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作為祭拜月神的供品,歷史悠久。月餅壹詞最早收錄於南宋吳的《梁璐夢》。月餅融入了當地的飲食習俗,發展成了廣式、山西式、北京式、蘇式、潮州式和雲南式月餅。
祭月是我國非常古老的習俗。月餅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品,也是中秋節的時令食品。月餅圓圓的,全家共享,象征著團圓和諧。在古代,每個中秋節晚上都要祭月。擺好大香案,擺放月餅、水果等祭品。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月餅作為祭拜月神的供品,歷史悠久。“月餅”壹詞最早見於南宋吳的《梁璐夢》。至今,賞月、吃月餅是中國各地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滿,月餅又甜又香”。
月餅壹詞最早見於南宋吳的《梁璐夢》,當時月餅還只是壹種小吃。後來,人們逐漸將賞月與月餅聯系在壹起,象征著家人團聚,承載著他們的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節朋友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當時的月餅是菱形的,與菊花餅、梅子餅、五仁餅並存,而且“隨時供應,想叫就叫,不要錯過顧客”。可見這個時候的月餅不僅僅是中秋節才吃。至於月餅壹詞的由來,無從考證。但北宋著名學者蘇東坡留下了“小餅如嚼月,酥中有飽”的詩句,這可能是月餅名稱的由來,也是其做法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