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這壹時期宋代三大發明發展的社會條件是什麽?

這壹時期宋代三大發明發展的社會條件是什麽?

火藥是我們的祖先在壹千多年前發明的。對火藥的研究是從古代煉丹術開始的,古人為了長生不老而提煉仙丹。煉金術的目的和動機是荒謬的,但它的實驗方法仍然有壹些優點,最終導致了火藥的發明。恩格斯高度評價了中國在發明火藥方面的先驅作用:“現在已經毫無疑問地證明,火藥是由中國通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的,而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是通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的。”火藥的發明極大地推動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壹。

硫磺、硝石和木炭的性質探究

火藥是硫磺、硝石和木炭的混合物。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對這三種物質有了壹定的認識。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在燒制陶器時就知道了木炭,並把它作為燃料。商周時期,木炭被廣泛用於冶金。木炭比木柴灰分少,強度高,是比木柴更好的燃料。硫磺是天然存在的,已經開采了很長時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經常會接觸到硫磺。比如溫泉會釋放出硫磺的氣味,冶煉金屬時逸出的二氧化硫刺鼻難聞,會給人留下印象。古人掌握的最早的硝酸鹽,可能是墻角下和房子根部的土壤硝酸鹽。硝酸鹽的化學性質非常活潑,能與許多物質發生反應。它的顏色和其他鹽差別不大,使用起來容易出錯。在實踐中,人們已經掌握了壹些鑒別硝酸鹽的方法。南北朝陶弘景《草木經註》中說:“燒之時,紫煙升騰,雲為硝石。”這類似於現代的火焰反應鑒別鉀鹽的方法(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硝酸鹽和硫磺曾被認為是重要的藥材。漢代神農《本草經》中,硝石被列為上品第六位,被認為能治20多種疾病。硫磺被列為第三種中藥,還能治10多種疾病。這樣,人們更加重視硝石和硫磺的研究。雖然人們對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性質有了壹定的了解,但是把硝石、硫磺和木炭按照壹定的比例放在壹起制成火藥,仍然是煉金術士的功勞。

煉金術中的化學方法

煉丹術起源很早,戰國政策中就有記載,煉丹師給景王獻長生不老藥。漢武帝也夢想“長命百歲,長見識”,向百姓要丹藥,招募方士,親自煉丹。從此,煉丹成為壹種潮流,流行開來。歷代都出現了方士,也就是所謂的方士。煉丹師的目的是找到長生不老之藥,這是不可能實現的。煉金術流行了壹千多年,最後壹無所獲。但煉丹術中使用的壹些具體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體現了化學的原始形態。

煉丹術中壹個重要的方法就是“火煉丹”。和火藥的發明有直接關系。所謂“火煉丹”,就是壹種無水加熱的方法。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載的火法,壹般包括:煆燒(長時間高溫加熱)、熔煉(加熱幹物質)、灸(局部烘烤)、融(熔化)、抽(蒸餾)、飛(也叫上升,即升華)等。這些方法是最基本的化學方法,也是煉金術這種愚蠢職業發明的基礎。方士的虔誠和尋找長生不老藥的挫敗感,讓方士不得不反復實驗,尋找新的方法。這為火藥的發明創造了條件。在火藥發明之前,煉金術已經獲得了壹些人工化學物質,比如硫化汞。這可能是最早的化學合成產品之壹。

壹個煉金術士著了火,啟發了人們認識和發明火藥。

火藥的發明

煉金術士雖然掌握了壹定的化學方法,但他們的方向是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所以火藥的發明具有壹定的偶然性。

煉丹師通常在使用前將硫磺、砒霜等毒性兇猛的石藥“蹲伏”,“蹲伏”即投降。失去或減少毒性的過程稱為“降火”。初唐名醫、方士孫思邈在《單晶硫磺法》中寫道,將硫磺和硝石磨成粉末,放入銀罐或沙罐中。挖壹個坑,在坑裏放壹個鍋把坑鏟平,四面填土。把三個沒被蟲子吃掉的皂角壹個壹個點著,然後放入鍋裏,用硫磺和硝石燃放煙花。煙火燒不著的時候,把炭炒到三分之壹的炭滅了,再退火,等混合物涼了再服,就把火制服了。

