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原理 蒽酮能與遊離糖或多糖的糖基、戊糖基和糖反應,反應後溶液呈藍綠色,在620nm處有最大吸收。
三、實驗儀器和試劑
馬鈴薯粉末
可調移液管或吸管
可見分光光度計(723)
電子分析天平
水浴鍋
電爐
蒽酮試劑:取蒽酮2g溶於80%H2SO4中,至80%H2SO4定容。80%H2SO4定容至1000ml,當天配制當天使用。
標準葡萄糖溶液(0.1 毫克/毫升):將 100mg 葡萄糖溶於蒸餾水中,定容至 1000ml 備用。
四、操作
1.繪制標準曲線
取幹燥、潔凈的試管 7 支,按表 1 的順序加入試劑,進行測定。
以吸光度值為縱坐標,各標準溶液的濃度(毫克/毫升)為橫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表 1 葡萄糖的蒽酮比色測定--標準曲線的制作
沸水浴中準確煮沸 10min,取出用流動水冷卻,室溫放置 10min,在 620nm 處比色
葡萄糖濃度(mg/ml)
2.測定
樣品溶液:
精密稱取 0.1g 馬鈴薯幹粉於錐形瓶中 -→ 加入 30ml 沸水 -→ 沸水浴 30min(不時搖動) -→ 取出、
3000rpm離心10min(或過濾)--→反復洗滌(或過濾)--→殘渣反復洗滌2次--→合並濾液--→冷卻至室溫--→濃縮至50ml錐形瓶中--→再從中取出1ml,濃縮至10ml容量瓶中
樣品溶液的測定:
(1)取4支試管,按表2加入樣品(加入蒽酮需冰水浴冷卻5min)
表2 糖的蒽酮比色測定--樣品的測定
(2)加入的樣品在沸水中冷卻10min即完成,撤去流動水。冷卻放置 10min,用 620nm 比色測定各試管的 OD 值。
(3)以 1 號試管為歸零管,取 2、3、4 號試管 OD 值的平均值,由標準曲線求出樣品溶液相應的含糖量。
3.結果計算:
C×V
w = ----×100%
m,
式中 w:糖的質量分數(%)
C:標準曲線中糖的質量分數。根據標準曲線求得的糖的質量分數(毫克/毫升)
V:稀釋後樣品的體積(毫升)
m:樣品的質量(毫升)
原理
植物在個體發育的不同時期,代謝活動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碳水化合物的代謝也不例外。了解可溶性糖含量的變化具有重要的生理學和實用價值。這裏介紹的是蒽酮比色法,糖在硫酸的作用下生成糖醛,糖醛再與蒽酮作用,形成綠色絡合物,顏色的深淺與糖的含量有關。方法簡單,但沒有氣統壹,因為絕大多數碳水化合物都能與蒽酮反應生成顏色。
儀器和藥品
721 型分光光度計 分析天平
曼特爾 恒溫水浴鍋
燒杯 容量瓶
三角燒瓶 大號試管
吸液漏鬥
乙醚 草酸鈉
飽和醋酸鉛
葡萄糖標準溶液:稱量在 80 ℃ 烘箱中烘烤至恒重的葡萄糖。稱取 100 毫克在 80℃烘箱中烘烤至恒重的葡萄糖,配制成 500 毫升溶液,即每毫升含糖 200 微克的標準溶液。
蒽酮試劑:稱取 1 克純化的蒽酮,溶於 1000 毫升稀硫酸中。硫酸溶液是將 760 毫升濃硫酸(比重 1.84)稀釋成 1000 毫升。
操作步驟
1.可溶性糖的提取
稱取約5g新鮮植物葉片,在乙醚的套管中,仔細研磨成均勻的糊狀,倒入燒杯中,用70℃熱水洗凈套管,將洗凈物並入燒杯中,再加入30-40ml蒸發水,將燒杯置於水浴鍋中加熱,保持溫度70-80℃約半小時,冷卻時滴1滴1滴水。半小時後,冷卻 1 滴 1 滴加入飽和中性醋酸鉛去除蛋白質,直至加入的醋酸鉛不再形成白色沈澱為止。然後將混合液與洗滌後的殘渣壹起倒入 100 毫升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以幹燥漏鬥過濾濾液於幹燥三角燒瓶中,瓶中放少量(約0.2-0.4g)草酸鈉粉末,除去濾液中過量的醋酸鉛,使生成草酸鉛沈澱,再過濾,所得透明濾液即為可溶於糖的浸膏。
2.顯色和比色
吸取上述糖浸膏 1 毫升,放入幹燥潔凈的試管中,加入 5 毫升蒽酮試劑混勻,在沸水浴中煮沸 10 分鐘,取出冷卻,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波長為 625 納米,測吸光度。由標準曲線求出濾液中的含糖量(或用線性回歸公式計算),然後計算出樣品中糖的百分比。
3.繪制標準曲線
取葡萄糖標準溶液將其釋放成壹系列不同濃度的溶液,每毫升含糖濃度分別為0、5、10、20、30、40、50、60、70、80、90、100微克。按上述方法分別測定吸光度,然後繪制 A026-糖濃度曲線,或進行線性回歸求出樣品中糖的百分含量。
4.計算樣品中糖的百分比(%)
設 V 為稀釋植物樣品的體積(ml)
C 為提取物的含糖量(μg/ml)
W 為植物組織的鮮重(g)
計算公式如下:%=C×V/(W×1,000,0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