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河北省東光縣有400多畝所謂的“申子桑”,年產桑葚壹百多萬斤。在東光,有壹些傳世的民歌:
桑梓故裏桑梓,東光自古繁盛;
人吃桑葚甜如蜜,吃桑葉吐黃紗;
桑紙是官員用的,桑木雕刻是弓和武將拉的;
桑樹有很大的價值,強兵這個富裕的國家依賴它。
去過農村的桑葚對它並不陌生。如果妳從小在農村長大,提起吃桑葚,壹定會勾起妳甜蜜的童年回憶:桑葚成熟的時候,妳的嘴巴往往會因為吃桑葚而被染成紫色。而在江南水鄉長大的人,只能看到和吃到花生米大小的桑葚。如果妳在河北東光縣的吳佳佳、陳家坊、硯臺看到大桑葚,妳會像沒見過桑葚的人壹樣目瞪口呆。因為那裏的桑葚至少比江南水鄉常見的桑葚大三四倍。按北方人的腔調:“頭有壹寸多長。”而且桑葚的顏色並不局限於紫色,桑葚的種類很多,有鈴鐺果、糯米糕果、小白果、大黑果、棗果等等。在桑葚成熟的季節,妳想品嘗那些大果的香甜,去東光。從遠處看,如果不了解細節,壹定會把那些桑樹誤認為是壹些果樹。這些果樹的樹幹短而粗壯,樹形舒展,枝葉茂密,但它們不是棗,也不是梨,而是正在努力折成串的桑果。其中,大樹的高度超過兩英尺,樹幹周長約為4.5平方英尺,樹幹方圓超過四英尺。據說像這樣的單顆桑葚產量達到了800多斤!難怪在古籍中,用桑葚曬幹儲存以備饑荒的故事被多次描述。北方的桑葚又大又豐富,還含有大量的糖分。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不得不用它代替食物來緩解饑餓。
《三國誌》中有這樣壹個歷史事件:興平年間(公元194 ~ 195),有壹個叫楊佩的人。擔任新鄭令時,他看到的是長期戰亂,加上時不時的天災人禍,真的是民不聊生的時候。楊佩是壹個更有見識的官員。他號召人們收集桑樹。說來也巧,那年曹操大軍過新鄭,軍糧不足。楊佩把自己收集的大量桑葚幹獻給了曹操的軍隊,使曹駿暫時擺脫了饑餓,並得到了曹操的賞識。後來,楊佩也受到曹操的重用和提拔已成定局。三國時期,不止壹次在史書中發現用桑葚充饑解困的記載。像袁紹和劉備這樣的軍隊,在缺糧的時候,就用桑葚代替糧食來充饑。在那段連年戰亂的歲月裏,不用說,廣大人民群眾也普遍把桑葚作為渡過災荒的依靠。大概是因為“楊佩救曹駿”這壹歷史事件影響深遠,後來廣大人民群眾把儲存桑葚作為備荒的好辦法。《齊·姚敏疏》種桑哲寫道:
“今自河北,人人采(桑)百石,少則數十...饑餓是推薦的,但是要看壹生。幾州之內,死之人生,行之權也。”
壹個家庭收集和儲存的桑葚多達100石,別說幹果了,就連壹百石鮮、濕桑葚也很可觀。家家戶戶都這樣。可想而知,當時河北很多地方的農村,桑樹林壹定很常見,桑樹壹定很多。
河北東光的歌謠裏說,桑葉能養蠶,不言而喻。桑葚在正常年份可以作為水果,在荒年則被視為救荒的生命之源。桑皮可以造紙,桑木是個好人才,可以做各種硬器械。民歌由武將雕弓概括,襯托出桑樹作為文武全才受人敬仰的功能,給人以無窮的好處。總之,人們對蠶業的綜合利用壹直停留在直觀的功能上。圍繞著栽桑養蠶的生產過程,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養蠶的綜合利用可能就這麽被忽視了。但是到了近代,由於科學的繁榮,蠶桑的綜合利用就大不相同了。近代蠶業的綜合利用已經超出了蠶業生產的範疇。雖然來源還是桑、蠶、繭絲,但加工利用已經遠遠超出了養蠶的範疇。它涉及化學工業、醫藥和食品工業中復雜的科學領域和技術程序。經過那些不同的手段,成品就面目全非了,不解釋也無法識別用的是什麽原料。
