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丸是《傷寒論》中厥陰的主要方劑。書上只說是用來驅除縮窄,促進下瀉的,但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多種疾病都有很大用處。本文作者河北中醫學院張在康,臨床常用此方。探討吳梅丸寒熱結合的機理及其主要病證。
吳梅丸綜合征發病機制常識
《傷寒論》厥陰病理深刻,最難祛除。吳梅丸是厥陰篇的總方,歷代醫家都喜歡研究,對它的理解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部分。
安全理論
蛔蟲具有“酸則寧,痛則降,痛則伏”的特點,而吳梅丸治療蛔蟲癥效果較好,故被後世視為治療蛔蟲癥的良方。然而,基於此,並不局限於使用吳梅丸作為治療章魚的特殊藥劑。陳元熙道:“這是厥陰的總方。家裏人都說,苦的時候會淡定,苦的時候會抑郁,苦的時候還是會鄙視吳梅丸。”柯雲波指出,“吳梅丸是厥陰的主方,而不僅僅是壹種絞殺的藥物,如果厥陰的證候與此方相符合,且受益不限,還與主要的長期受益相吻合”。此外,他還指出:“仲景的方子本來就是厥陰諸證的立法,而舒合是在吐痰之治下編的,這就讓人懷疑有厥陰主方。看其用藥符合各種證候,不只是吐痰!”醫宗金鑒和張序谷都強調吳梅丸是厥陰鄭智的主方。可見,安泉論有其局限性,不利於臨床靈活運用吳梅丸。
上熱下寒理論
有很多醫生持“上熱下冷”的理論。如南京中醫學院傷寒教研組編著的《傷寒論翻譯釋義》中說:“壹般來說,此證以膈上熱,腸內寒為特征。”是基於兩個方面:第壹,根據《傷寒論》厥陰病366綱,厥陰是壹種病,解渴,以氣擊心,以熱傷心,餓了不想吃,吃了就吐,好處無窮。二是根據吳梅丸的成分檢驗證候。但“上熱下冷”的理論,表面上看似合理。其實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推敲:上熱下寒證的診斷指征是什麽?是否僅根據患者主訴的煩躁、口渴、口幹、食後立即嘔吐、腹冷、腹瀉等典型癥狀來判斷?臨床上很難遇到。「上熱下寒」的舌脈主治有哪些?如果發熱過度,舌紅脈強嗎?是舌淡脈遲弱嗎?而且熱的位置在膈肌或胃,冷的位置在胃或腸?可見,“上熱下寒”的理論最易被接受,但經不起推敲,是目前制約吳梅丸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說吳梅丸的病機為寒熱是可以的,但說上熱為寒是不恰當的。
陰陽不和論
陳修園說:“這個藥方可以治痢疾而不是暈厥。陰陽不和之處,昏厥益之證,不能棄之。而且厥陰各證不同,無論見蟲不見蟲,都能分辨是否氣化,能掌握吳梅丸。”陰陽不可兼得。為什麽妳壹個人在絕音?白虎湯證、陽明腑證均可引起陰陽厥脫。這只是厥證的壹般規律,不能壹概而論厥陰吳梅丸證。
吳梅丸綜合征發病機制的新認識
厥陰經包括手足厥陰兩經,但足經長,手經短,所以厥陰病主要討論肝的問題。厥陰篇的實質是肝經虛寒,構成了全篇的主線。為什麽會這樣呢?最根本的原因是肝臟要應對春天,陰盛陽衰,陽氣初萌而不旺,肝臟本身就容易出現陽虛,所以外生六淫、內傷七情或寄生蟲都容易導致肝陽虛。
臨床用藥不當,造成了很多肝陽虛的病例。肝氣郁結,過度使用刺激燥熱、促進彌散的藥物,容易損傷氣血,也傷腎水損傷肝木之根。肝火過度使用苦寒藥,容易損傷肝陽,造成氣血凝滯。肝氣超逆,循經運行全身或辱其勝,過多使用平肝藥易損傷肝氣。如果肝陰不足,肝火蠢蠢欲動,過度潤燥會阻礙肝氣,也會阻礙脾胃。因此,上述方法在臨床上可以臨時使用,長期使用會損傷肝臟的氣血,嚴重時會損傷肝臟的陽氣。更有甚者,肝楊琪不足,卻不察病機,違虛戒。
