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明代朱權發明的。
艾灸治療的範圍比較廣,尤其是對疼痛、受寒、受涼等引起的病癥效果比較好。中國古代醫學書籍中,也提到艾灸這種治療方法:“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是說很多針藥無法治愈的病癥,艾灸能夠治卻可以做到。還有“保命之法,灼艾第壹”,是說艾能續命,艾能補腎。
艾灸
艾灸是以有“長壽之草”之稱的艾草為主要原料,其艾葉本身就是壹種藥,能宣理氣血、溫中逐冷、除濕開郁、生肌安胎、利陰氣、暖子宮、殺蛔蟲、灸百病,能通十二經氣血,能回垂絕之元陽。此外,艾人曾用它插於堂中,用以避邪。
艾灸的特點是不用服藥,無毒副作用,是壹種綠色原生態療法。艾灸是用艾葉制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去調整人體已經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艾灸成為常規醫法而載諸典籍,經歷了漫長的試驗、研究、發揚,沿用至今。
艾灸
艾之火是純陽之火。故而中國古人,把太陽稱為天之陽,把艾稱為地之陽。而陽氣,是生命的根本。《內經》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如果我們把陽氣算作壹百,那麽人從生到死就是陽氣從壹百到零的過程。故而養生貴在保養陽氣、強壯陽氣。艾熱之熱,非其它發熱的物質所能比擬。“艾”在燃燒時產生的特殊的短紅外線,滲透力是普通長紅外線的3到4倍,能夠激活細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體免疫力。
艾灸同時具有自動找病位和通經絡的功能。艾火連續的燃燒傳遞,可使艾火的純陽溫熱之氣由身體的皮膚表層透達體內,通達病位,打通阻塞,自動調節身體內部陰陽的升降,從而達到壯陽、養生、治病的功用。
艾灸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艾灸所以能夠防病治病,是因為艾灸的主要作用是調和陰陽、溫通經絡、補氣益血、回陽救逆、協調腑臟、扶正祛邪,從而達到預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中老年人大多陽氣衰退,施灸可以起到補火助陽、振奮精神的作用。
事實上,不僅古代中醫學對艾灸的保健作用大加贊賞,現代科學研究也發現,艾葉中含有多種藥物成分及強烈的揮發物質,燃燒時藥力可以透入人體。艾灸可以升高局部溫度,提高局部氣血流量,緩解局部痙攣癥狀;艾灸可提高白細胞及淋巴細胞的活性,增強人體細胞及體液的免疫能力;艾灸還可以刺激人體體液發生改變,有增強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及胸腺細胞活力的作用。另外,艾灸還具有增加心臟搏動量、強心抗休克的作用。
艾灸
同時,艾灸還能改善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有利於多種疾病的康復,正是通過以上原理,艾灸能達到養生保健、防治多種常見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