自古以來,桑葉只用來養蠶。冬天,落葉和枯死的桑葉被收集起來作為牲畜的飼料或攪拌成池塘泥漿作為肥料。夏天砍下的樹枝不用多說,大多堆在廚房門裏當燃料。至於桑果,在北方的壹些地區,也是當水果賣,而在江南,除了采種繁殖時采集的壹些,大部分都留給孩子吃,或者讓他們自己生長、掉落。事實上,除了嚴重利用桑葉養蠶外,其余的桑葉如果經過科學技術的加工,可以說是滿身是寶。
死桑葉含43.40%酪蛋白,用途廣泛,是印染業、塑料業、醫藥的主要原料之壹。桑皮可以用來制作人造棉和紙漿。桑皮人造棉是經過人工和化學處理,去除桑皮中的木質素、果膠、樹脂和無機鹽,並從中提取纖維素的壹種類似棉花的人造棉。如果想把桑白皮變成紙,可以做成更高檔的白報紙。這個工序前半段和人造棉壹樣,省略了後三道工序酸洗、脫氯、柔軟。用打漿機打成漿後,按照壹般的造紙方法就可以制成高檔白報紙或桑紙。此外,經過化學處理後,桑皮的纖維也可用作人造絲的原料。這種纖維素如果用NaOH處理成堿纖維,再用CICHCOOH處理,用稀鹽酸中和,就可以制成羧甲基纖維素,是棉紡織中的壹等漿。
桑葚是釀酒的好原料。桑果白酒是用質量好的桑果,榨出汁來,100斤桑果汁,加入約1 ~ 1.5斤酒,攪拌均勻後放入密閉的大桶中發酵5 ~ 6天。發酵結束後,取出放入“燒酒蒸餾器”中進行蒸餾,蒸餾出的桑果酒為50度。如果我們將白酒保持在壹定的溫度下繼續蒸餾,就可以得到95度的優質酒精。
妳可能沒聽說過桑葚可以用來做面包。是的,甜桑葚面包有壹種特殊的味道。如果將桑葚果曬幹,磨成粉,與面粉混合,就可以制成甜面包;桑葚果還可以做桑葚膏,是滋補身體的營養素。同時也可以制成桑葚蜜,是安眠的鎮靜劑。據說可以治神經衰弱,習慣性失眠,促進消化,潤腸。此外,桑椹中可提取果膠,是食品工業中制作果凍、果醬、軟糖不可缺少的原料。
桑葉、桑皮、桑果都有了新用途,大概剩下的桑枝就得當柴火用了。不。做柴火會很可惜的。桑枝除了可以代替竹子制作輕質工藝品和容器外,還可以作為高級紙漿和人造絲的原料。經過研究、試制和使用,桑枝制造的人造絲漿粕是合格的,是壹種很有前途的人造絲原料。如果是這樣的話,在全國700多萬畝桑園中,如果每畝桑桿產量為500公斤(除桑皮約為15%)的話,每年就有近40億公斤桑桿。這麽龐大的數字,怎麽可能作為幾個化纖廠的原料?這個會由壹個化纖技術的工程師來計算。
蠶糞是養蠶時蠶體排出的蠶糞。自古以來,蠶沙的用途只是作為農田肥料。千百年來,幾乎沒有人想過蠶沙是否還有其他用途。其實蠶沙和死桑葉壹樣含有大量的蛋白質(酪蛋白)。但其制備工藝與枯桑葉略有不同。蠶沙中還含有脂肪、蛋白質、色素、無機鹽、灰分等組織成分,尤其是灰分含量較多,約為30% ~ 40%,所以蠶沙是制備活性炭的良好原料!同時脂肪、蛋白質等。也可用於提取混合油,經分析含有汽油和煤油,蠶沙可用於提煉汽油很有意義。組氨酸是壹種珍貴的藥物。任何人都很難想象這種珍貴的藥物可以從蠶沙中提取出來。當然,蠶沙還田是很好的有機肥,但這裏不叫直接還田,因為直接還田的肥效有限。如果將蠶沙與草木灰、粘土、過磷酸鈣、蚌殼粉等混合。,並將這些原料按3: 3: 2: 3: 3的比例混合均勻,就成了壹種很好的蠶沙化肥。
