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李景均的學術貢獻

李景均的學術貢獻

群體遺傳學導論

李景均對群體遺傳學的介紹及其重要學術貢獻

李景均壹生寫了10本書,包括2部譯本。但他寫於1948的第壹本小說《群體遺傳學導論》(英文版,國立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卻是對他的命運起了決定性作用的壹本書。這本書是李景均在1946年底到1948年初,根據他在廣西大學、金陵大學和北京大學的講座寫成的,但實際上這本書的準備工作是從1944開始的。因為當時沒有科研條件,不可能做科研,所以李景均在遷成都的金陵大學圖書館系統地閱讀了群體遺傳學的文獻,還經常把文獻抄在紙上。所以在寫《群體遺傳學導論》的時候,它的內容已經是“壹半在我腦子裏,壹半在成都抄的文獻裏”。

人口遺傳學家克羅在書評中稱贊了這本書,並指出了其中的壹些缺陷。Crowe評論道:“隨著動植物育種學生和人類遺傳學家對群體遺傳學的興趣日益增長,這壹領域的入門教程非常匱乏。李教授的這本優秀的書就滿足了這種需要,而且由於內容詳實,也可以作為參考資料。該書第壹次以書籍的形式收集了R.A .費希爾、J.B.S .霍爾丹、S .賴特等學者數量驚人的著作,並且都以清晰、簡單的方式進行了闡述。”。

正如克羅指出的,這本書第壹次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費希爾、霍爾丹和賴特的工作。克羅還說,這三位群體遺傳學大師通常用高等數學來表達他們的問題和結果,這對於很多從生物學、醫學、動植物育種學出身的人來說並不容易。因此,在幾年內,費舍爾、霍爾丹和賴特的成就“都是由於他們(李景均)更好地理解了他們的成就。”

這本書的版式也是獨創的。從歷史上看,群體遺傳學和人類遺傳學的發展幾乎是平行的。李景均的書從壹開始就介紹了人類遺傳學中經常使用的分離分析方法,然後闡述了群體遺傳學的各個方面,其中穿插了許多人類遺傳學中的實際問題。另外每章都附有習題,有助於自測和進壹步理解。

從時間上來說,《群體遺傳學導論》出版的時機是極好的。這本書出版的時候,有幾本關於群體遺傳學和數量遺傳學的書,但是沒有壹本涉及人類遺傳學,所以這本書可以說填補了壹個真空。而人類遺傳學在1948處於起飛的前夜。《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創刊於9月,1949。沃森和克裏克在1953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徐道覺在1953發現了低滲透溶液。1956人類染色體的正確數目是由中國人JoeHinTjio和A.Levan給出的,世界上第壹個人類遺傳學系是由美國密歇根大學的JamesNeel於1956年建立的。1959年,JeromeLejeune發現唐氏綜合征是由21三體引起的。於是,遺傳學的壹個新分支——醫學細胞遺傳學誕生了。

1955年,李景均對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群體遺傳學導論》做了壹些修改。斯皮思評論說:“20年來,這本書在這個領域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全世界整整壹代遺傳學家受益於這本書。其實,如果不是這本書,費希爾、霍爾丹、萊特等偉人創立的基本原理,在1970之前只能被極少數人理解。”21年後,1976,李景均出版了《群體遺傳學基礎教程》,壹般認為是京版的更新版。

基因重組技術

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基因重組技術的發明,人類遺傳學的研究取得了飛速的進展。20世紀80年代後期,DNA多態性標記逐漸為基因定位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分子遺傳學的迅速發展也刺激了群體遺傳學的發展。在群體遺傳學領域,木村元雄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中性分子進化理論,瓦拉內溫斯在70年代提出的抽樣理論,金曼的祖先理論,大部分都使用了高級的概率論和隨機過程方法,沒有受過嚴格數理統計課訓練的人很難理解。

此外,計算機和個人電腦的出現和普及也為快速計算提供了可能。簡單分離分析被復雜分離分析所取代。20世紀90年代,人類遺傳學的研究轉向利用家族譜系定位人類疾病的基因。

雖然《群體遺傳學導論》中介紹的壹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在今天仍然有用,但其有用性已經逐漸讓位於壹些內容更現代的專業書籍。和其他快速發展的學科壹樣,再好的書也只能領先幾年甚至更久。無論如何,《群體遺傳學導論》是第壹次向中國學術界介紹群體遺傳學的論著。壹經出版就被學術界公認為名著,為人類群體遺傳學的普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其他學術貢獻

李景均對科學的貢獻遠遠超出了《群體遺傳學導論》這本書。除了對群體遺傳學的貢獻,李景均還對遺傳流行病的早期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創造了壹種分離分析方法,叫做“不算獨生子女法”或簡稱“thesinglesmethod”,簡單實用。在計算機普及之前,在遺傳流行病學研究中,分析疾病的遺傳傳遞規律是壹種非常有用的方法。

在統計學方面,他也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貢獻。1964年,他的著作《實驗統計學導論》出版。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實驗統計設計的原理和方法,受到讀者的歡迎。1975他的《通徑分析導論》第壹次系統地論述了通徑分析的原理、方法和應用。這本書在遺傳流行病學領域非常受歡迎,但隨著個人電腦和統計軟件的普及,路徑分析逐漸讓位於結構方程模型。從65438年到0982年,李景均發表了《不平衡數據的分析》,促進了統計方法的發展。

李景均迄今為止最有影響力的學術精神遺產或許是他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提出的臨床試驗中的隨機化/雙盲兩個原則(作者註:新藥B與舊藥A比較時,隨機化意味著參與試驗的患者有平等的機會被分為A組(服用藥物A)或B組(服用藥物B)。雙盲是指病人和觀察病人的醫生都不知道病人分組前後在哪個組。20世紀50年代中期,25家美國退伍軍人醫院組成了壹個評估癌癥藥物療效的小組,李景均被任命為該小組的生物統計學家。當時很少有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往往沒有生物統計學家的幫助。當李景均提出隨機分配病人並遵循雙盲原則時,他遭到了壹些醫生的強烈反對。李景均堅持己見,從不讓步。幸運的是,在了解了這兩個原則的原理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負責人支持了李景均,並威脅說,如果不采用李景均的方法,他們將不會提供資金支持。現在,這兩個原則已經被普遍接受。隨機化和雙盲,尤其是隨機化加對照,是當今臨床試驗的基本原則,為客觀評價治療結果提供了方法學保證。在西方國家,新藥審批極其嚴格。藥企在申請新藥生產銷售許可證時,必須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證明其研發的新藥(或新療法)確實有效。而其有效性的證明必須有可靠的臨床試驗數據。壹個成功的臨床試驗必須遵循隨機化和對照的原則,如果可能的話是雙盲的。不遵循這些原則的臨床試驗的可靠性會大大降低。

  • 上一篇:青年的責任作文素材
  • 下一篇:青春痘(痤瘡)怎麽快速消除及就醫治療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