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óng jí xìng tóu tòng
2 英文參考cluster headache
3 概述叢集性頭痛(cluster headache,CH)以往又稱組織胺性頭痛、睫狀神經痛、蝶腭神經痛、偏頭痛性神經痛、Horton綜合征。是壹種多見於中年男性的、周期性叢集性發作的、部位固定於壹側眼眶及其周圍的頭痛。男女之比為6.2∶1,男性明顯高於女性,發病年齡高峰男性為25~44 歲,女性40~59 歲,兒童少見。發作多在晚間,初感壹側眼及眼眶周圍脹感或壓迫感,數分鐘後迅速發展為劇烈脹痛或鉆痛,並向同側額顳部和頂枕部擴散,同時伴有疼痛側球結膜充血、流淚、流涕、出汗、眼瞼輕度水腫,少有嘔吐。
4 疾病名稱叢集性頭痛
5 英文名稱cluster headache
6 叢集性頭痛的別名
histamine cephalagia;Horton綜合征;蝶腭神經痛;睫狀神經痛;偏頭痛性神經痛;組織胺性頭痛
7 分類神經內科 > 頭痛
8 ICD號G44.0
9 流行病學叢集性頭痛遠比偏頭痛少見。國內郭述蘇等(1986)26省市調查結果患病率為6.8/10萬,男性11.7/10萬,女性1.9/10萬,男女之比為6.2∶1,男性明顯高於女性,發病年齡高峰男性為25~44歲,女性40~59歲,兒童少見。
10 病因叢集性頭痛的病因不明,傳統的觀點認為CH與血管功能障礙有關。
11 發病機制叢集性頭痛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有以下幾種觀點可供參考:
11.1 血管源說某些擴血管藥物,如硝酸甘油、組胺、乙醇等可誘發CH發作,而縮血管藥物,如麥角胺、去甲腎上腺等可使之緩解。有研究發現CH發作時痛側海綿竇段大腦中動脈管徑擴大,發作停止後變小。經顱多普勒檢查,CH發作時痛側大腦中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明顯高於對側,也高於緩解期,而痛側大腦前動脈流速低於對側。熱成像檢查發現痛側眶區散熱增加。有人發現CH叢集發作期眶上靜脈及海綿竇有炎性改變,導致眼靜脈回流障礙並激活疼痛神經纖維,引起眼痛、流淚、鼻塞、流涕等癥狀。
11.2 神經源說CH發作疼痛均發生在三叉神經第1、2支分布區,提示與三叉神經有關。可能三叉神經受到逆行性 *** ,誘發P物質和其他血管活性肽釋放,引起血管擴張而頭痛。疼痛發作側的自主神經癥狀,提示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說明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在CH發病中起壹定作用。實驗發現眶上靜脈及海綿竇炎癥可能損害交感神經纖維,引起自主神經癥狀,因此,可以認為血管因素和神經因素在頭痛發作中可能***同起作用。CH發作有明顯周期性,有的像定時鐘壹樣,每天幾乎在恒定的時間發作,因此有人提出CH可能存在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如源於下丘腦後部調節自主神經的神經元功能障礙,下丘腦前部,如視上核與生物鐘節律有關的神經功能紊亂。生物鐘受5HT調節,某些治療CH的藥物可加強5HT能神經傳導,提示有5HT能神經的功能障礙。
11.3 組胺說組胺是壹種強血管擴張藥,部分CH患者血中組胺增高,皮下註射組胺可以誘發患者頭痛發作,CH的臨床癥狀很像組胺反應,應用組胺脫敏治療對部分患者有效。此外,有人發現,CH患者痛側顳部皮膚肥大細胞增多,其活性增強,該細胞能合成和釋放某些血管活性物質,如組胺、5HT等。據此提出CH發病與組胺有關,但確切機制,因果關系並不清楚。