葉酸是壹種抗貧血和促生長的藥物,也叫維生素B,可以從蠶沙中提取。此外,蠶沙還能提取生長素(激素)和葉綠素。
在古代史書中,從來沒有關於蠶蛹利用的描述。所以古人如何處理蠶蛹,不得而知。大概無非就是餵雞鴨或者當肥料。古代養蠶、繅絲都是分散的,少量蠶蛹只能便宜做;但現代繅絲生產是在專門的繅絲廠進行的,蠶蛹壹天壹萬斤,以至於大量蠶蛹仍以傳統老辦法餵雞鴨或作為牲畜的輔助飼料,甚至直接發酵成肥料,這是很可惜的。
蠶蛹主要由蛋白質、脂肪和肝澱粉組成。據分析,蛹中含有十余種水溶性氮,從600克幹蛹中可分離出各種氮化物的總量。此外,蠶蛹中還含有多種含磷化合物。蠶蛹中溶解的磷酸用不同的溶劑浸出。經定量分析,含磷化合物約有十種,其總量在600克幹蛹中約為8.938克,其次為5.45438+04克灰分。
蠶蛹能提煉出什麽成品?蠶蛹經過化工處理,壹般有壹些產品:
通常蠶蛹可以制蛹油。蠶蛹油在工業上有廣泛的用途,可作為制皂原料用於精制生絲和美容皂。蛹油可以代替魚油作為油鞣劑。用硫酸處理後,蛹油變成壹種硫酸化油,這種硫酸化油在工業上得到廣泛應用。此外,蛹油還可進壹步提取汽油和柴油。據實驗研究,從蠶蛹油或蠶蛹油渣中提取汽油、柴油和煤油的混合油收率達到60%,其中汽油7.2%,煤油4.8%,柴油48%。如果操作掌握得好,其混油出油率可達75.06%。
酪氨酸是壹種有價值的藥物。但這種珍貴的藥物可以從蠶蛹中提取;也可以像死桑葉壹樣從蠶蛹中提取蛋白質(即蠶蛹酪蛋白)。此外,蠶蛹中還可提取甲殼素、味精、化學醬油、活性炭、維生素B、尿素、蛋白質、鹽等。
2酸性α-氨基葡萄糖。特別是“α-氨基葡萄糖鹽酸鹽”不同於普通的葡萄糖,是壹種很有價值的藥物,據說可以治愈癌癥。
近年來,我國壹些省區在蠶沙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廣東、浙江、山東等地建立了壹套提取葉綠素的工藝流程;特別是山東益都蠶種場進壹步從糊狀葉綠素中提取銅鈉鹽,建立了全國第壹個銅鈉鹽車間。最近從銅鈉鹽廢水處理中成功提取三十烷醇(植物生長激素),經各地科研生產單位田間試驗證明,對水稻、玉米、大白菜、黃瓜、馬鈴薯等作物有明顯的增產作用。還證明了它對提高蠶桑產量有明顯的效果。
絲綢自古以來就為人們所珍愛。在中國古代,商人們販運到羅馬的絲綢價格與黃金相當。蠶絲由絲膠蛋白和蠶絲(又稱絲素蛋白)組成。這兩種物質除少量礦物質(灰分)、脂肪、蠟和色素外,主要由絲蛋白組成。這種存在於絲膠中的絲蛋白,稱為絲膠蛋白和絲素蛋白。壹般來說,壹根生絲含有70% ~ 80%的蠶絲,20% ~ 30%的絲膠,其他成分的含量很少。蠶繭繅成生絲再制成絲織品時,大部分生絲都是用精制肥皂精制而成,因此除去了絲膠和脂肪蠟,只剩下蠶絲。
蠶絲是壹種蠶絲蛋白,具有壹般的蛋白質化學反應。蠶絲也是壹種膠體。例如,如果將可溶的絲放入外部顯微鏡中觀察,絲會以微小顆粒的形式出現,並引起布朗運動和石鼎現象。但蠶絲顆粒比絲膠顆粒小得多,用肉眼觀察極其困難。當溫度接近體溫時,蠶絲與胰蛋白酶發生反應,蠶絲逐漸分解為肽和環二肽產物,然後可以被某些細菌分解。
