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臨儲價格下調。明年會種玉米嗎?
今年首次下調玉米臨儲價格,農民面臨豐收的煩惱。記者走進吉林敦化進行調查。
我們明年會種玉米嗎?
國內外價格倒掛,庫存積壓,調整玉米臨儲政策勢在必行。
政策調整要兼顧各方利益,讓玉米價格逐步回歸市場。
收割機在壹望無際的玉米田裏隆隆作響。目前,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的豐收景象與往年壹樣。不同的是,自2008年國家出臺玉米臨儲政策以來,首次下調了臨儲價格。
今年國家臨儲玉米上市收購價確定為“國標三等”每斤1元,降價幅度為每斤0.12元。這會給農民帶來多大的影響,農民有什麽期待?秋收忙碌的背後,比往年多了幾分躁動。
養殖戶:每斤降價0.12元,去掉成本不賺錢。政策“急剎車”,農民難以承受。
“看,這玉米都長在樹上了。先自然下雨吧。含水量太高了。”種糧大戶坎·富寶把記者領到田間說。
敦化市新立村的農民坎·富寶經營著壹個富寶家庭農場。今年,農場的60公頃土地都種上了玉米,預計將收700多噸。
“悲哀!今年玉米價格低到連糧販都看不到了。玉米不好賣。帶回家,太濕了,沒地方存放,怕被蓋住;過幾天要是下大雪就更麻煩了。”顏對說道。
去年,闞寶富種植了50多公頃玉米,凈收入30萬元。今年的玉米市場讓坎·富寶想起了去年賣糧的情景。“坐在家裏,98分錢壹斤,直接賣給家裏收糧的代理商,不用擔心,運費也無所謂。”
今年,坎富寶先把糧食掛在地裏,然後在國家糧食儲備開放時直接交付。他盤算著國家收儲價格可以高壹點,賣糧也方便。壹斤玉米的運費是兩分錢。把糧食送到很遠的加工企業,壹斤玉米運費5分錢。
“現在收糧企業門口,賣糧的車都排著‘長龍’,基本上要三天才能賣完。多等壹天,按壹噸糧20元付給運糧車。80噸糧食就是1.600多元的支出。”顏對說道。
無論秋收多忙,老坎都要時刻關註玉米的價格。“打開微信,就能看到糧食加工企業收購玉米的價格,企業每天都會及時公布。”
“公司購買濕玉米的價格已經降到了64美分。按照這個行情,妳去成本養殖,就不賺錢了。”坎·富寶打開手機,查看了當天的食品價格。“目前企業收購價太低,著急還貸的農民又要賣糧壓價,所以著急用錢。”
坎富寶算了壹筆賬:不考慮農民玉米的實際交易價格,按照國家臨儲價格下降,每公斤玉米收益為0.12元,1公頃上可收12噸玉米,那麽收益將減少2880元。
多年來的玉米臨儲政策,保護了農民利益,穩定了農業生產,其意義不容忽視。但是國內外價格倒掛,庫存越來越高,這個矛盾日益突出。
“我理解臨儲政策調整,但能不能在種植前調整。現在秋收了,壹踩‘急剎車’,農民就受不了了。”坎·富寶的想法代表了許多農民的心聲。
盡管如此,仍有壹些消息可以讓菅直人富寶感到些許寬慰。為保證農民順利便捷售糧,吉林省將於今年6月5438+065438+10月1日啟動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比去年提前了1個月。
政府:增加糧庫點,加大技術設備支持,最大限度降低賣糧成本。
“今年吉林省壹改往年分批開庫的方式,收購庫壹次性到位,全面啟動。全省各地將盡量方便農民就近賣糧,減少運費。”吉林省糧食局法規處處長王濤說。
面對糧食收購政策調整、庫存積壓的復雜局面,敦化市政府協調當地4家民營糧庫,幫助中央糧庫增加存儲點數量,確保糧食收購順利進行,確保農民能及時賣糧。目前,四個私營糧庫可儲存65438+萬噸玉米。
目前糧價壹天降壹個價,農民賣個好價錢不容易。敦化市宏發現代生態農場已治理土地703公頃,種植玉米370多公頃,產量4000噸。賣糧壓力不小。