12 叢集性頭痛的臨床表現叢集性頭痛分為發作性和慢性。發作性CH無先兆,頭痛固定於壹側眼及眼眶周圍。發作多在晚間,初感壹側眼及眼眶周圍脹感或壓迫感,數分鐘後迅速發展為劇烈脹痛或鉆痛,並向同側額顳部和頂枕部擴散,同時伴有疼痛側球結膜充血、流淚、流涕、出汗、眼瞼輕度水腫,少有嘔吐。60%~70%患者發作時病側出現Horner’s征。頭痛時患者十分痛苦,坐臥不寧,壹般持續15~180min,此後癥狀迅速消失,緩解後仍可從事原有活動。發作呈叢集性,即每天發作1次至數次,每天大約在相同時間發作,有的像定時鐘壹樣,幾乎在恒定的時間發作,每次發作癥狀和持續時間幾乎相同。叢集性發作可持續數周乃至數月後緩解,壹般1年發作1~2次,有的患者發病有明顯季節性,以春秋季多見。CH緩解期可持續數月至數年,本病60歲以上患者少見,提示其病程有自行緩解傾向。
慢性叢集性頭痛極少見,占CH不足10%,可以由發作性CH轉為慢性,也可以自發作後不緩解成持續性發作。慢性CH臨床癥狀與發作性CH臨床癥狀相同,癥狀持續發作1年以上,或雖有間歇期,但不超過14天。
13 叢集性頭痛的並發癥由於長期頭痛,患者會出現情緒抑郁,性格改變等精神癥狀。
14 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電解質及腦脊液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
15 輔助檢查顱腦CT或MRI檢查,具有重要的鑒別診斷意義。
16 診斷叢集性頭痛診斷主要依據其反復叢集性發作的病史和典型的臨床癥狀,緩解期無陽性神經體征,缺少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的依據。
17 鑒別診斷註意與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頭面痛鑒別。
18 叢集性頭痛的治療叢集性頭痛的治療基本與偏頭痛相同。發作時可口服麥角胺1~2mg,或者在每天發作前服。預防發作或減輕發作時的癥狀,連服10~14天。舒馬普坦(舒馬坦))是5HT受體激動藥,與5HT受體結合,從而抑制5HT的擴血管作用,使血管收縮達到治療目的,可以口服、滴鼻、皮下或靜脈註射,1~2mg/次,每天不超過6mg,用藥後如出現胸悶、胸部發緊應立即停用。叢集發作時口服潑尼松,20~40mg/d,或甲潑尼龍(甲基潑尼松龍)靜脈滴註,200mg/d,至叢集發作停止後停藥。
發作時面罩吸氧或高壓氧治療,對部分患者有效。鈣離子拮抗藥,如氟桂利嗪(氟桂嗪)每晚5~10mg口服。抗癲癇藥物,如丙戊酸鈉0.6~1.2/d口服,部分患者有效。非甾類固醇類止痛藥,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雙氯酚酸等可以試用。組胺脫敏治療對部分患者有效。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可試用神經阻滯療法,如利多卡因蝶腭神經節阻滯,眶上神經或眶下神經酒精註射,射頻三叉神經節阻滯。CH預後良好,多數經治療或自行緩解。
19 預後叢集性發作可持續數周乃至數月後緩解,壹般1年發作1~2次,有的患者發病有明顯季節性,以春秋季多見。CH緩解期可持續數月至數年,本病60歲以上患者少見,提示其病程有自行緩解傾向。
20 叢集性頭痛的預防註意生活規律,避免過度疲勞、壓力過大、防治亞健康狀態等。
21 相關藥品硝酸甘油、甘油、組胺、麥角胺、舒馬普坦、潑尼松、甲潑尼龍、潑尼松龍、氧、氟桂利嗪、桂利嗪、丙戊酸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利多卡因
治療叢集性頭痛的穴位 刺骨為第五跖骨小頭之古稱,此穴在其處,故名束骨。特異性:束骨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五輸穴之輸穴,五行屬木。所...
壹光病癥:壹光穴主治支氣管哮喘、大腦發育不全、癲癇、頭痛、精神分裂癥等。 *** 方法:壹般直刺0.5~1寸。...
安眠穴有枕小神經及耳大神經分支。主治病癥:主治失眠,眩暈,頭痛,心悸,精神病等。刺灸法:直刺1~1.5寸。...
耳背腎準定位:耳背腎在耳背下部。耳背腎在耳背下部,即耳背5區。主治病癥:耳背腎主治頭痛、頭暈、神經衰弱等。...
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