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世紀初,人們就對電影的發明進行了探索和研究,直到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將他們拍攝的電影在公眾面前精確放映後,電影才得以精確誕生。
【電影的發明】
電影是什麽時候發明的?有很多說法。有人把具象的表現形式算作電影的起源,從中國的燈影戲、皮影戲到幻燈片。有的甚至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中國哲學家墨子在他的《墨經》壹書中提出的 "光以景死 "等光學論斷,以及光影的產生、反射與物體形象的關系等原理都被視為電影發明的先聲。這些都是有道理的。
到了19世紀初,隨著照相技術、縮短曝光時間、膠片、連續攝影等壹系列技術的發明,電影離誕生越來越近了。許多人開始進行電影放映實驗,有英國人、俄國人、美國人,有的在實驗室裏進行,有的則不用於公開放映。但他們都無法與發明 "活動電影機 "的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的成就相提並論。因此,目前國際電影界根據法國路易-盧米埃爾兄弟於 1895 年 12 月 28 日這壹天在巴黎卡普辛路 14 號大咖啡館的 "印度沙龍 "中使用的 "活動電影機 "將自己拍攝的影片搬上了銀幕。這壹史實促使人們壹致認定 1895 年 12 月 28 日為世界電影發明日。換句話說,拍攝和放映活動影像在技術上成為可能。電影正式誕生。
這壹天,《工廠大門》、《車站裏的火車》、《給園丁澆水》和《墻》等幾部短片放映,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其實,從 19 世紀初開始,電影的發明就進入了探索和實驗階段。1825 年,英國人費頓和佩裏斯博士發明了 "幻影盤";1832 年,比利時人約瑟夫和奧地利人斯特普費爾同時發明了 "詭計盤";1834 年,奧地利人斯特普費爾發明了 "詭計盤";1835 年,英國人發明了 "詭計盤"。1832 年,比利時的約瑟夫和奧地利的斯特普費爾同時發明了 "把戲盤",1834 年,英國人霍納發明了 "走馬盤"。這些東西類似於我們傳統的 "馬燈",會轉動。利用人眼的 "視覺暫留 "原理,使旋轉的單個圖像變成連續的動態圖像。
隨後,1839 年發明了攝影術,1840 年發明了縮短曝光時間的技術,攝影術有了突破性發展。1877 年,法國人雷諾制造了 "可移動光學儀器",1888 年又創造了類似現代動畫技術的 "光學電影機"。1882 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發明了 "照相槍"。1882 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發明了 "照相槍",解決了連續照相的問題。
幾乎在同壹時間,美國的愛迪生創造了每格鑿有四組小孔的 35 毫米膠卷,並發明了 "白熱燈",同時,他用馬萊連續攝影法制成了 "膠卷視鏡"。這是壹個可以容納 50 英尺膠片的大櫃子,膠片首尾相連,然後通過電機循環。它配有壹個放大鏡,人可以通過窺視孔看到放大的電影畫面。中國人稱之為 "西洋鏡"。愛迪生的 "電影鏡 "傳入法國後,立即被路易-盧米埃爾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兄弟采用,並進行改造,采用馬蒂的十字輪結構,解決了膠片間歇運動的問題,終於在 1894 年底研制出第壹臺較為完善的電影放映機,並成功地將影像投射到銀幕上,解決了多人觀看的問題。從而成為世界電影的真正發明者。
