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變更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明英宗被俘的弟弟朱祁鈺繼位,即景泰帝。與兵部尚書於謙壹起積極備戰,穩定局勢,硬生生把明朝從懸崖邊拉了回來。
然而八年後,成績斐然的景泰帝在奪門之變中被廢黜,昏庸的英宗重新登上皇位。壹直支持景泰帝的於謙也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捕處死,只為後人留下壹首“人間只留清白”的詩。
壹個
我們回到1449(正統十四年)。
七月,漠北蒙瓦也分四路進攻明朝。明英宗和朱祁鎮不顧大臣們“六師不宜易”的苦口婆心規勸,在太監王鎮的慫恿下,率50萬大軍倉皇出京,出居庸關到傅玄,準備與蒙古人決戰。
葉仙
由於用人不當和指揮失誤,明軍開局不利04年8月14日,軍隊在懷來縣城外的土木堡被蒙古軍隊包圍。5438+05年6月全軍潰敗,英宗和親軍突圍失敗,被俘。至於王鎮,他是“軟弱的,軟弱的”,他被棍子打死了,壹個軍人。
蒙古軍隊“挾天子以令諸侯”,順勢南下。邊防軍陸續報了警,但北京“空守,精銳營,俱隨征出動,軍器十分之壹,疲馬不到十萬”,“京師驚矣。”
北元時期的蒙古騎兵
在這種皇位懸於虛空,國家危在旦夕的險惡形勢下,迫切需要建立壹個新的領主來盡快控制動蕩的局勢。那麽問題來了。誰是最合適的皇帝?
按照明朝的“傳統”,英宗的長子朱見深應該被追封為皇帝。但他只有三歲,這顯然不合適。因為此時此刻,明朝需要壹個能消災又能“德長”的有為君主,所以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就成了最有資格的人選。
從年齡上來說,他是玄宗的次子,年齡只比英宗晚壹歲。
在長兄不在的情況下,長兄繼承皇位,可謂是“兄弟兄弟”制度的靈活性;
更何況他被任命留在京城“監國”,積累了壹些治國經驗。
8月底,大臣們邀請慈禧太後“國之幸有長君,故宜立王()為帝。允許它,生活將是壹個仆人。”然而,當朱祁鈺得知這壹消息後,極力拒絕,但最終還是在大臣們“祖傳神器不可或缺,聖母有命不可違”的建議下,同意登基。
九月初六,朱祁鈺正式登基為景泰帝,改景泰,尊英宗為太上皇。奉命臨危受命的景泰帝不負眾望,挽救了明朝的危機。
景泰地(1428—1457)
首先,他主張抗戰,反對遷都,穩定人心。土木堡事件後,蒙古軍隊攻破紫晶關,兵鋒直指首都。北京朝野恐極不穩,有的大臣甚至提前將妻兒送回老家,有的大臣主張遷都南京。
兵部尚書於謙斷然制止:“京師,天下為根本,宗廟、國家、墓葬、官吏、萬氏珍寶、倉庫皆危。動則大勢疲,宋之事可鑒。嚴旭說他應該感到尷尬。”
就在雙方劍拔弩張之際,景泰帝堅決支持於謙堅守北京的建議:“死則君臣俱亡,遷都則誅。”公布名單並告訴先知。堅持下去的討論就這樣決定了。"
於謙(1398—1457),本名廷易,人稱介安。
第二,重用賢臣,穩定局勢。於謙的“指揮嚴格,目視指屈口彈,很適合機器。”得到景泰帝的充分信任。他積極招募士兵,訓練部隊,盡壹切努力準備戰爭。
10月還再次向北京西北進軍,於謙親自督陣,誘敵深入,擊潰蒙古軍。英宗也是1450年七月(景泰元年七月)主動釋放的。
於謙因衛國有功,加封邵寶、巡撫軍務。在景泰帝和於謙的精心經營下,“強寇加深,宗族太平,重建貢獻輝煌。”
此時明軍的戰鬥力已經無法與明初的軍隊相抗衡。
其實後人對景泰帝評價很高。“毛,還有這份工作,我怎麽會不知道成為父親呢?誰知道孝順?丐幫還有個景泰帝。在耿歲的時候,已經被留了下來。他的美德是什麽?
都說識人在保民。"
但就是這樣壹位英明的國王,卻在1458年(景泰八年)正月被“奪權”,失去了王位。
明英宗復辟後,景泰帝被降為國王並遷回住所,不久離奇死亡。
至於景泰帝的粉絲於謙,也是被殺被搶。
此後,明朝邊境地區備戰措施用盡,西北邊境地區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