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些公司很少自己做化合物篩選和非臨床研究。其實大部分投入臨床研究,化合物篩選和非臨床研究多由第三方實驗室完成。前幾年歐美國家研發了壹種新藥,平均花費6543.8+0億美元,耗時654.38+00年。
國內藥企呢?2014,67家上市藥企公告R&D投資,總投資額* * * 53.56億元。這樣算下來,羅氏每年的科研投入可以抵得上670家國內藥企。
那麽歐美藥企在R&D投資這麽多做什麽?從上圖可以看出,銷量最大的藥品年銷售額都在100億美元以上,科研投入最大的羅氏也不負眾望,占據了榜單的第4、7、8位。光是這三種藥物的年銷售額加起來就遠遠超過了他們在科研上的投入。
根據專利保護原則,從申請專利保護(申請專利保護後才能進行臨床研究)到專利到期,壹* * 20年不允許其他公司仿制,研發周期約為10年,所以這種藥可以獨家銷售10年。如果平均壹年賣50億美元,專利到期前可以賣500億,是研發投入的50倍。銷量比較大的藥物適應癥也比較具體,集中在感染、腫瘤、內分泌、心血管、自身免疫、哮喘等領域。這些領域的用藥特點是患者多、用藥時間長、替代藥物少、治療難。目前,新藥的研發主要集中在這些領域。而且公司的R&D部門“專攻技術”,比如上圖的吉列,基本上專攻病毒感染領域,避免了把錢投在不擅長的領域的風險。但如果把研發的新藥用於治療“咳嗽咳痰、頭痛腦熱、痛經腎虛”等疾病或癥狀,競爭對手太多,替代藥物太多,不可能有好的預期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