由於肝陽不足,不能舒通行氣,所以藏於肝內的火不能暢布全身,導致火郁。張錫純曾指出:“由於肝主疏泄,火在臟腑系統中(火生於命門,發於肝膽),肝虛不能疏泄氣機,火不能暢行於周身,故滯於經絡氣血之間,使熱傷,故熱劇之痛也是戲劇性的...劉忠有是安東人,今年50歲,他的手臂經常感到發熱,有酸痛的意思。醫生反復給了清涼劑,高燒不退,脾胃消化功能減退。確診後,右脈正常,左脈微弱,比右脈差壹倍。問他是不是心裏不覺得熱,知道自己肝木虛弱,不能通順發光,發的火壓抑在左臂經脈裏,使他發熱。故屈直湯(山茱萸壹兩,知母六片,乳香三錢,沒藥三錢,當歸三錢,丹參三錢),生黃芪八片,山茱萸補肝氣,赤芍三錢,當歸丹參通經絡,服二劑,左脈即刻起,再服十劑,即可痊愈。”
作者認為吳梅丸證的機理是肝陽不足,陽氣不能生發、壓服。但肝內有火,肝陽虛則不能生發泄,火不能散,以致郁熱。尤其是景的壹句話:“陰之積下必有扶陽。”吳梅丸證的病機包括陽虛、陰虛寒實、熱郁於火兩個方面,故寒熱病機混雜。
吳梅丸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
吳梅丸證的病機為肝陽不足,郁火,其中肝陽不足是主要矛盾,郁火是次要矛盾。這種壓抑的火不壹定在橫膈膜上,也不壹定在肚子裏,可以流遍全身。所以,我們不能局限於上熱下冷的理論,機械地按計劃使用吳梅丸。肝主生發導瀉,其政寬松,其德和諧。肝臟在人體內有著廣泛的功能,中醫基礎理論教材從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兩個方面進行了高度概括。肝主疏泄體現在調氣、調情、運脾胃、促進津液和血液的運動和分布、調節男女生殖等五個方面。肝主藏血體現在三個方面:藏血、調血量、防出血。壹旦肝陽虛失去止瀉功能,五臟氣血津液均可出現廣泛病變。因此,吳梅丸具有廣泛的疾病和證候。
歷代醫家應用吳梅丸的經驗
方、《生肌總錄》治寒痢;左紀雲《傷寒論》說:“本方治腹痛、冷飲、睪丸腫大、心尖痛、胃脘咳嗽。”葉善用吳梅丸治療嘔吐、胃痛、腹瀉、痢疾、慢性瘧疾、痞證、熱病等。
至交袁尊山用吳梅丸和四川胡椒、蜈蚣、蠶治療破傷風引起的痙攣、中毒性腦病後遺癥、日本腦炎等。高緹散用吳梅丸治療蛔蟲、經寒腹痛、虛寒腹痛、慢性附件炎、虛寒白帶、慢性結腸炎、慢性腸炎、慢性痢疾、虛寒胃痛、慢性前列腺炎、陽痿、遺尿、坐骨神經痛、慢性三叉神經痛、脫肛、子宮脫垂。龔智賢介紹了運用吳梅丸治療吳梅丸內陷(慢性角膜炎、角膜潰瘍)的經驗。
吳梅丸的臨床應用體會
在臨床上,作者用吳梅丸治療寒熱互結,頭痛昏厥,抽搐抽搐,脅肋脹痛,納差嘔吐,噯氣,胸痹胸痛,消渴,懈怠,麻痹,神疲乏力,痛經,陰縮痛,眼痛甚至煩躁不安,或失氣喘息,膿血,咽喉腫痛,口舌生瘡。
根據筆者的經驗,應用吳梅丸的主要適應癥有:①脈弦弱。弦為肝之脈,肝陽不足者,溫不足以致脈急弦。它的和弦可以是慢的、滑的、多的、潤的,但壹定要減;②舌象:舌淡苔白或白苔黃,舌尖或舌根可能有紅點;③肝經癥狀:懈怠、抑郁、膽怯、頭暈、四肢麻木、畏寒肢冷、脅肋脹痛、抽搐和肌肉抽搐、陰痛和囊縮、寒熱互結等。如果可以同時看到幾個癥狀,或者上述舌脈只能看到壹個癥狀,可以使用吳梅丸進行治療。
吳梅丸的處方特點
張仲景《金匱要略》說:“夫肝之病,用酸補之,用苦味調之...此法用於肝虛者,而不用之。”《內經》說:“肝苦焦慮,用辛食散之,用辛食補之,用酸食瀉之”。秦伯未《前寨醫註》:“溫肝:寒邪傷肝,用溫藥辛散時,肝本身陽氣不足,宜溫補之,以促進氣機上升,壹般稱為溫補,含義不同。養肝陽的方法,必須在養血中輔以溫性藥物,不能只溫。”
吳梅丸的組方特點充分體現了溫肝陽、瀉郁火的治療特色。烏梅丸中有300粒烏梅,測得約570克。去掉核後,剩下的烏梅肉經測量約為192克,這是唯壹的重量。方中重用酸斂的烏梅,用醋泡之,使之求同味,增強其酸味,並與當歸配伍,養肝養陰,形成陰生陽之意。
