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體抗炎藥 非甾體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壹類不含甾體結構的抗炎藥物,自1898年阿司匹林首次被合成以來,NSAIDs首次被合成、近 100 年來,市場上出現了百余種上千個品牌,這類藥物包括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萘普生、雙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羅非昔布、塞來昔布等。該類藥物具有消炎、抗風濕、鎮痛、退熱、抗凝血等作用,在臨床上廣泛用於緩解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種發熱及各種疼痛癥狀。目前,非甾體抗炎藥是全球使用最多的藥物類別之壹。全世界每天約有 3,000 萬人使用它們。隨著非甾體抗炎藥使用量的增加,該類藥物的安全使用已成為臨床醫生、藥劑師、患者、社會和政府日益關註的問題。特別是默沙東公司於2004年10月宣布自願從全球市場上撤下萬絡(羅非昔布);最近,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認為非甾體抗炎藥存在潛在的心血管和胃腸道出血風險,要求這類藥物的生產商在說明書中提出警告,這使得非甾體抗炎藥的安全使用成為當前全球醫藥界的熱門話題。[編輯本段]藥理作用 非甾體抗炎藥的化學結構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來發揮解熱、鎮痛和抗炎作用的。 1.解熱作用 非甾體抗炎藥通過抑制中樞前列腺素的合成而發揮解熱作用,這類藥物只能使發熱者體溫下降,對正常體溫沒有影響。退燒藥只是對癥治療,藥物在體內排出後體溫會再次升高,所以發熱患者應註重病因治療,只在高熱時使用。2.鎮痛作用 非甾體抗炎藥產生中等程度的鎮痛作用,鎮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對各種外傷引起的劇烈疼痛和內臟平滑肌絞痛無效。對頭痛、關節和肌肉痛、牙痛等慢性疼痛效果較好。在組織受損或發炎的情況下,局部產生和釋放致痛物質的同時,前列腺素的合成也會增加。前列腺素會增加痛覺感受器對致痛物質的敏感性,擴大炎癥性疼痛。同時,PGE1、PGE2和PGF2α是引起疼痛的痛覺物質。非甾體抗炎藥的鎮痛機制是:(1)抑制前列腺素合成;(2)抑制淋巴細胞活性和活化的T淋巴細胞分化,減少對傳入神經末梢的刺激;(3)直接作用於損傷受體,阻止痛覺物質的形成和釋放。3.大多數非甾體抗炎藥具有抗炎作用。非甾體抗炎藥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白細胞聚集、減少緩激肽形成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來發揮抗炎作用。它們能有效控制類風濕和風濕性關節炎的癥狀。[編輯本段]不良反應 非甾體抗炎藥的藥理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抑制環氧化酶,減少炎癥介質前列腺素的產生,產生抗炎、鎮痛和解熱作用。與其他藥物壹樣,非甾體抗炎藥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也會產生壹些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即藥物不良反應。(1)胃腸道不良反應:上腹不適、隱痛、惡心、嘔吐、飽脹、噯氣、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癥狀。約 10%至 25%長期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的患者會出現消化性潰瘍,其中不到 1%的患者會出現出血或穿孔等嚴重並發癥。(2)肝臟不良反應:在治療劑量下,可導致生化異常,10%的患者會出現輕度肝功能損害,但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明顯升高的發生率低於 2%。(3)神經系統不良反應:可出現頭痛、頭暈、耳鳴、耳聾、弱視、嗜睡、失眠、感覺異常、麻木等。有些癥狀並不常見,如多動、興奮、幻覺、震顫等。發生率壹般低於 5%。(4)泌尿系統不良反應:可引起尿蛋白、管型、尿中出現紅細胞和白細胞等。嚴重者可引起間質性腎炎。在壹項多中心臨床研究中,長期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的患者發生腎臟疾病的風險率是普通人群的 2.1 倍。(5)血液學不良反應:某些非甾體抗炎藥可引起粒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和凝血功能障礙。(6)過敏反應:過敏體質者可能會出現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和哮喘等過敏反應。(7) 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壹些研究發現,非甾體抗炎藥可明顯幹擾血壓,使平均動脈壓升高。也有報告稱,服用羅非昔布 18 個月的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如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相對風險會增加。(8) 妊娠期的不良反應:非甾體抗炎藥被認為是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潛在誘因;孕婦服用阿司匹林可導致產前、產後和分娩出血;吲哚美辛可導致某些胎兒肢體短小畸形和陰莖發育不良。雖然非甾體抗炎藥可引起上述諸多不良反應,但絕大多數患者在短期使用這類藥物時不良反應比較輕微,可以耐受,停藥後不良反應即可消失,不會對這類藥物的療效起到影響作用。現在,很多非甾體抗炎藥都有非處方藥(OTC),患者可以直接從藥店購買OTC品種,無需醫生處方。因此,有必要提醒患者註意非甾體抗炎藥的安全使用,學習非甾體抗炎藥的安全使用知識。[編輯本段]用藥預防 在非甾體抗炎藥的實際使用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預防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1)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大劑量、長期應用非甾體抗炎藥.需要長期使用的藥物,應在醫師或藥師指導下使用,用藥過程中註意監測對各系統、器官組織可能造成的損害。使用非處方藥品種時,應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的用法用量和療程用藥。(2)以下情況應禁用或慎用非甾體抗炎藥:活動性消化性潰瘍和近期消化道出血、對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體抗炎藥過敏、肝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嚴重高血壓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細胞減少、妊娠和哺乳期。(3)用藥過程中如出現疑似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在咨詢醫師或藥劑師後決定是否繼續用藥,必要時對不良反應進行適當處理。(4) 服藥期間不應飲酒,因為酒精可能會加重對胃腸道黏膜的刺激。禁忌與抗凝劑(如華法林)合用,因為可能會增加出血風險。(5)不宜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非甾體抗炎藥,否則可能導致不良反應疊加。要特別註意壹藥多名,化學成分相同的藥物可能會有不同的商品名,避免重復用藥。例如,對乙酰氨基酚又名撲熱息痛,商品名有苯海拉明、泰諾、布裏斯托等;雙氯芬酸又名雙氯芬酸,商品名有因特新、復方丹參滴丸、代芬、奧貝等。(6)不能盲目認為新藥、進口藥和高價非甾體抗炎藥品種就沒有安全隱患。非甾體抗炎藥的新品種不斷上市,新品種往往是進口的,價格昂貴,也存在壹些潛在的危險。默沙東公司 2004 年 10 月宣布自願從全球市場撤出萬絡(羅非昔布)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7)面對安全使用非甾體抗炎藥這壹熱點問題,患者不必過於擔心非甾體抗炎藥會增加心血管不良反應和消化道出血的風險。在我國有關非甾體抗炎藥的不良反應病例報告和文獻資源中,涉及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血液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方面的不良反應,其中心血管事件和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報告所占比例較小。因此,並非所有使用過非甾體抗炎藥的患者都壹定會有心血管事件和消化道出血的風險。總之,只有醫師、藥師、患者和社會****,同樣關註安全用藥,堅持合理用藥,盡量避免和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危害,才會真正築起安全用藥的屏障。
采納哦
上一篇:哈爾斯給誰代工下一篇:車間生產現場5S管理標準20項,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