中唐時期,壹個叫清的人在《明礬降火法》中提出了壹個降火方子:“硫磺22兩,硝22兩,馬兜鈴半個。對了就是結尾,混好。挖個坑,把藥放進鍋裏,和地面平齊。放壹塊熟火,大理石大,往裏壹放,煙就漸漸起來了。”他在孫思邈的方中用馬兜鈴代替皂莢。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

所有潛火的方子都含碳,硝石要加在硫磺裏,硫磺要加在硝石裏。這說明煉丹師有意讓藥物燃燒,以去除其劇毒。

雖然煉丹師知道硫磺、硝酸鹽和碳混合點燃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采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藥物著火引起丹房起火的事故還是經常發生。《太平廣記》裏有壹個故事,講的是隋朝初年,壹個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訪壹位煉丹的老人。那晚住在那裏。杜春子半夜醒來,看到高爐裏“紫煙穿屋”,房子突然燒起來。這可能是煉丹師在準備易燃藥物時的疏忽造成的。還有壹本煉丹術的書叫《真元妙道簡介》,裏面也講到用硫磺、硝石、雄黃、蜂蜜煉丹中的火,燒人的臉和手,直上屋頂,燒房子。這本書警告煉金術士要防止這類事故。這說明唐代的方士掌握了壹個非常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磺、硝酸鹽和碳可以形成壹種高度易燃的藥,稱為“火藥”,也就是火藥。因為火藥的發明,在自制丹配藥的過程中,壹度被視為藥物。《本草綱目》中提到火藥可以治瘡、癬、蟲、濕、疫。

火藥解決不了長生不老的問題,還容易著火。煉金術士對他不感興趣。火藥的配方從煉丹師轉移到軍事家手中,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黑色火藥之壹。

火藥的應用

在火藥發明之前,火攻是兵家常用的攻擊手段。當時,在火力攻擊中,使用了壹種叫做火箭的武器。它把油脂、松香、硫磺等壹些易燃物質綁在壹支箭上,點燃後用弓射出去,燒敵人的陣地。如果用火藥代替普通易燃材料,效果會好很多。在火藥發明之前,投石機經常被用來投擲石塊和油脂火球來消滅敵人。火藥發明後,用拋石機投擲火藥包,代替石頭和油脂火球。據宋代陸貞《九國誌》記載,公元(10世紀)年間,鄭率軍攻打(今江西南昌),“起兵”在城內焚燒龍族薩滿。這可能是最早的用火藥攻城的記錄。

到了宋代,火藥武器發展迅速。據《宋史·勇士》記載,公元970年,兵部命馮濟生入火箭法。這種方法是在箭桿前端綁上壹個火藥筒,然後利用火藥燃燒噴出的氣體的反作用力來射出箭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公元1000年,軍人出身的神威校尉唐宓將自己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獻給了宋朝廷。在1002期間,冀州永璉將石浦制作成火箭、火球和其他火器並進行表演。

火藥武器在戰場上的出現,預示著軍事史上將發生壹系列的變化。從使用冷兵器過渡到使用槍械。武器中使用的火藥的原始形態主要是利用火藥的燃燒性能。《吳要》中記載的早期火藥武器,還沒有脫離傳統火攻中縱火武器的範疇。隨著火藥和火藥武器的發展,逐漸利用了火藥的爆炸特性。

混有硝酸鉀、硫磺和木炭粉的火藥稱為黑色火藥或褐色火藥。這種混合物非常容易燃燒,而且燃燒得相當劇烈。如果火藥在封閉的容器中燃燒,就會爆炸。火藥燃燒時,能產生大量氣體(氮氣、二氧化碳)和熱量。固體火藥本來很小的體積突然膨脹到幾千倍,然後容器就會爆炸。這就是火藥的爆炸性能。利用火藥的燃燒和爆炸特性,可以制成各種火器。北宋使用的用途不同的火藥武器,都是利用黑火藥燃燒爆炸的原理制成的。蒺藜火球和毒煙球是爆發力比較低的槍械。北宋末年,也出現了爆發力比較強的火器,如“霹靂”、“霹靂”。這種火器主要用於進攻或防守城市。公元1126年,李剛防守開封時,以雷霆之勢炮轟退金軍之圍。金與北宋的戰爭,進壹步完善了火炮。震天雷是壹種鐵火器,也是壹種鐵殼的爆炸武器。這種武器是元軍在金朝進攻南京(今河南開封)時使用的。《金史》對霹靂的描述是:“火藥爆炸,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以上。人與牛皮皆破而無痕,甲與鐵皆透。”這個描述可能有點誇張,但卻是火藥威力的真實寫照。

