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尼西林,也就是現在爛大街的青黴素
剛問世的時候,這可是奢侈品,甚至壹度有軟黃金之稱。國內有個抗戰神劇 “盤尼西林1944”,就是以此為背景的。甚至有說法,當時壹兩黃金只能換到五支盤尼西林,20萬單位而已。
我們今天對於濫用抗生素非常敏感,僅次於對電磁輻射的擔憂。可就是青黴素出現之前,肺結核、腦膜炎、敗血癥、白喉……這些基本都是不治之癥;甚至連輕微的傷口感染都可能要人命。
青黴素研制成功,直接把人類帶進了抗生素治療新時代,普遍估計,人類的平均壽命因此延長了15-20歲。
壹切的轉機,就發生在二戰前後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裏。
1928年,英國科學家弗萊明在實驗研究中最早發現了青黴素,但弗萊明壹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純度青黴素的方法,當時也未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他將點青黴菌菌株壹代代地培養,於1939年將菌種提供給了英國病理學家弗洛裏(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學家錢恩。
1940年,弗洛裏和錢恩重新用青黴素做了壹系列動物臨床實驗,證實了青黴素對鏈球菌、白喉桿菌等多種細菌感染的神奇療效,遠勝於當時通用的磺胺類藥物,且副作用更小。
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壹點點青黴素,這雖然是壹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 弗洛裏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黴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 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最終,他們於1941年前後用冷凍幹燥法提取了青黴素晶體。之後,弗洛裏在壹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制出了相應的培養液。
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推動下,美國制藥企業於1942年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量生產。1943年10月,弗洛裏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黴素生產合同。
在政府的組織、扶持和巨大的市場需求的刺激下,青黴素生產企業迅速增長,從1943年7月的5家增加到年底的22家,產量從每個月不足100萬牛津單位增加至187.26億牛津單位。1944年上半年,青黴素的產量,已經基本滿足了美軍和部分盟軍及民眾的醫療需求
1945年,弗萊明、弗洛裏和錢恩因“發現青黴素及其臨床效用”而***同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中國科技界與青黴素的接觸其實很早。微生物學家樊慶笙於1944年底,就在昆明研制了第壹批5萬單位/瓶的盤尼西林。在山的另壹邊,奧地利援華醫生理查德·傅萊(Richard Frey),也於1945年在延安,同兩位助手研制了壹批初制青黴素。但數量都非常稀少。直到1958年,中國才成功實現了青黴素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從此之後,青黴素價格壹路跳水,從奢侈品賣成了白菜價。
1959年10月1日青、璉黴素降價34%,1959年20萬單位青黴素批發價格0.45元,1960年降為0.30元,1963年再降為0.22元。自量產後六十多年來,中國抗生素產量總體規模已達世界第壹,國人又開始為抗生素的濫用而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