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地質背景
(1)結構特征
江西省安源油頁巖礦區板石勘探區位於板石盆地,屬坳陷盆地。構造線呈東北走向,長30km,寬5 ~ 10 km,面積約220km2。
盆地內上三疊統和侏羅系為單斜產出,走向為東北向西北傾斜,傾角壹般在70°左右。由於斷層的作用,出現了壹些小的褶皺現象,使得地層走向從100左右到新吾峽東北50 ~ 60。
斷層結構分為三組:
1.NE向斷層
傾向東部,傾角40 ~ 50。前期是壓性的,使兩側地層反轉,後期是張扭性的。斷層距離壹般為500 ~ 1000米。
2.近東西向斷層
大部分傾向南方,傾角60 ~ 70°,局部40 ~ 50°,早期表現為拉扭,後期表現為壓扭,斷距500 ~ 600 m。
3.北西向斷層
傾向東北,走向10 ~ 25,前期壓扭活動,後期拉扭活動,斷層距離壹般較小。
(2)地層特征
盆地被前泥盆紀龍山群變質巖系所包圍。泥盆系僅部分出露,早石炭世、二疊紀、三疊紀地層缺失。上三疊統、侏羅紀和白堊紀* * *接受了厚度超過3000米的沈積物
1.前泥盆紀龍山群(Pd)
它由淺變質砂巖和板巖組成,東部有雲母片巖和混合巖。
2.泥盆紀
為安山巖凝灰巖和凝灰巖角礫巖,角礫巖為下伏地層角礫巖。
3.上三疊統安源組(T3a)
安源組可細分為三個部分:
第壹段(T3a1):主要由礫巖和砂巖組成;
第二油頁巖段(T3a2):砂礫巖與油頁巖層互層,可進壹步劃分為三個小的沈積旋回;
第三段(T3a3):以泥巖、流紋巖、凝灰巖為主。
4.中侏羅統羅坳組(J2l)
為褐色礫巖,夾砂巖、砂礫巖及中厚層狀細砂巖和粉砂巖。
5.上白堊統南雄組(K2n)
為棕紅色厚層狀礫巖、砂礫巖、長石應時細砂巖、粉砂巖和頁巖。
二、油頁巖的特征及分布
(壹)油頁巖的特性
油頁巖產於安源組。這次重新評估後,礦區只有三層油頁巖。煤層埋深125 ~ 180m,傾角60 ~ 70°,厚度壹般1.22 ~ 2.57m,含油3.63% ~ 4.36%。
油頁巖灰褐色、深褐色,風化後稍有彈性,總含水量0.64% ~ 0.98%,平均0.87%。灰分壹般為83.37% ~ 90.89%,平均為89.58%,灰分含量較高。揮發分壹般在7.84%-16.04%之間,平均揮發分為11.04%。發熱量0.74MJ/kg,其他油頁巖質量指標為:有機碳4.25%,氫0.56%,氮0.08%,總硫(SoG)0.17%。
(2)油頁巖的形成環境
板石-天心盆地雖小,但沈積厚度很大。早三疊世,本區接受了以礫石為主的山前相沈積,隨後盆地下降,形成了以油頁巖為主的湖相沈積,為油頁巖沈積提供了有利環境。中、上侏羅統首先是壹套山前相沈積,然後是河流相和湖泊相沈積。下白堊統缺失,上白堊統為壹套河流相紅色砂礫巖沈積。
(3)油頁巖分布特征
該區油頁巖地層西起林站,東至渡口凹陷北部,全長約5000米。巖層總厚度近500米,前人將油頁巖劃分為44層。根據本次評價的要求,大部分層位不能滿足確定油頁巖的要求,因為大部分層位含油
這次重新評估表明,礦區只有三層油頁巖。出露在1 ~ 2線之間的礦區中部。下層相當於原25層,含油3.63%,厚度1.22m,中層相當於原28層,含油4.36%,厚度2.57m m,上層相當於原29層,含油3.81%,厚度1.20m m。
含油量的變化有以下特點:
(1)全煤層方向,含油率高的油頁巖集中在1 ~ 2線之間;
(2)沿傾斜方向,由淺至深,油頁巖含油率逐漸降低;
(3)受褶皺和斷層影響,油頁巖穩定性差。
三。油頁巖資源評價
(壹)勘探工作程度分析
1.地質勘探工作
1955地質部中南地質局、石油部Xi安地質調查所提交了《江西省安遠縣板石區油頁巖勘查報告》。1958,安遠縣辦的油廠曾進行土法開采,1961,甘南604隊對礦區進行評估。1969至1970,江西省重工業局909地質大隊在該區進行了普查勘探工作,提交了《江西省安遠縣板板油頁巖礦區勘探報告》。
2.勘探的程度和精度
礦區西段鉆孔間距500m,東段鉆孔間距750m,剖面鉆孔間距100 ~ 150 m。礦區共施工14孔,鉆孔4750m,其中5、6、7、8孔見油頁巖。但由於剖面在剖面之間,含礦層的含油量和厚度變化較大,無法進行對比和聯系。所以這種網只能說對油頁巖的分布、產狀、質量有個大概的了解。
(2)資源評價
根據新的油頁巖評價標準,重新核定和估算了安源板石勘探區油頁巖資源儲量,其中礦區油頁巖資源量654.38+0.2萬噸,其中油頁巖探明資源量654.38+0.2萬噸,油頁巖技術可采資源量34萬噸。礦區擁有頁巖油資源4萬噸,其中頁巖油探明資源4萬噸,頁巖油技術可采資源1萬噸,其中頁巖油探明資源1萬噸;礦區頁巖油可采資源量為654.38+0萬t,其中頁巖油可采資源量為654.38+0萬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