火器的發展依賴於火藥的研究和生產。《吳藥》中記載了三種火藥配方。唐代火藥中硫和硝酸鹽的含量是壹樣的,是1到1,宋代是1到2,甚至接近1到3。類似於後世硝酸鹽占黑火藥四分之三的公式。在火藥中加入少量輔助成分,是為了達到易燃、爆炸、中毒、煙幕的效果。火藥是在制造和使用過程中不斷改進和發展的。

曾公亮在1044的《吳京通論》壹書中介紹了三種火藥配方,用不同的輔料來達到易燃、易爆、釋毒、煙幕的不同目的。

到了宋代,由於戰亂不斷,對火器的需求與日俱增。在宋神宗,設立了壹個軍事裝備監督員,負責全國軍事裝備制造。軍器監雇了四萬多名工人,監分為十個車間,每個車間都生產火藥和火藥武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史書記載了當時的生產規模:“同壹次日出,弩火藥箭7000支,弓火藥箭10000支,蒺藜炮3000門,皮炮20000門”。這些都促進了火藥和火藥武器的發展。

管狀火器出現於南宋,火槍發明於公元1132年。火槍是用壹根長竹竿制成的。先把火藥放在竹竿裏,在戰鬥中點燃火藥向敵人噴射。我老派的時候用的是“二十多支長竹火槍”。公元1259年,壽春地區有人制作火槍,用粗竹筒制成。這種管狀火器與火槍不同,它只能噴出火焰來燒死人,火槍配有“子巢”。火藥點燃後,產生強大的氣體壓力,射出“子巢”。“子巢”是原子彈。火槍開創了用管狀火器發射射彈的先河。現代槍支是由管狀火器逐漸發展而來的。因此,管狀火器的發明是武器史上的又壹次偉大飛躍。

火槍也叫火槍,所以可能是用竹筒做的。《永樂大典》中引用的《行軍指南》壹書提到,宋朝守城時,用火管殺死登城之敵。元明時期,這種原始的用竹筒制成的管狀火器,用銅或鐵制成,鑄成大炮,稱為“器”。

1332青銅器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帶有銘文的管狀火器。

明代在作戰火器上發明了多種“多管火箭”,如同時發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發射了32支箭的“壹群蜜蜂”;可以射出多達100支箭的“百虎共跑箭”。明朝燕王朱迪(後來的明成祖)和皇帝文健在白溝河作戰,曾經使用過“蜂群”。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管齊射火箭,堪稱現代多管火箭的鼻祖。特別值得壹提的是,當時的水戰中使用了壹種叫做“火龍出水”的火器。據《武備誌》記載,這種火器能在水面上飛三四尺,遠至二三裏。這種火箭是由竹子和木頭制成的。龍形外殼上綁著四個大“火”,腹部藏著幾個小火箭。大“火”點燃後,箭體被推飛,“像壹條火龍出水。”火藥燃盡後,點燃腹部的小火箭,從龍口射出。命中目標會讓敵人“燒人燒船”。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級火箭。此外,書中還記載了具有壹定爆炸和燃燒性能的胚胎導彈,如“神火飛鴉”。“神火飛鴉”是用薄薄的竹棉紙糊成烏鴉形狀。它裝滿了火藥,由四枚火箭推進。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藥桶並聯火箭,工作原理與當今的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非常相似。

隨著火箭的發展,人們有了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的願望。據史料記載,14年底,明朝壹位勇者坐在放有當時最大的47枚火箭的椅子上,雙手各持壹只大風箏,試圖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實現自己的飛翔夢想。雖然這是壹次失敗的嘗試,但萬虎被譽為第壹個乘火箭飛行的人。為了紀念壹萬個家庭,月球上的壹座環形山以壹萬個家庭命名。

火藥向外擴散

早在八、九世紀,隨著醫學和煉金術的知識,硝酸鹽也從中國傳到了阿拉伯。當時阿拉伯人稱之為“中國雪”,波斯人稱之為“中國鹽”。他們只知道用硝酸鹽治病、冶金和制造玻璃。13世紀,火藥由商人通過印度傳入阿拉伯國家。希臘人通過翻譯阿拉伯書籍了解了火藥。火藥武器通過戰爭傳播到阿拉伯國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軍隊使用火藥武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軍隊在敘利亞戰爭中戰敗,阿拉伯人繳獲了火箭、毒拔罐、火炮、雷電等火藥武器,從而掌握了火藥武器的制造和使用。阿拉伯人與壹些歐洲國家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在戰爭中,阿拉伯人使用火藥武器。比如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巴沙時就使用了火藥武器。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歐洲人逐漸掌握了制造火藥和火藥武器的技術。