電影的發明(法國人喬治-薩杜爾)
電影以每秒 24 格(以前為每秒 16 格)的速度在我們眼前旋轉,給我們帶來運動的錯覺,因為映在我們眼膜上的影像不會立即消失。我們眼睛的這壹特點--或者說這壹缺點--即目鏡上的圖像的持久性,可以使壹塊燃燒的木炭在揮動時變成壹條火帶。這種現象在古代就被人們發現了。17 世紀和 18 世紀,牛頓和達西爵士都曾進行過這方面的研究。1830 年,壹位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在他的研究基礎上制作了物理學教科書上所稱的 "法拉第輪",而約翰-赫歇爾在設計壹個新的有趣的物理實驗時,制作了第壹個由圖片制成的視覺玩具。1825 年,費頓博士和佩裏斯博士發現了這壹現象。ThauCmatrope是費東博士和佩裏斯博士於1825年發明的,它是壹個兩面都有圖畫的紙板圓盤,當圓盤快速旋轉時,我們看到的兩幅圖畫就像連在壹起壹樣。
1832年,年輕的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和奧地利大學教授斯特普費爾同時發明了菲納基斯鏡(在鏡子中看到的鋸齒狀圓盤),它利用了法拉第轉輪的原理和菲納基斯鏡的圖片。
這兩位研究人員的發明是同時出現的,他們之間沒有任何互動。這種向前發展在英國物理學家之前的工作中已經顯現。但普拉托從構造 "魔盤 "開始提出的理論似乎超越了他的競爭對手。他建立的理論認為,他的鋸齒狀(或狹縫狀)紙板盤不僅可以在壹系列活體動畫片中產生運動,還可以將視覺上產生的運動分解成單個的不動圖像。這樣,從 1833 年起,電影的放映和攝影原理就誕生了。
在維也納、巴黎、倫敦和其他地方,這些小機器開始走出物理實驗室的束縛,成為兒童的玩具。波德萊爾在1851年曾對此有過詳細記述,並認為這種玩具太貴,只有有錢人才買得起,惋惜不已。英國人霍爾納在 1834 年發明的 "走馬盤"(Zootrope)給上述玩具帶來了新的發展。Zootrope是在紙板上繪制的壹系列圖像,預示著未來電影的發展。
這些小玩意兒催生了現代動畫電影,特別是奧地利將軍馮-烏赫蒂亞斯(Von Uchtdiaus),他於 1853 年將耶穌會士基爾舍(Kirscher)在 17 世紀創造的幻燈機與投影在銀幕上的動畫結合在壹起。然而,要制作壹部真正的電影,還必須利用攝影技術。柏拉圖曾在 1845 年提出過這壹觀點,但他當時因過度勞累而雙目失明,無法繼續這項研究。而且,事實上,即使當時聽從了普拉托的建議,無疑仍存在無法解決的技術難題。
電影實際上是指 "快速攝影"。1839 年,法國政府從門德爾-達蓋爾(Mendèle Daguerre)和尼采(Nicéphore Niépce)的繼承人手中買下了攝影的專利權,為世界帶來了最珍貴的現代發明之壹。
尼埃普斯的第壹張照片《餐桌》拍攝於1823年,需要曝光14個小時。早期的銀版法只能拍攝靜物和風景,曝光時間直到1839年仍超過30分鐘。但人們並不驚訝需要如此長的時間,因為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攝影還是壹種新的繪畫方法,即按照文藝復興開始時畫家們使用的暗房,用化學方法固定圖像。
1840年後,曝光時間縮短到20分鐘,第壹次拍到了化妝後的模特壹動不動地站在陽光下,滿頭大汗,兩眼炯炯有神的姿勢。不久之後,壹兩分鐘的拍攝就足夠了。但是,要想通過玻璃襯底打印出許多照片,還必須使用濕紙巾。這就需要使用濕楮來進行打印。直到 1851 年,這種方法才開始普及。此時,曝光時間已縮短至幾秒鐘,攝影這門新手藝很快成為成千上萬人的職業。
