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保健品是否可能含有藥物成分可以通過看廣告或者體會服後效果。
1、看廣告
FDA藥品評估與研究中心總監邁克爾·勒維說,這些保健產品在廣告中宣稱能替代藥物,達到同樣的治療效果。其實,合法的保健產品不能涉及“療效”,它們只是用來補充日常膳食未能提供的營養,因此只能含礦物質、維生素及其他膳食成分。
2、體會服後效果
如果服保健產品後“療效明顯”,要警惕可能摻了藥。例如西布曲明是壹種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食欲抑制劑,如果吃減肥類保健產品後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還厭食、失眠,可能就添加了這類藥物成分。
擴展資料:
使用保健品的2個守則
守則1:有需要時再吃
身體對營養素的吸收並非照單全收,吃得少反而會強迫細胞吸收。每隔兩三天吃壹次,不但減少過量危險,也可補足身體對營養素的需求。
慢性病人可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因為慢性病,如同處於高壓狀態中,很容易消耗維生素B族。比如咀嚼、食物攝取有問題的銀發族,可適量補充復合維生素,孕婦和兒童最好不要隨便補充維生素。至於該不該吃葉酸來預防寶寶神經方面的缺陷,建議先和醫師及藥師討論後再使用。
守則2:註意藥物交互作用
維生素和保健食品經常會與西藥發生作用,建議心、肝、腎有問題的人使用前,最好先和醫生討論。常見藥物相互作用有魚油、大蒜、銀杏與阿司匹林同用會有出血危險。
纖維類保健食品,如車前草等會減少止痛藥普拿疼藥效,因此最好先服用西藥,等兩小時藥物吸收後,再服用保健食品。保肝類保健食品,如菇類等會啟動身體解藥基因,讓藥物失效,因此最好與西藥間隔3~4小時後再用。
人民網-保健品≠藥品?如何判斷保健產品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