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歐洲,“不僅改變了戰爭方法本身,也改變了統治與奴役的政治關系”。“之前固若金湯的貴族城堡石墻抵擋不住市民的炮火,市民的子彈穿透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隨著穿著盔甲的貴族騎兵壹起滅亡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精英火炮在歐洲工廠制造,裝備強大的艦隊,起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

中國的火藥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造紙

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發明、發現和經驗的總結不能通過傳承傳給下壹代,而需要通過壹種媒介記錄下來,供後代學習和傳承。在文字還沒有發明的年代,我們只能靠嘴來記憶。書寫發明後,需要壹種記錄載體。人類嘗試了各種自然物,如龜甲、獸骨、石頭、竹簡、木簡、帛等。這些物件雖然也能記錄文字,但有的價格昂貴,有的體積龐大,有的難以獲得。尋找新的載體是我們祖先的夢想。紙的發明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積累和繼承前人經驗的能力,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紙發明之前的書寫材料

在文字發明之前,古人用繩結來記錄。因為他們不能識別結代表什麽,他們經常出錯。文字出現後,我們的祖先用甲骨文和石刻來記錄。石頭很重,不方便使用。在紙出現之前,竹簡、木簡和帛書是主要的書寫材料。竹簡和木簡體積很大,占用空間很大,寫和讀都很不方便。秦始皇統壹天下,無論大小政事,都是他壹個人統治。他規定每天要讀壹百二十斤(秦的壹斤等於今天的壹半),不讀完不休息。可以算是“體力勞動者”了。當時所謂“學五車”的學者,其實並沒有讀多少書,只是讀了五車的竹簡和木簡。它所包含的信息量是現在壹本厚厚的書很難相比的。晉代人對戰國時期的魏襄王墓進行了發掘,得到了15枚古竹簡,約65438+萬字,數十車。可見這種書體積大。屌絲好寫,但是貴。漢代壹把米(2.2漢尺寬,4.0漢尺長)抵六石(720漢斤)。只有少數皇室貴族才能享用,普通人根本買不起。

3000多年前,人們在龜甲和獸骨上刻字,稱為甲骨文,這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起源於商代,單片竹簡稱為竹簡,是書寫材料的壹種,幾片竹簡拼接在壹起稱為壹本書。

起源於戰國時期,人們將文字寫在絲織品上稱為帛書。

紙的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通訊工具的需求十分強烈。紙作為壹種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的《說文解字》寫於公元100年。許慎認為紙是被水打中後留在床上的壹張薄薄的絲綿。這種床單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叫做“赫體”。這可能是紙發明的前奏。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皇帝顏淵元年(公元前12)。“呂後?《昭皇後傳》記載,成帝的公主曹魏受到昭皇後的妹妹們的迫害。他們給曹衛能的毒藥用“合提”紙包著,上面寫著:“叫衛能把這藥使勁喝下去!不能重入,妳是知道的!" .據推測,紙可能與絲綢有關。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知道如何養蠶和繅絲。秦漢時期,以蠶繭為絲綿的手工業非常盛行,韓信發跡前的“乞浮母”大概就是以此為生。這種處理二次繭的方法叫牙線,操作的基本點包括反復打漿搗碎蠶衣。這項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借助竹器將絲線瀝幹也是重要的壹步,這就是造紙術的雛形。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對絲麻進行脫膠,這壹技術也啟發了造紙中植物纖維的脫膠。紙是在這些技術的幫助下發展起來的。

從目前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早期。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發現於1933年新疆羅布泊諾爾古烽火臺,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1958年5月陜西省Xi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其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甘肅居延水井關發現兩張麻紙,時間不晚於公元前52年;

1973,甘肅金關出土,西漢麻紙,暗黃,質地粗糙。

1978年,陜西扶風中煙村出土三張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麻紙。1979年,甘肅敦煌縣馬泉灣出土西漢麻紙五張八枚。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41年)紙地圖殘片表明,當時的紙是可以用來書寫和繪畫的。從西漢出土的紙張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經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造紙技術的文獻很少,很難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但只能作為參考。造紙技術有很多環節,必然有壹個發展演變的過程,絕不是壹個人的工作。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和智慧的結晶。