絲膠是壹種絲蛋白,存在於生絲纖維外層,性質與動物膠頗為相似,故名絲膠。絲膠由碳(44.32% ~ 46.29%)、氫(5.72% ~ 6.42%)、氧(30.25% ~ 32.50%)、硫(0.15%)和氮(16.44% ~ 65433)組成,絲膠用水分解後,得到的氨基酸主要有以下幾種;乙酸、絲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等。
繭衣是蠶繭剛開始吐絲時外面漂浮的絲。這種絲不能繅絲,絹絲質地也低,所以價值極低,每擔只值幾十元。但蠶繭殼也是蠶吐出來的,含有比正常生絲含量更多的絲膠蛋白。因此,如果將附著在繭殼表面的壹些灰塵、蠶沙、鹽分等洗去4.5%左右,在壓力容器中加壓脫膠得到的絲膠含量可達41% ~ 42%之多。與通常的生絲相比,含膠量多20%左右。但過去制作絹紡原料時,都要挑出來,所以大量絲膠作為廢液浪費掉了。繅絲廠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化學技術專家認為,從繭層中固定大量的絲膠蛋白是壹種很有希望的再生產潛力。如何將絲膠固定在纖維上,使其不降低溶解度,達到利用絲膠的目的?第壹,繭絲綢科學家對膠體化學進行了處理,從各個方面明確了它的物理化學反應性能。經過壹系列的實驗研究,得出結論:甲醛(35%的甲醛水溶液)和單寧(CH0O)可以固定絲膠蛋白。
1419種有機物,再通過壹系列的工藝流程,就可以制成人造羊毛;用丹寧酸處理過,顏色很像駝絨,所以叫人造駝絨。
絲氨酸是壹種有價值的藥物。這種絲氨酸也是環狀絲氨酸的原料。醫學臨床試驗證實,環絲氨酸是壹種新型抗生素,具有廣泛的抗菌作用,是治療結核病的特效藥之壹。這兩種藥物也可以從蠶繭廢料中提取。請想壹想,這難道不是名副其實的變廢為寶,取之於寶嗎?
絲綢生產是中國農民的傳統副業,絲綢貿易壹直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中非常受歡迎的產品。據外貿報道,中國絲綢出口是繼石油之後的第二大商品1978。在四化建設中,大力發展絲綢生產,為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累資金,意義重大。植桑、養蠶、繅絲、絲織、印染的過程是絲綢生產中壹個完整的生產環節,不可分割,也不可或缺。在統籌安排發展計劃的同時,如果能相應地考慮到上述生產環節中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對於大力發展絲綢生產的經濟效益將是錦上添花。
以1978年全國產量336萬個繭為基數,按10%計算平均產絲量,即繅十個繭,生壹個繭。壹般來說,壹個蠶繭能得到80斤左右的蠶蛹。這樣全年可生產蠶蛹288.8萬噸,按幹鮮率26%計,可獲得幹蛹75萬噸。根據有關實驗數據,蛹中的主要成分蛋白質、脂肪和少量磷化物與幹蛹的比例為6∶1,即可獲得約1.2萬噸各種氮化物。這大約654.38+0.2萬噸的氮化物能浸出多少蛹油?有多少汽油和柴油被提煉?能合成多少有價值的醫藥原料?需要邀請化學專家和藥物專家壹起計算。這麽大壹筆財富被吞進鴨子的肚子裏甚至白白浪費,多可惜啊!40多億斤桑稈是多麽巨大的人造纖維原料啊!100億斤桑皮會造多少紙!至於枯桑合成各種化合物和絲膠化合物,也是為國家積累資金的壹大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