自 1851 年起,第壹批 "活動照片 "就在攝影師(克羅伊德、杜波斯克、阿切爾、惠特斯通、範哈姆和蘇格等)的工作室裏拍攝完成。由於 Wetco 的復雜性,這些攝影師和研究人員無法在壹秒鐘內捕捉到壹個動作的十幾個姿勢,因此他們不得不采用連續拍攝的方式。比如,在表現壹個人放下手臂時,先拍這個人擡起手的姿勢,然後重新把膠卷裝進相機,再回來拍這個人的手稍微放下壹點的姿勢,這樣壹個鏡頭壹個鏡頭地拍,壹直拍到這個人把手完全放下為止。這種方法雖然很不完善,但早在 1870 年之前,杜蒙、科克,特別是杜科-杜奧隆就已經預示了未來膠片的使用和壹些技術方法(如 "慢攝影"、"快速攝影"、"天文電影攝影 "等)。
1872 年後,英國人 Curtainbridge 在舊金山進行了首次攝影實驗。利蘭-斯坦福是加利福尼亞的富翁,靠商業和鐵路發家,他曾打賭要拍下法國學者馬萊在 1868 年描繪的馬匹奔跑時的速度和動作。這位怪人不惜重金請穆布裏奇設計了如下所述的特殊設備。
沿著馬道設置了24個小暗房,在這些暗房裏有24名攝影師,只要壹聲哨響,他們就得趕緊把24張濕K? 在 24 臺照相機都裝好底片後,讓馬在跑道上奔跑,用馬蹄踢開跑道上的繩子壹會兒的功夫,馬奔跑的姿態就入鏡了。這個實驗花了幾年工夫(從1872年到1878年),中間因為繩子太牢,馬不停地踢,連暗房、相機、底片、攝影師都被拖垮的荒唐事。
從1878年起,在加利福尼亞拍攝的照片到處發表。這些照片受到了科學研究者的熱烈歡迎,也引起了老派藝術家的憤怒,他們認為照片不能正確反映事物的真實面貌。
生理學家馬萊用針尖在黑色煙灰上畫線,研究動物的運動速度已有二十年之久。直到1882年穆布裏奇到歐洲旅行後,馬萊才決定使用照片進行實驗。當時,壹種塗有膠體溴化物的照相底片正在銷售,這為他的實驗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從那時起,用配制好的藥物沖洗照相底片就變得非常容易,底片也可以保存很多年。
馬萊創造了 "照相槍"--壹種以天文學家約翰遜(Johnson)1876年制造的照相左輪手槍(revolverphotographique)為基礎的儀器--並繼續他在 "定影連續照相機"(chronophoCtographeàplaquefixe,1882年發明)方面的工作。1888 年 10 月,馬萊首次向法國科學院展示了用這種膠片拍攝的照片。事實上,正是在那時,他發明了現代照相機和攝影術。
馬萊的成功激勵了法國的隆德和德國的安舒茲等人的努力。在這位生理學家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他的第壹張照片後不久,英國的勒普林斯和弗裏斯-格林(1888-1890 年)也取得了同樣的成果。他們成功地將在實驗室(有時在公開場合)拍攝的膠片放映在銀幕上,後來馬萊本人和他的合作者迪米特裏也這樣做了。勒普蘭斯和弗裏斯-格林的膠片都鉆有孔眼,這是放映時保持影像固定不跳動不可或缺的裝置。同壹時期,動畫電影的創始人雷諾(Reynaud)也采用了這種鑿孔方法。
雷諾是壹位天賦異稟的自學成才的技術人員,他的父親是雕刻徽章的專家,母親是壹名教師。1877 年,他改進了霍納的 "行走圓盤"。他制作了壹個 "PraxCinoscope",上面有幾個鼓形鏡子。當這臺非常簡單的機器逐漸完善後,雷諾於 1888 年創造了 "ThéaAtreoptique"(光學電影機,使用鑿刻的膠片條),並從 1892 年起,在近十年的時間裏,他在巴黎麒麟博物館放映了世界上第壹部動畫片。該節目由多部影片組成,每卷影片可持續放映 10 到 15 分鐘。在制作這些影片時,雷諾已經運用了近代動畫電影的主要技術(例如,將動態影像與布景分離、在透明膠片上進行連環畫、特技攝影、循環運動等)。