蔡倫改進造紙技術。

關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歷史學家葉凡曾經寫過《後漢書》。據《蔡倫傳》記載,紙是東漢宦官蔡倫在元興元年(公元105年)發明的。事實上,在蔡倫發明紙之前,古籍中就有記載。“是嗎?《賈逵傳》中提到,建國元年(公元76年),張寒皇帝命賈逵挑選2000名成績優異的學生,頒給他們“簡壹名、紙壹名、經壹名”。這說明當時書籍是用紙復制的,比蔡倫造紙術早了近30年。只有《蔡倫經典著作如壹張紙》和《東觀漢紀》的作者劉真和嚴度是蔡倫同時代的人。如果蔡倫發明了紙,他們不會不記錄。20世紀以來,由於西漢古代紙的發現,蔡倫發明紙的想法開始動搖,後被否定。蔡倫雖然不是紙的發明者,但他仍然是造紙技術的創新者和推動者。

蔡倫,字仲晶,東漢桂陽(今湖南耒陽)人。漢明帝十八年(公元75年)入宮為宦官,是張建立初年的小黃門。皇帝登基,被提升為常仆。永元九年(公元97年),又任少府官。方上是皇家手工業作坊,專門監督各種禦用器皿的制造。當時雖然已經發明了造紙術,但紙可能只是在民間流通。由於質量問題,紙張也很難做到精美,很多學者都不看好紙張。蔡倫看到了紙代替簡單絲綢的前景,並利用方上的優勢,改革造紙技術,制成了壹批優秀的紙張。

蔡倫認真總結了以前的經驗,他認為擴大造紙原料來源,改進造紙技術,提高紙張質量,才能讓紙被大家接受。蔡倫最早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大麻豐富得多的原料,可以大大提高紙張的產量。樹皮中所含的木質素、果膠、蛋白質遠高於大麻,所以樹皮脫膠制漿的難度比大麻大。這促使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西漢用石灰水制漿,東漢用草木灰水制漿。草木灰水偏堿性,有利於提高紙漿質量。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將他在方上制作的壹批高級紙張獻給了漢朝皇帝劉釗。漢和皇帝稱贊他的才能,並立即下令世界各地采用。就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就傳遍了全國。公元114年,蔡倫被封為“龍廷侯”,民間稱他制作的紙為“蔡侯紙”。漢安帝時期,宦官和外戚輪番執政,互相爭鬥。蔡倫無法應付這場政治鬥爭,於121服毒自殺。

《漢代造紙工藝流程圖》生動再現了漢代的造紙技術。將麻頭、破布等原料用水浸泡、切碎、洗凈、蒸煮、漂洗、搗碎,與水混合制成懸浮漿,撈出漿,幹燥成紙。

蔡倫提出紙後,造紙術和紙張廣為流傳。東漢末年,東萊人左博也是造紙術專家。他做的紙在白界比蔡侯的紙更精致。在趙琪的三個輔助記錄中,左博的紙、張儀的筆和單薇的墨水被認為是有價值的書寫工具。筆、墨、紙並置,可見當時紙是常用的書寫材料。紙成為竹簡、木簡、帛的有力競爭者,在三、四世紀基本取代竹簡、帛成為唯壹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東晉末年,大亨桓玄把持朝政。公元404年,晉安皇帝廢,命紙代簡。竹簡、簡牘從此基本消失。紙張不僅在民間流通,也成為公文的載體。

造紙技術的發展

造紙原料的多樣性是造紙發展的壹個重要方面。西漢時,麻是造紙的主要原料,東漢時,麻紙也是主要材料。蔡倫時代,紙是用樹皮(主要是竹皮)制成的。此後,各種樹皮紙問世。魏晉時期發明了桑紙和藤紙。唐代又出現了用壹些香樹的樹皮制成的紙,稱為香紙。特別值得壹提的是,竹紙是做出來的,唐中期就出現了竹紙。竹紙的發明極大地豐富了造紙的原料。竹子制漿困難,需要改進制漿方法,提高制漿效率。中國的勞動人民在唐朝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竹漿造紙可以說是現代木漿造紙的先驅。

