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通過仿制T-33教練機,研制T-1/2教練機和F-1支援戰鬥機,逐步恢復了航空制造水平。1984年,日本防衛廳提出並初步確定了新型支援戰鬥機的基本設計要求,也就是當時的FS-X,也就是後來日本著名的F-2支援戰鬥機。日本防衛廳對新型支援戰鬥機的技術指標仍以對海攻擊為主。FS-X戰鬥機在執行海軍作戰任務時可以同時攜帶4枚反艦導彈,攜帶4枚反艦導彈和2枚空對空導彈執行反艦作戰任務時的作戰半徑不應小於800公裏。FS-X戰鬥機在執行空對空作戰任務時可攜帶6枚空對空導彈,其中2-4枚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具有中程迎面攔截能力。FS-X戰鬥機航程遠,航電完善,能夠在夜間和惡劣天氣條件下執行對艦(地)攻擊和空戰任務。從這個計劃的要求不難看出,FS-X當時主要是為了突出空對艦打擊能力的提升,而FX-S是在反艦導彈逐漸取代航空炸彈成為空對艦攻擊主力的轉型時期發展起來的。這個時候,日本發展與支援戰機配套的空射反艦導彈,為時未晚。
1973期間,日本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第三研究所與三菱重工共同進行了日本航空自衛隊提出的空對艦導彈的論證開發。憑借良好的技術基礎和研發能力,在1977進行了首次空中飛行試驗。1979年3月,日本航空自衛隊使用21樣品彈進行了攻擊海上固定目標的試驗和作戰適應性試驗,導彈的飛行性能和作戰性能得到了全面評估。1979年8月,F-1戰機發射4枚試射彈,全部準確命中40公裏外的靶船。這樣,刻板印象測試就完成了。新導彈正式命名為ASM-1,於1980年投入批量生產,次年正式裝備日本航空自衛隊,因此也被稱為“80式”或“81式”空艦導彈。
ASM-1空艦導彈全長3.98m,直徑0.35m,翼展1.19m..發射重量600公斤,發射高度760 ~ 3048米。最大航程50公裏,巡航高度15米,飛行速度0.9馬赫。ASM-1的外形與美國魚叉反艦導彈非常相似。它采用正常的氣動布局,導彈頭部有壹個半圓形整流罩,機翼和尾舵呈X-X形狀,在同壹平面。四個穩定翼位於導彈中部,四個控制舵面位於導彈尾部,尾部為平底。導彈采用模塊化設計,從前到後分為五個艙:導引頭艙、控制艙、彈頭艙、發動機艙和尾艙。其中,導引頭艙裝有三菱電子的單脈沖主動雷達導引頭;控制室配備了日本航空電子公司。慣性導航系統,日本無線電公司的ANV-7調頻連續波無線電高度表,自動駕駛儀和電池組;內置200公斤半穿甲/爆破戰鬥部,配有觸發延時引信和近炸引信。發動機為1固體火箭發動機,船尾部分主要安裝電動舵機和舵面。
1986年,三菱重工開始增程ASM-1C空對艦導彈的研制。在保持基本氣動外形、導引頭和彈頭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對導彈結構進行了優化。ASM-1C的發射重量由ASM-1的600kg降低到510-T- g,但射程增加到55 ~ 65km(不同途徑獲得的性能參數不同)。1992 ASM-1C設計並投入批量生產,又稱“91”空射反艦導彈。
ASM-2導彈仍由防衛廳技術研究總部和三菱重工研發生產。測試從1989開始,技術測試在1991順利完成。據說所有的試射導彈都擊中了目標。從1992開始,航空自衛隊使用了F-4EJ和T-2/F-1戰鬥機,分掛載飛行和實彈發射兩個階段進行了10導彈的試驗。測試結果表明,ASM-2空艦導彈在各方面都符合航空自衛隊的要求。1993年,ASM-2完成定型試驗,進行小批量生產。當年航空自衛隊訂購了25架。1995年,ASM-2空對艦導彈正式裝備空中和海上自衛隊,又稱“93式”空射反艦導彈。
ASM-2長3.98m,直徑350mm,翼展1.19m,重610g,巡航速度0.9馬赫。從外形上看,ASM-2與ASM-1非常相似,但采用渦噴發動機代替固體火箭發動機作為動力,航程增加到150 km。ASM-2的制導方式為慣性導航+紅外成像制導,采用了先進的紅外成像和圖像處理系統。當今世界裝備的反艦導彈中,帶有紅外制導的型號非常少見。ASM-2是唯壹壹種射程超過100公裏的紅外制導反艦導彈。日本技術人員敢於采用這種近乎獨創的指導模式,足見其對電子元器件優良品質的充分信任。雖然日本自衛隊和民間刊物對ASM-2獨特的制導方式評價很高,但航空自衛隊和三菱重工還是在1996左右為ASM-2開發了反輻射導引頭。反輻射ASM-2據說在2000年前已經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自主研發生產反輻射導彈的國家之壹。
在5438年6月+2006年10月出版的壹份日本軍事刊物上,刊登了壹張照片:壹架F-2戰鬥機攜帶了兩枚從未見過的反艦導彈,導彈彈體上的尖頭和沖壓發動機清楚地告訴人們這是壹枚超音速導彈。字幕上文字說明的中文意思是:2006年8月10日,日本航空自衛隊在岐阜基地的飛行開發實驗團的F-2A戰鬥機正在進行壹種新型的ASM-3超音速巡航彈載導彈(“彈載導彈”是與真導彈大小、形狀、重量、重心位置完全相同的模型)。導彈采用獨特的“整體式火箭沖壓發動機”,可以超音速飛行,具有壹定的隱身能力。其尺寸大於EASM-1和ASM-2,彈體下方有兩個沖壓發動機進氣口。這些話清楚地告訴人們,這是壹種叫做ASM-3的日本新型飛航導彈。2006年6月26日,10,簡氏導彈火箭報道ASM-3首次試射成功。