在同壹時期,愛迪生創造了壹格鑿有四組孔洞的 35 毫米膠片,使電影進入了近乎完整的階段。這位著名的發明家成功地從事了 "白熾燈 "的工業生產,並開始首次實現大規模供電。因此,在摩根銀行的支持下,他最終通過 "通用電氣公司 "組織建立了世界電氣信托公司。
1887年,在完成上述工作後,愛迪生想改進他的留聲機(他過去在研究電話時制造了留聲機),將其與活動圖像聯系起來。在兩三次試驗無果後,他轉向了馬萊的 "連續攝影 "方法。在愛迪生指導下工作的英國人迪克森在這方面做了壹些改進,主要是在膠片上開孔,並使用柯達特制的 50 英尺長的明膠片。
愛迪生拒絕在銀幕上公開放映他的影片,他認為這樣做無異於 "殺雞取卵",因為在他看來,人們永遠不會對無聲電影感興趣。由於他對有聲電影的研究失敗了,而且無法放映真人大小的人物,所以他決心在 1894 年向公眾推出他的 "電影放映機"。這種 "電影鏡 "的形狀像壹個帶放大鏡的大錢箱,可容納 50 英尺長的膠片。
此後不久,世界各地的幾十位發明家都想在銀幕上放映電影。為此,他們必須解決壹個理論上非常簡單的問題,即使用老式機械裝置(如麥穗形狀的十字輪、偏心盤、驅動輪等)使膠片在幻燈片中旋轉。放映時,他們要麽使用市面上出售的愛迪生膠片拷貝,要麽使用仿照馬萊的 "連續攝影機 "拍攝的愛迪生型膠片。
在這場發明競賽中,誰能成功地公開售票,誰就是贏家。因為自 1888 年以來,在實驗室放映或無果而終的公開試映不知舉行了多少次。
1895年,早期電影的放映非常盛行。放映機之間往往沒有連接,這導致了後來關於電影發明的許多爭議。在美國,"電影放映機 "首次上市銷售,阿克米-勒盧瓦和歐仁-魯克斯特(這兩人從當年 2 月起已開始單獨公開放映,但沒有引起觀眾的註意)、迪克遜-勒盧瓦和歐仁-魯克斯特(這兩人從當年 2 月起已開始單獨公開放映,但沒有引起觀眾的註意)首次試映了 "電影放映機"、萊瑟姆父子(他們於同年 5 月在紐約放映了壹段影片,但後來因觀眾不歡迎而停止放映),阿爾馬特和詹金斯(他們於 9 月在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放映了壹段影片),以及影片首次引進的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同樣收效甚微)等。此後不久,德國的安舒茨(10 月在柏林分別放映了幾場影片)和馬克斯-斯克拉達諾夫斯基(10 月在壹個大型遊樂園連續放映了幾場影片,盡管影片質量不佳,時間也很短,但放映活動仍持續了幾個星期)也放映了影片。
但這些放映活動都無法與盧米埃爾的 "活動電影機 "相提並論。放映活動於 1895 年 12 月 28 日在巴黎卡普辛街的 "格蘭德咖啡館 "舉行。
路易-盧米埃曾與他的父親和兄弟在裏昂經營壹家生產攝影器材的大型工廠。當愛迪生的 "電影放映機 "首次進口到法國時(1894 年),他已經開始了電影機的研制工作。在實驗中,他使用裏昂制造的 "Hombreau 偏心輪 "和愛迪生式膠片制作了壹臺 "連續攝影機"。1895 年 3 月,在進行了多次公開表演後,盧米埃爾要求卡朋蒂埃經營的工廠制造他的 "活動電影機",這是壹種既是攝影機又是放映機和洗衣機的機器,從而最終發明了壹種超越所有其他競爭者的機器。這臺機器完美的技術和新穎的電影主題為盧米埃爾贏得了世界性的勝利。