青瓷樹皮做的宣紙至今聞名。據《新唐書》記載,唐代宣州產的紙是貢品。有人認為這可能是宣紙。安徽徽州是宋代的造紙中心之壹。宋末,涇縣開始生產宣紙。

在宋代,有人將廢紙與新鮮紙漿混合制成壹種紙,稱為“回春紙”。蘇易簡在《四書》中記載了用稻草和稻草造紙的情況。

宋代以後,有關造紙術的書籍相繼問世,宋代的《紙譜》、元代費的《紙箋譜》、明代王的《郡書》等。尤其是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殺青》壹章對中國古代竹紙、皮紙的制作技術做了系統的總結。他把竹紙的制作過程概括為五個環節,即竹片浮池、堿煮、制漿造紙、遮簾壓紙、火烤。書中還有壹張造紙操作圖,是當時世界上最詳細的造紙技術記錄。

紙藥的應用是造紙術中的壹項重要發明。在造紙過程中,紙漿中常加入壹些植物粘液,古代造紙工人稱之為紙藥。紙藥被用作懸浮劑來分散紙漿中的纖維。同時還能防止纖維相互粘連,使濕紙容易分離或揭開。中國古代造紙常用的紙藥是用黃蜀葵、楊桃、木槿葉等植物榨出的粘液制成的。

造紙術的向外傳播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中國相鄰的朝鮮和越南。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朝鮮半島所有國家都學會了造紙術。公元4世紀末,百濟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朝鮮和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此後,韓國的造紙技術不斷完善。唐宋時期,韓國的皮紙反向出口到中國。西晉時期,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紙技術。造紙技術在7世紀通過朝鮮傳入日本。

公元751年(唐玄宗十年),唐安西率高仙芝與阿拉伯軍交戰,唐軍大敗。被俘士兵中有參軍的造紙工人。阿拉伯最早的造紙作坊是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建造的,造紙技術是中國工人自己傳授的。最初的麻紙是用破布做的,不僅用了中國的技術,還用了中國的設備。

歐洲人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最早接觸紙和造紙技術的歐洲國家是曾經被阿拉伯人統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薩迪瓦建立了歐洲第壹家造紙廠。1276年,意大利第壹家造紙廠在蒙特法羅建成,生產大麻紙。1348年,法國在巴黎東南部的特魯瓦特附近建立了造紙廠。此後又建立了幾家造紙廠,使法國不僅國內紙張供應充足,還出口到德國。德國直到14世紀才有自己的造紙廠。由於英國與歐洲大陸壹海之隔,造紙技術傳入較晚,15世紀建立了自己的造紙廠。瑞典在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紙廠,丹麥在1635年開始造紙,1690年在奧斯陸建成的造紙廠是瑞典最早的造紙廠。到17世紀,每個主要歐洲國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紙工業。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後,首先在美洲大陸建立了造紙廠,墨西哥造紙始於1575。獨立前,美國在費城附近建立了第壹家造紙廠1690。到19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已經遍布五大洲。

造紙術的發明和普及對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指南針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到了磁鐵礦,並開始了解它的磁性。人們首先發現了磁鐵吸引鐵的性質。後來發現了磁鐵的指向性。經過多次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壹種實用的指南針。

磁現象的發現

在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積累了很多這方面的知識,在勘探鐵礦時經常會遇到磁鐵礦,也就是磁鐵礦(主要由四氧化三鐵組成)。這些發現早已被記錄下來。這些發現最早記載在《管子》的幾篇文章中:“山上有磁石,下有金銅。”其他古籍也有類似記載,如《山海經》。磁鐵的吸鐵特性早就被發現了,《呂氏春秋》九卷主篇有:“慈吸鐵,或吸之。”當時人們把“磁性”稱為“善良”。他們認為磁鐵吸引鐵是慈母對孩子的吸引力。並認為:“石頭是鐵之母,但石頭有善良和不善良兩種。善良可以吸引他的孩子,不善良不行。”

漢代以前,人們把磁石寫成“觀世音石”,意為愛石。

既然磁鐵能吸引鐵,那它們能吸引其他金屬嗎?我們的祖先做了很多嘗試,發現磁鐵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西漢時期,人們認識到磁鐵只能吸引鐵,不能吸引其他物體。

當兩塊磁鐵放在壹起並相互靠近時,有時它們相互吸引,有時它們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鐵有兩極,壹個叫N極,壹個叫S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還是能感知到這個現象。西漢時,有壹個叫欒達的煉丹師,利用磁石的這種性質,做了兩個棋子。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

  • 上一篇:太原有什麽特產
  • 下一篇:上海匯寶報銷規定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