後再逐漸增加活動量,以防不測。
(5)其它護理
還應對病人宣教註意藥物、飲食、鍛煉三結合的方針。特別是長期腦力勞動、工作壓力大者,其他還有急躁、超重、或攝入高血脂誘發元素(鉛、鈷、鎘)者等,所以治療高脂血癥的同時,應減少高血脂的誘因。
心腦血管疾病預防合理膳食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改善。但是有許多人的飲食並不科學,以為大魚大肉就是生活質量的提高,其實不然。人的健康狀況不同,飲食也應當有所不同。建議心腦血管病人養成以下飲食習慣。
增加纖維膳食
膳食中纖維有降低血清膽固醇濃度的作用。膳食纖維含量豐富的食物主要是粗雜糧、米糠、麥麩、幹豆類、海帶、蔬菜、水果等,每日攝入纖維量35克—45克為宜。具有降脂功能的常見食品還有洋蔥、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
多吃魚和魚油
魚油具有明顯的調節血脂功能,能夠預防動脈硬化。大量攝取富含ω-3的魚油可對心血管疾病有積極的預防作用。國際營養組織建議:人們每天攝取2500千卡的能量,相應的應該攝取0.6至1克以EPA和DHA形式存在的-3脂肪酸。拿國貨精品鴻洋神中老年型魚油為例,每天必須至少服用3&至5粒700mg含量為30%的魚油膠丸,才能保證人體的基本需要。
多吃豆制品
大豆裏面富含多種人體所必須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幹、豆油等豆制品有益於人體健康,能夠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⑷此外應該適當減少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取量
脂肪攝入應嚴格限制在每日不超過30克或占總熱量的15%以下。膽固醇攝入量每日應該控制在200毫克至300毫克以下為宜。盡量避免食用高膽固醇食品,如動物的腦子、脊髓、內臟、蛋黃、貝殼類(如:蚌)、軟體類(如魷魚、墨魚、魚子)。
科學生活戒煙限酒:長期吸煙酗酒可幹擾血脂代謝,使血脂升高。
加強體育運動:每天堅持運動1小時,活動時心率以不超過170與年齡之差,或以身體微汗,不感到疲勞,運動後自感身體輕松為準,每周堅持活動不少於5天,持之以恒。
避免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失眠、過度勞累、生活無規律、焦慮、抑郁,這些因素可使脂代謝紊亂。中老年人不要長期打麻將、下棋,保持心平氣和,盡量少生氣。
藥物註意盡量少服用幹擾脂代謝的藥物,如受體阻滯劑、心得安、利尿劑、雙氫克尿塞、速尿、類固醇激素等,均可使血脂升高。
疾病防治積極治療影響血脂代謝的有關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腎病綜合征、酒精中毒、胰腺炎、紅斑狼瘡等,均可幹擾脂代謝。
定期體檢45歲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癥家族史者、經常參加吃喝應酬者、高度精神緊張工作者,都屬高危對象,應定期(至少每年壹次)檢查血脂、血壓等指標。
心腦血管疾病飲食飲食宜忌(1)要控制食物膽固醇的攝入量
長期過量食用膽固醇含量過高的食物,可破壞體內膽固醇的平衡狀態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是肥肉、動物腦及內臟、魚子、蛋黃、奶油和某些甲殼類動物如蚌、螺、蟹黃等。而黃豆卵磷脂能降低血膽固醉,防止動脈粥樣硬化。
(2)要控制脂肪的進食量
長期過多攝入脂肪,由於熱量過剩便會造成肥胖。肥胖不僅會加重心臟負擔,而且容易並發或加劇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等。
(3)補充充足的優質蛋白
蛋白質的充足供給、氨基酸的種類齊全而又配比適當,是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治動脈硬化的物質基礎。豆類蛋白質對動脈硬化更有明顯的庇護作用。有人用大豆蛋白代替動物蛋白,每日供給高血脂患者,使膽固醇明顯降低,據認為這與其中的氨基酸組成有關。
(4)多食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專家研究認為,增加維生素C、維生素E和胡蘿蔔素的攝入量可以有效預防動脈硬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應註意多吃柑橘、棗、花椰菜、紅辣椒等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
(5)多吃富含葉酸的食物
如果膳食中缺乏葉酸及維生素B6、B12,會使血中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易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促進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補充葉酸對降低冠心病和中風發病率有重要作用。專家建議中老年人尤其是心血管病人,應多攝食富含葉酸的食物,如紅莧菜、菠菜、龍須菜、蘆筍、豆類、酵母及蘋果、柑橘等。
(6)多攝入天然抗凝與降脂食物
攝食此類食物有助減少心肌梗死與缺血性中風。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黑木耳及含吡嗪類物質如大蒜、洋蔥、青蔥、茼蒿、香菇、龍須菜及草莓、菠蘿也有壹定的抗凝作用。番茄、葡萄、橘子中含少量的水楊酸抗凝物質。降脂食物有螺旋藻、香芹、胡蘿蔔、山楂、紫菜、海帶、核桃及橄欖油、芝麻油等。
食療方(1)葛粉250克,荊芥穗50克,淡豆豉150克。將葛粉搗碎成細粉末,荊芥穗和淡豆豉用水煮6~7沸,去渣取汁,再將葛粉作面條放入汁中煮熟。每日空腹食1次。有解熱生津、祛風開竅功效,適用於中風所致言語謇澀、神誌昏憒、手足不遂,或預防中風以及中老年人腦血管硬化。
(2)烏龜3只(拳頭大小),冰糖適量。每次用3只烏龜取血,加清水及冰糖適量,碗裝,放鍋中隔水蒸熟食。每日1次,7次為壹療程,有滋陰養血、通脈作用,適用於中風後遺癥之半身不遂、肢體麻痹等。
(3)荊芥穗、薄荷葉各50克,豆豉、白粟米各150克。先煮荊芥穗、薄荷葉、豆豉,去渣取汁,入粟米煮成粥。每日空腹食1次。
心腦血管疾病的飲食
(4)小米150克,冬麻子、薄荷葉、荊芥穗各50克。將冬麻子炒熟去皮研碎。砂鍋內放水先煮薄荷葉、荊芥穗,去渣取汁,入麻子仁、小米同煮粥。每日空腹食1次,適用於中風以及大腸澀滯。
心腦血管疾病註意事項(1)防止栓塞
血管尤其是冠狀動脈冬季寒冷時容易收縮、痙攣,發生供血不足,並可能導致栓塞,要十分註意保暖。
(2)管好血壓
損害大腦會導致腦卒中;損害心臟會導致冠心病;損害腎臟可導致腎功能衰竭。高血壓患者應該嚴格按照醫囑服降壓藥,每天監測血壓;飲食應該清淡,每天吃鹽量控制在6克以下,少吃加工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比如洋蔥、海帶、紫菜、木耳等可幫助降低血脂、控制血壓。
(3)進補要適度
我國民間素有冬季進補的習慣,冬季人們運動本來就少,加之大量進補熱性食物和滋補藥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冬季進補壹定要根據個人的體質進行。
(4)趕快戒煙、適量飲酒
吸煙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壹,有研究發現,吸煙者與不吸煙者相比,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且與每日吸煙的支數成正比。
(5)心態平衡
情緒激動是心腦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寬胸懷,不要讓情緒起伏太大。
(6)適當運動
中老年心腦血管患者不是不能運動,而是要適當運動,運動量減少也會造成血流緩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運動時間和控制好運動量。冬季要等太陽升起來之後再去鍛煉,此時,溫度回升,可避免機體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