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池塘條件
養殖池塘應建在離育苗場近、交通方便、水源(淡水或海水)方便、避風向陽的地方。最好選擇地勢稍高的地方,以便施工和排水。土池面積以 2000 平方米至 3000 平方米為宜,池深 80 厘米至 120 厘米,池形長方形,土質應為泥質或泥沙質,池底和池壁不漏水。土池數量壹般為3~5個或更多,便於分池的同時,分批進水栽培,交替收獲。
2、清池進水
新開挖的池可直接進水;若是舊池則應排出,並對剩余的水施藥殺滅魚類和甲殼類。可用的清池藥物有:(1)漂白粉使用前需檢測含氯量,含氯量為30%的漂白粉用量為25克/平方米~30克/平方米,壹般藥效3天~5天消失。(2)"魚藤精 "用量2克/立方米。清塘後即可進入過濾海水,過濾時用160目~200目篩絹過濾,防止敵害生物混入。初進水40厘米~60厘米,調節鹽度10~20,然後施肥,使水體富營養化。
3、施肥
常用肥料分為有機肥和無機肥,用量根據池水情況而定,宜少量、勤施。肥料用量壹般為過磷酸鈣3克/立方米,尿素15克/立方米至20克/立方米,人糞尿200克/立方米。雞鴨糞類因其肥效持久,用量為 200 克/立方米,使用前應發酵。可在池中挖壹個小坑,將糞便倒入其中,發酵後可在每天中午前後潑入池中。
肥水後,在壹般光溫條件下,壹般3天~5天後水色由清澈變為淡綠色或淡褐色。為了盡快肥水,也可將從科研單位或其他養殖場購買的復合藻液培養後潑灑入池,用量為3升/立方米~5升/立方米。隨著水色的加深可適時適量加水。
接種輪蟲
當自然水溫達到10攝氏度左右時,池水較為肥沃可適時接種輪蟲,如果土池在前壹年已培育過輪蟲可用鐵鏈拉動池底淤泥,可將休眠的蟲卵攪起。接種輪蟲也可從附近的溫室購買活輪蟲,但對卵的要求較高。接種在水溫最高的晴天下午進行。接種密度:壹般為 10 活輪蟲/升或根據情況高密度接種。
養殖管理
1、施肥
養殖前期由於壹次性施肥量大,且水溫較低,壹般不必補肥或少量補肥,後期隨著水溫升高藻類繁殖加快,水體中的營養物質消耗較快需要及時補肥。肥水壹般在中午前後進行,具體時間視水質多少而定。應註意少量、勤施。
2、加水
前期壹般以加水為主,隨著藻類的繁殖水色加深,適時加水。後期溫度較高,池中物質循環加快,不斷產生輪蟲,使水中微量元素失衡,因此需要補充新鮮海水。補充的海水需要過濾,最好經過藥物消毒。換水量壹般為每10天1/5~1/3.換水的同時可采收。
3、投餌
當輪蟲密度過大時,為了防止水體在短時間內過濾掉,要及時采收輪蟲,同時為了使種群持續增長,還可以投餵餌料,主要有酵母、豆漿、麥麩等。通過輪采控制輪蟲密度、補充餌料等措施,使單胞藻保持在適宜的密度。
4、日常檢測
要經常檢查池壁是否漏水,註意水色是否有變化。如果水色變淡,可能是藻類密度降低,需及時施肥;有時水色變化可能是優勢藻種發生變化,不會影響輪蟲生長。還應檢查輪蟲的密度和產卵率,當產卵率下降到13%以下時,說明輪蟲種群即將衰亡,可清空池水,重新進水接種。
5.病害防治
輪蟲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病害生物主要分為兩類:
(1)食害生物
主要是非養殖品種的小魚、小蝦、蟹類幼蟲、水生昆蟲、蚊蠅等成蟲和幼蟲、青蛙蝌蚪等。輪蟲進水應過濾 120%的水量,並在水中接種輪蟲。應采取過濾進水,用 120 目~150 目手抄網捕撈水生昆蟲等,清除池邊雜草,使敵害生物無法繁殖。在繁殖季節可在傍晚用燈捕捉池邊抱卵蟹。
(2)競爭性敵害生物
如尖吻蟲、遊泳捕蟲、變形蟲等。壹旦受到汙染,輪蟲雖然不會死亡,但由於它們吞噬單細胞藻類,使輪蟲產量低下。主要應控制水源的汙染源,加水最好消毒。清潔池壁四周,盡量減少暴雨帶來的原生動物。當培養池中出現大量原生動物時,應將池水排幹,重新接種培養。
采收
用240目篩絲做成長筒形,長6米至10米,直徑40厘米,將電浮泵固定在池船中間,篩絲壹端套在泵口,使其充分拉長,另壹端固定在池邊,並用活結紮口。
當輪蟲密度超過 100 個/毫升時采收。用面包酵母培養的輪蟲缺乏高度不飽和脂肪酸,這些輪蟲必須在收獲前用海水小球藻或魚肝油強化6-12小時。
為避免將病原體帶入育苗池,輪蟲必須在投餵前用過濾海水沖洗或在藥浴中消毒。采收後,立即向輪蟲培養池中加入新鮮海水,以彌補采收水量,並繼續投餵酵母和充氣培養。每次培養時間壹般保持 15-25 天,最長不超過 30 天,然後全部采收,清池,開始新壹輪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