幸運的是,在敦化市農業局的協助下,宏發現代生態農場及時搶收,成功向吉林乙醇燃料公司銷售了2000噸玉米。
“9月28日,市乙醇燃料公司開始收購濕糧。29日,農場開始收割,四天就收了2000噸玉米,以最快的速度賣給了企業。當時是8毛3分壹斤,現在降到6毛多了。”宏發現代生態農場經理莊文軍說。
記者來到宏發現代生態農場,遠處的田野裏大型收割機轟鳴。莊文君指著過去:“玉米直接脫粒,其他的全部碾碎還田。收割壹車玉米需要40分鐘,也就是40噸玉米。”
去年宏發現代生態農場主要靠7臺小機器收割玉米。田間收割,卸到工地,用機械脫粒,然後裝車運輸,勞動強度大,成本高。“按照去年的方式,收賣都來不及了。今年市農業局協調進口大型機械幫我們搶賣,脫粒後直接裝企業,壹斤能省8毛錢。”莊文君說。
“在這個時期,更需要政府相關部門提供信息服務,幫助農民擴大銷售;給予技術裝備支持,降低農民賣糧和儲備的成本。”王濤說。
今年按照規定,玉米黴變粒超過2%的國家將不再收購。為此,吉林省各級農技幹部進村指導農民科學儲糧,做好圍欄,把糧食放在樓上,杜絕“躺在地上”,確保糧食安全儲存,在不減少收入的情況下盡可能增產。
預期:出臺相應的配套措施,推進結構調整,讓玉米價格逐步回歸市場。
今年,敦化市玉米種植面積增加2.4萬公頃,超過9.5萬公頃,成為當地第壹大作物。“根據產前測算,全市糧食產量將超過1萬噸。”敦化市農業局副局長郭長珍說。在莊文軍看來,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壹公頃玉米比去年多打了400斤。
敦化迎來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的壹年。作為吉林省大豆主產區,敦化的大豆種植面積正在減少。2014年,全市大豆種植面積約15萬公頃,約占全省壹半,2015年僅9萬多公頃。
敦化大豆以非轉基因、蛋白質含量高著稱,出口量占全國的60%。敦化作為東北大豆集散地,市級以上大豆加工龍頭企業有16家,本地加工不成問題。
相比之下,玉米的本地轉化能力很弱,屬於原糧輸出區。“面對價格下跌,敦化玉米的銷售壓力巨大。”郭長珍說。
臨儲政策實施7年,玉米價格連續7年上漲,也拉大了玉米和大豆的利益差距。莊文軍說,“壹公頃土地能產10多噸玉米,最多產3噸大豆,收入至少3000元。”
“壹端是國內大豆產量降到警戒線,另壹端是國內外玉米價格倒掛。”在郭長珍看來,玉米臨儲政策的這壹變化,也讓敦化感到結構調整迫在眉睫。“要推進糧豆輪作,回歸大豆主業。”
我們明年會種玉米嗎?
“今年的玉米行情不好。明年做壹些多元化經營,主要是玉米,然後種壹些白瓜子。明年夏天我們就要收割了,省下土地,賺到錢。”坎·富寶說,大豆的好處畢竟讓他擔心。
種了這麽多年玉米,坎富寶覺得光靠玉米價格肯定不行,但如果直接切斷政策,完全由市場定價,暫時也不行。
業內人士表示,政策調整要兼顧各方利益,出臺壹些保護農民利益的配套措施,讓玉米價格逐步回歸市場。
郭長珍認為,促進大豆產業發展,需要對農民進行精準補貼,希望國家拿出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
“要整合政策和資金,註重區域投放。不然就成了胡椒面,點點無味。”郭長珍說,目前國家農業補貼很多,加起來數額很大,國家在惠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是各種補貼分散,農民解決不了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