照片顯示,ASM-3導彈只有壹套控制面安裝在彈尾,三個控制面的夾角為120度。按照壹般的飛行控制理論和常識,在空中高速飛行時很難改變飛行姿態,尤其是低空飛行,幾乎不可能做出復雜的機動動作。從已知的導彈型號來看,只有壹些用於攻擊固定目標、命中精度不高的地地彈道導彈采用了這種氣動外形(壹些重視精度的地地彈道導彈也有不止壹套控制面)。換句話說,ASM-3導彈的彈道比較簡單,不太可能是當今世界流行的低空突防和末端機動的飛行方式。
目前國內關於該型反艦導彈的信息來源並不多,但有學者認為ASM-3反艦導彈很可能采用了壹種極其罕見的彈道模式:高空突防+末端大角度俯沖攻擊,也就是俗稱的“過天頂攻擊彈道”。這種彈道模式之所以少見,是因為“越頂攻擊彈道”只有壹種型號,即前蘇聯的X-15C(北約編號AS-16,綽號“後坐力”)超音速空射巡航導彈。X-15C的突防方式很奇怪:導彈發射後爬升到4萬米高空。然後主動雷達導引頭開始搜索目標,發現並鎖定目標後立即關機,轉入大角度俯沖,以近似垂直加速度將速度提高到5馬赫。這種“高下拉”的彈道與彈道導彈的彈道非常相似,因此X-15C也被描述為“準彈道飛行導彈”。“過天頂攻擊彈道”處於西方國家海軍普遍裝備的近防武器盲區,如“海麻雀”、“密集陣”、“海勒姆”等。即使是具有天頂穿越攔截性能的近防炮,如荷蘭的“守門員”,也很難攔截如此高速的目標。
ASM-3的氣動外形與傳說中的X-15C非常相似。正如我之前所說。ASM-3不太可能具備低空突防能力,這意味著它很可能采用“高拋低打”的“準彈道飛行模式”。這樣,馬赫數3的速度是遠遠不夠的。對於具有壹定反導能力的區域防空導彈,完全可以攔截彈道簡單、速度低於4倍音速的目標(相當於低速彈道導彈)。所以ASM-3導彈的速度可能會達到5馬赫以上!英國《簡氏導彈與火箭》聲稱ASM-3采用了“雙沖壓發動機”,有報道稱該導彈“在發射和加速階段由組合循環火箭發動機推進,在超音速巡航階段由吸氣式沖壓發動機推進”。ASM-3的裝備服役在很大程度上向我們表明,日本軍事力量已經開始突破排他性防禦的底線,向進攻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在西太平洋的路上,穿越津輕海峽只是中國海軍邁出的第壹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還將面臨更多的挑戰。不言而喻,雖然日本擁有東亞除美國之外最強大的艦隊,但對於穿越津輕海峽的中國海軍艦隊來說,這些裝備了上述先進空艦導彈的日本支援戰鬥機才是最具威脅的對手。它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方向對在爭議海域活動的敵艦艇編隊發起飽和攻擊。但是面對這種混有亞音速和高超音速導彈的攻擊波,我們的海上防空力量目前還是比較單薄的。因此,大力發展艦載防空武器系統,不斷提高艦隊綜合防空能力,加強海上空中力量建設,應該是未來中國海軍建設的重點。只有在戰區絕對安全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海軍水面艦艇可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日本88式反艦導彈
88式(SSM-1)反艦導彈射程超過150 km,具備超視距反艦交戰能力。導彈由固體助推火箭發射,然後使用渦輪噴氣發動機進行遠程巡航。據悉,這款發動機是三菱公司TJM3渦噴發動機的改進型,重45公斤,可產生200公斤的靜態推力。SSM-1導彈重660公斤,可攜帶225公斤高爆彈頭。SSM-1B艦載導彈1993開始在水翼艇快速攻擊艇服役。其射程和重量與SSM-1相同,但其雷達系統和電子設備更先進。
2001,1隨著24輛六聯裝發射裝置自行車的交付,日本陸上自衛隊(JGSDF)的SSM-1反艦海防導彈(88式)的部署已經進入尾聲。這些運載火箭是對目前服役的78種運載火箭的補充。
SSM-1導彈射程超過150 km,具備超視距反艦交戰能力。導彈由固體助推火箭發射,然後使用渦輪噴氣發動機進行遠程巡航。據悉,這款發動機是三菱公司TJM3渦噴發動機的改進型,重45公斤,可產生200公斤的靜態推力。SSM-1導彈重660公斤,可攜帶225公斤高爆彈頭。SSM-1B艦載導彈1993開始在水翼艇快速攻擊艇服役。其射程和重量與SSM-1相同,但其雷達系統和電子設備更先進。
繼SSM-1之後,XSSM-2導彈的研發仍在繼續,計劃在下壹財年完成。該型導彈將由艦艇和海防發射車發射,射程250公裏,可使用艦載垂直發射管發射。其目標識別能力有所提高,具備地形跟蹤飛行能力。生命周期成本相對較低。
XSSM-2項目始於1994財年,真正開始於1997財年。預計整個研發支出(包括飛行試驗)將達到65438美元+0860萬美元。目前,研發工作開始於1999財年,包括助推器、末制導和靜力測試設備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