盧米埃爾培訓了數十名攝影師,向全世界推廣這臺機器,使 "活動電影 "壹詞及其衍生詞,如Cinéma、Ciné、Kino等,在世界大部分地區流行開來,成為這壹新工具的專有名詞。俄國沙皇、英國國王、奧地利王室以及其他國家的首腦都想壹睹這臺新機器的風采,因此對它進行了宣傳。
愛迪生的 "Vitacopes "公開後不久,"電影機 "首次在美國展出,但法國機器的成功遠遠超過了愛迪生的機器。但 6 個月後,成功又接踵而至。然而,6 個月後,這壹成功在美國和歐洲遭遇了由拉斯特和迪克森設計、由壹家大財閥公司運營、麥金利總統的弟弟也參與其中的 Biograph 的競爭。在英國,威廉-保羅的首場放映僅略微落後於盧米埃爾,但他後來成為了制造商和電影導演。在法國,梅裏愛壹開始就使用了威廉-保羅的電影機,萊昂-高蒙出售了 "迪尼尼連續放映機",夏爾-波代(Charles Baudet)請亨利-約利(Henri Joly)制造了第壹臺電影機。
到 1896 年底,電影已經完全脫離了實驗階段,開始與觀眾見面。獲得專利的電影機多達壹百多臺。法國的盧米埃爾、梅裏愛、波德萊爾和高蒙,美國的愛迪生和貝弗格拉夫,以及倫敦的威廉-保羅為電影事業奠定了基礎,每晚成千上萬的觀眾擠滿了漆黑的影院。
在前文中,我們只是簡要地敘述了電影機的發明,因為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敘述壹門藝術的歷史,即 "電影藝術的歷史"。我們將首先考察活動影像,因為它是電影最早的祖先,就像壹種新語言最早的發音壹樣。
"幻影盤 "發明於 1825 年,最早的形式是壹個紙板盤,壹面畫著壹只鳥,另壹面畫著壹個鳥籠,這樣當盤轉動時,鳥就會出現在鳥籠裏。其實,這裏並沒有壹個東西在運動,只是利用重疊在壹起的感覺,讓它看起來似乎很有意義。它的主題也非常簡單。這種玩具曾經風靡壹時,簡單的主題被印刷成精美的彩色石版畫。因此,在倫敦、巴黎和維也納的市場上出現了這樣的 "幻影版":騎師和他的馬、被砍頭的人和他的頭、家庭中的壹對夫婦、句子的兩個部分、舞者和她的舞伴、獵人和他的獵物,等等。這些主題在旋轉後組合成壹幅畫面。
維也納的幾何學教授斯坦普費爾從 "法拉第輪 "中發現了 "牛頓圓盤 "產生的彩色扇形圖像。這位奧地利教授是第壹個在他的 "頻閃鏡 "中使玫瑰花形、齒輪形和各種圓形物體運動起來的人。這項發明可以說是科教電影的最初萌芽。
後來,分別在維也納和列日的斯坦普費爾和普拉托又從事了使圖形移動的研究。他們讓人物在三維表面上移動,從而給人壹種浮雕的感覺,這比 "Stéréoscope "的發明早了幾年。柏拉圖請他的朋友馬杜創作的第壹幅畫是壹個男仆像吟遊詩人壹樣踩著高跟鞋旋轉。斯特普費爾要求畫的壹幅畫是壹個翻著跟鬥的小販。
當玩具制造商們對最初技術發展的興趣消退後,主題的選擇就成了他們關註的對象。玩具的範圍是有限的,因為它充其量只是在漫畫家今天所說的連續循環中移動畫面。
當時壹些常見的主題有跳馬、機靈的狗、體操老師、跳繩女孩、芭蕾舞演員、壹對跳華爾茲的舞伴、走繩索的人、拳擊手、摔跤手、決鬥者、酒鬼、兩個拿著水壺的消防員、牙疼病人的滑稽面孔、鋸木頭的木匠、憲兵和小偷、在煉鐵廠工作的鐵匠、理發師、啄母雞的母雞、滑稽的小醜等等。小醜等等。
1877年,雷諾在他的 "移動畫幅 "中采用了 "行走畫盤 "的大部分傳統題材,並在發明新題材之前對其進行了改進和完善。與斯坦普夫勒和普拉托壹樣,他也使用了 "深視"。與斯坦普夫勒和普拉托壹樣,他也利用了 "縱深視角",但斯坦普夫勒和普拉托只能讓壹兩個人物在壹個地方轉動,而雷諾卻能讓幾組華爾茲舞者、溜冰者、小學生和小醜相互靠近或遠離。他還用 "特寫鏡頭 "模仿前人。最後,他從穆布裏奇和馬萊的攝影作品中發現了表現馬奔跑的正確方法。
