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來說,患者的進價和藥品的出廠價是有巨大差異的。“毒品怎麽能當饅頭賣?”顯然,東升藥業集團總裁陶所說的藥價,指的是患者的購買價格。這也是陶朝輝先生被譴責甚至被罵的原因。但如果陶朝輝先生指的是藥品出廠價,就要區別對待,具體分析。筆者贊同壹位網友的分析:中國的藥品到底貴還是便宜,應該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首先,對普通大眾來說確實貴,太貴了;正規合法藥企真的太便宜了,有的確實賣饅頭價。壹個包裝好的藥品出廠,藥廠按照制造成本確實有5%到20%的利潤;在患者手中,價格往往是出廠價的5到10倍。這麽高的價格,普通人能不覺得太貴嗎?多余的錢進了誰的口袋?分析:目前行業內醫生開出的回扣做法是藥品零售價的15%到25%(個別品種甚至更高);醫院允許的利潤是15%到20%;經銷商的商業利潤從5%到15%不等;而官員進行的不規範的所謂招標采購,消耗了藥品銷售價格的30%到40%左右(主要包括賄賂招標官員和少量招標費用)。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招標官員帶頭,其次是醫生,醫院排第三,商販排第四,最後是廠家。雖然這個分析有點偏激,不能概括整個藥品市場,但這種現象在少數地方是存在的,具有代表性,也是合理的。
所以患者用的藥太貴是不爭的事實。措施之壹應該是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降低藥品價格。關鍵是改變藥品的銷售流通體制,打擊中間環節的暴利甚至回扣等腐敗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