此外,烏梅的酸味能收斂和發散嶽之氣,固精。西方《醫熱錄》中有句話說:“凡脫落者,皆在肝”,所以與吳梅丸重金用木梅救之如出壹轍。溫肝陽的附子、桂枝、幹姜、花椒、阿莎麗;花椒、細辛味辛,能理氣、壯陽、疏肝;黃連、黃柏苦寒解暑,與阿莎麗、花椒同用解郁熱。人參、大米、白蜜健脾養胃,培土主肝。就是“見肝之病,知肝散脾,先健脾”的意思。
作者用的就是這個方子,如果沒有氣機逸散的跡象,烏梅往往用得很節省。熱重者,增加感冒藥用量,或加少許龍膽草;感冒較重時,增加附子用量或加吳茱萸;氣虛重者,加生黃芪;陰虛血虛者加白芍;腎氣不足者加巴戟天、淫羊藿;柴胡、升麻、桔梗等。都加到了清陽身上;桃仁、紅花、丹參、郁金等。
檢查箱子
冷熱交換箱
紀,女,51歲。
白天,我的身體像冰水壹樣,心裏不禁發冷。雖然我不懂穿厚衣服;晚上身體熱的像火燒壹樣,即使是隆冬也會赤條條的躺著,盜汗如洗,頭疼,左腰背痛。如果妳覺得有壹點挫敗感,妳心裏就會有壹個像球壹樣的包,堵在胸口。飲食,兩個凳子可以接受,年初的時候,絕對不行。脈沈滑。已住院11次,或稱更年期綜合征,或稱內分泌紊亂,或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處方:烏梅6g,制附子15g,細辛4g,幹姜5g,桂枝10g,當歸12g,黨參12g,黃連10g,黃柏6g,花椒5g。兩劑可祛寒熱,止汗,心下腫塊大減,四劑可治。已經五年了,生活正常,沒有復發。
海豚案
男性,63歲。
病了30多年,感覺有氣從小腹進攻。當我攻擊腹部時,我感到腹痛。當我攻擊胸部時,我感到胸部窒息和疼痛,呼吸困難。我想死,連頭、頸、背都窒息而痛,全身無力。然後就是頻繁打嗝,氣體像山崩壹樣噴湧,呼氣的時候所有癥狀稍微緩解,瞬間就能恢復。脈弦大減,重兩尺。西醫診斷為冠心病、胃神經官能癥、吞咽等。中醫診斷為跑豚,是肝腎陽虛,氣厥所致。
處方:烏梅6g,制附子15g,幹姜5g,桂枝12g,茯苓15g,白術10g,川椒5g,細辛4g,黃連8g,黃柏4g,黨參12g,當歸65438。本方加減,共服24劑。癥狀逐漸減輕好轉,兩年沒有復發。
暈厥病例
蘇某,女,37歲。
每次經過都頭暈嘔吐,眼睛酸痛,眼睛睜不開,經常暈倒,壹天三到五度不等。寒熱交替,腹部冷痛少,經血暗少。大概過了五天,純藥方就漸漸緩過來了,已經治了七八年了。脈沈,弦細澀,舌淡暗。是肝陽不足,肝血不足。
藥方:烏梅5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幹姜4克,花椒4克,細辛4克,當歸12克,黨參12克,川芎7克,五靈脂12克,蒲黃8克,烏藥8克。想去的時候就開始服用,直到月經幹凈。我壹個月服用六到七劑,並且每天服用人參楊蓉丸。吃了三個月就好了,月經正常。
威脅性疼痛病例
張,女,38歲。
最近右脅部隱隱作痛不適,食欲不佳,全身酸痛,懶洋洋的。希望他臉色陰沈難受,精神低落。舌尖略紅,苔白略厚,脈弱。診斷為肝陽不足,火中夾濕。
處方:烏梅10g,桂枝10g,附子6g,幹姜4g,花椒4g,阿莎麗4g,當歸10g,黨參10g,黃連6g,黃芩6g,柴胡6g。病了四劑,四年沒有復發。
藥物大多來源於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和礦物。藥用部分含有壹定的藥用成分,但往往有壹些非藥用部分,影響療效,不同藥用部分的功效也不同。原藥材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也可能發生壹些不良反應,需要進行炮制,調整藥性,增利去弊,以滿足臨床治療的要求。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本書,堪稱中藥飲片搬家的“博物館”。這本書是-
中藥飲片插圖
本文選自中國中醫報微信官方號微信官方賬號,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