①"縱深視角 "的運用是壹種定向技巧,可以使人物從前向後或從後向前移動,而不局限於單壹視角。所謂 "場面",是指攝影機鏡頭的大小。
雷諾為他的 "電影機 "制作的第壹部動畫片《小醜和他的狗》再次使用了普拉托的 "行走圓盤 "圖案。在這部影片中,他用更復雜的動作取代了快速、循環的旋轉。但他的首次嘗試只是真正投影的 "前奏"。
他的第二部動畫電影《壹杯美味的啤酒》也是以 "行走的圓盤 "為主題的《醉漢》,但動作要復雜得多。顯然,他深受當時流行的馬戲團小醜入場式或啞劇的影響,用喜劇--我們也可以稱之為 "小品"--的風格來表現這個簡單的主題。
漫畫《可憐的比羅》已經從原始狀態中解放出來。它講述了比埃羅向科隆比娜求愛,卻遭到阿甘的嘲笑和打擊的情節。這部動畫片可演出 12 分鐘,包含歌詞。這是壹部喜歌劇,或者正如格拉凡蠟像館宣傳的那樣,是壹部 "明亮的啞劇"。
漫畫《更衣室旁》是雷諾茲最豐富、最復雜的作品之壹。在這部可以連續播放 15 分鐘的作品中,有很多場景和畫面幾乎可以用 "鏡頭組合 "來形容。
畫面以壹出海水浴的喜劇開頭,表現海邊的氣氛,而海鷗不斷地來回飛翔,更強化了這種氣氛。鳥兒飛翔的場面非常新穎,在戲劇中從未見過,因此成為吸引觀眾的原因之壹。接下來是壹個簡單而生動、幽默的情節安排:壹對巴黎夫婦來到海邊,壹個 "調情女 "對巴黎太太很感興趣,因為偷看她在更衣室脫衣服而踢了她的屁股,巴黎夫婦在海裏遊泳,"調情女 "被關在更衣室裏。在壹場打鬥戲之後,故事以壹艘寫著 "演出結束 "的帆船的出現而結束。
《更衣室旁》這部動畫片具有現代動畫片的所有特征,如:壹定的時間、巧妙的情節、典型的人物、噱頭、特技攝影、緊湊生動的故事情節、同步的音樂、精美的布景和動人的色彩。
除了這些特點之外,雷諾茲在這部動畫片中還做到了許多後繼者無法做到的事情,那就是他創造的角色與真人壹模壹樣,而不是漫畫中的人物或時裝秀上不受歡迎的木偶。他賦予角色以諷刺和幽默感,但又不過分。他筆下的 "巴黎太太 "和 "二流子 "是真正的人,不像後來的米老鼠和唐老鴨,也不像迪斯尼筆下毫無生氣的白雪公主和白馬王子。
《爐邊夢》講述的是回憶、夢想和回顧。據我們所知,這部動畫片遠不如《更衣室旁》那麽完美。雷諾茲在制作影片時對攝影機的使用不值壹提。不過,在加裏波第主演的影片《最早的雪茄》中,他可能運用了中景和特寫鏡頭,以便更清晰地表達演員的面部表情。
①回溯是在敘事中切斷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
就在雷諾的 "幻影劇 "演出後不久,迪米尼的 "音鏡"--壹種普及了馬萊實驗室實驗的機器--首次展示了壹個會說 "法蘭西萬歲 "和 "我愛妳 "的人的半身像。這個生動的特寫鏡頭(持續約壹秒鐘)是壹項新的創造,甚至連托馬斯-愛迪生都非常重視。
這個特寫鏡頭在迪克森早期的壹部影片《弗雷德-奧托打噴嚏》中再次使用。
迪克森的電影可以說是最早的電影,長度不超過 30 秒;它們可以像 "走馬燈 "壹樣循環播放和重復播放。觀眾通過 "觀影器 "上的放大鏡觀看這些比明信片還小的電影。
愛迪生曾經說過:"我從壹臺名為'行走盤'的小型機器中得到了'電影觀賞器'的想法。......。我的機器只是壹個小模型,代表了我現階段的研究"。
愛迪生為 "電影鏡 "拍攝的 50 部早期影片都是基於 "移動圖片盤 "中的節目。舞者、藝人、體操教練、走繩索者、跳躍的狗、聰明的貓、拳擊手、摔跤手、醉漢、牙醫、理發師以及其他 "走動的磁盤 "中常見的主題都被狄克遜重新采用。他所做的只是將 "漫步盤 "上原有的 24 張圖片改成了 500 多張照片。走盤 "照片中只有小道具,沒有布景。在愛迪生的電影中(幾乎所有的電影都是在世界上第壹個綽號為 "囚車 "的攝影棚中拍攝的),情況也是如此。這些電影只有白色的影子在黑色背景中移動,與其說是人,不如說是木偶,堪比中國的皮影戲,與黑白電影截然相反。
不過,迪克森的幾部作品是例外,也是未來電影的先驅。在這些影片中,"走馬 "主題的處理風格與眾不同。大特寫(1)的使用足以讓我們看到的不是木偶,而是真實的人物。例如,桑加教授是用中特寫鏡頭拍攝的。當他展示身上的肌肉時,他的臉和身體占據了畫面很大的面積,以至於深色背景完全消失,我們看到的是壹幅真實的活動畫面。
①"特寫 "是指拍攝人物的面部;"前景 "是指拍攝胸部以上;"近景 "是指拍攝半個身體;"中景 "是指拍攝人物的全身;"遠景 "是指拍攝場景中的所有人物。
在電影《消防員救火》中,深色背景上的梯子和遮蔽場景的煙霧是營造活躍布景的絕佳方式。同樣,在《拔牙》(最早的寫實電影之壹)以及利用觀眾遮擋背景的拳擊電影中,添加道具或臨時演員也是營造活躍背景的壹種方法。在電影《理發店》和《新酒吧間》中,也有真實的室內場景,可以說是布景。這兩部影片是 Cinematoscope 電影中最成功的作品。
狄克遜使用愛迪生的留聲機錄制聲音,並請遊樂園的演員在他的影片中表演。這些演員的名氣在宣傳 "電影鏡 "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這種做法也為明星制度的出現開辟了道路。由於這些影片大多記錄了演員在遊樂園的常規表演,迪克森可以說是第壹個拍攝舞臺紀錄片的人,這也是後來梅裏愛電影的先驅。
狄克遜經常召集壹群演員在他的工作室裏登臺表演。例如,在他的諷刺劇《休伊特的銀河旗》的最後壹幕中,就有34名身著戲服的群眾演員出場。然而,由於 "電影鏡 "中的影像尺寸較小,這些群眾場面令人困惑,這種利用大量群眾演員的嘗試並不十分成功。
迪克森離開 "囚車 "制片廠到紐約的另壹家制片廠工作後,他的技術有了更大的提高。他的影片《鴉片煙鬼》和《中國洗衣店的爭吵》具備了梅裏愛幾個月後創作的早期故事片的所有特征:布景、演員、服裝、化妝、劇本等。但迪克森的電影劇本並不如他所期望的那麽好。但迪克森的電影劇本在當時還是非常簡單的。
愛德蒙-庫恩(Edmund Kuhn)是迪克森在愛迪生公司的繼任者,他是壹名專業攝影師,放棄了 "走馬觀花 "的所有傳統,全身心地投入到電影拍攝中。然而,愛迪生的攝影機非常笨重和復雜,因此庫恩只能在攝影棚裏拍攝電影。直到盧米埃爾的早期影片獲得成功後,庫恩才開始擺脫制片廠的束縛。
庫恩執導了兩部著名影片。壹部是《瑪麗-斯圖亞特之死》(The Death of Mary Stuart),描繪了劊子手當著眾人的面砍下瑪麗王後的頭顱並舉起來讓他們觀看的場景;另壹部是《梅-歐文和約翰-賴斯的接吻》(The Kissing of May Irwin and John Rice),利用特寫鏡頭捕捉了壹出流行戲劇中的情節。雖然《接吻》不是第壹部使用特寫技術的電影,但卻是第壹部成功使用這種技術的電影。這部充滿童趣的色情片是後來許多以大團圓結局收場的電影的開端。
《接吻》獲得了巨大成功,因為 "電影觀眾 "只能壹個人觀看。這部電影通過為 "觀影鏡 "拍攝下身扭曲的舞蹈、只穿壹條褲子的舞女以及淫蕩的舞蹈等影片,吸引了大量男性顧客。這種只能由壹個人單獨觀看的電影,直到現在還因為這些 "特殊主題 "而保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