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DNA是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
1.DNA 主要位於細胞核中的染色體上,線粒體和葉綠體中有少量的 DNA,它們能自主復制和遺傳。
2.同壹生物體在不同發育時期或不同組織的細胞中的 DNA 數量基本相同。
3.所有引起 DNA 結構變異的因素都會導致生物體發生基因突變。
4.蛋白質不具備這些特征。
二、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
1.噬菌體感染細菌的實驗
(1)原理:T2噬菌體感染細菌後,在自身遺傳物質的控制下,利用細菌體內的細菌物質合成T2噬菌體自身的成分,從而進行大量繁殖。
(2)過程:
①分別用35S和32P標記不同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
②分別用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
③噬菌體繁殖時檢測標記的物質。
(3)結論:DNA 是遺傳物質。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原理:肺炎雙球菌能引起小鼠敗血癥而死亡。
(2)活菌轉化實驗(體內轉化)
過程:
①R型菌註入小鼠體內→小鼠不死;
②S型菌註入小鼠體內→小鼠死亡;
③加熱殺死的S型菌註入小鼠體內→小鼠不死;
④S型死菌+R型活菌註入小鼠體內→小鼠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註入小鼠體內→小鼠死亡。
結論:S型細菌含有 "轉化因子",註入R型細菌後,能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從而使小鼠死亡。
(3)分離細菌轉化實驗(體外轉化)
①過程:S型細菌DNA+R型細菌R型細菌+S型細菌;
S型細菌蛋白質+R型細菌R型細菌;
S型細菌莢膜物質中的多糖+R型細菌R型細菌;
S型細菌DNA+DNA酶+R型細菌R型細菌。
②結論:S型細菌的DNA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④結論:由(2)③實驗可知,DNA是遺傳物質。
思考:人類和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的主要遺傳物質是什麽?
提示:主要是DNA。
2.高壹生物優秀教案範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學會設計實驗的能力。
(3)學會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圖表和實驗歸納問題,總結規律;
(2)能運用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有關現象。
3、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和建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協調的科學世界觀。
重點和難點
1、重點掌握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難點細胞吸水和失水原理、質壁分離實驗的設計。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細胞吸水和失水導入:小實驗--蘿蔔條軟硬對比
1、蘿蔔條浸入濃鹽水中;
2、蘿蔔條浸入清水中;
3、新鮮蘿蔔條。
小結:細胞的滲透吸收和滲透失水
滲透作用:水分子通過細胞膜的擴散作用。觀察分析軟硬不同的原因。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問題 1:如何從微觀角度觀察細胞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
1、實驗設計:洋蔥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
材料:洋蔥鱗片葉片疑點
2、為什麽選擇洋蔥做實驗?思考 2、滲透作用的結構基礎 讀圖回顧:選擇透過性的概念為實驗設計鋪墊疑點
3、水分子通過滲透作用主要進入細胞的什麽結構或從什麽結構離開細胞?思考與判斷為實驗設計鋪墊
儀器與試劑:顯微鏡、鑷子、載玻片、蓋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水 討論:如何設計實驗 小結:
設計實驗並交流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實驗設計理念指導學生操作實驗
實驗操作實驗技能練習實驗小結:洋蔥表皮吸水和失水視頻
質體分離:植物細胞壁與原生質層的分離。
質體的恢復:質體分離後細胞恢復原來正常形狀的現象。問題4:聯系實驗思考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外界條件?思考學習由現象到原理的自我總結 3、原理當外界溶液濃度小於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吸水;
當外界溶液濃度大於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失水。根據操作過程中看到的三幅圖像逐壹分析,學生總結進壹步探究:洋蔥表皮細胞液的濃度。討論交流,拓展思維,鞏固實驗。
三、高三生物優秀教案案例
壹.知識點
1、讓學生了解發現過程。
2、使學生了解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顏色及其吸收光譜;初步學習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布。
3、掌握光反應、暗反應的概念、實質、總反應式、光反應、暗反應的具體過程、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系及意義。
4.運用所學知識,理解植物栽培與合理利用光能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相關儀器、藥品的使用方法。
2、通過氧氣來源的探究,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3、通過分析討論具體過程中的明反應和暗反應,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生對綠色植物意義的認識,增強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通過學生對 "如何利用農作物增產原理 "的討論,增強學生對科技與社會(STS)的關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由於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了葉綠體的發現過程、葉綠體及其中的色素(並安排了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學生實驗)、過程、植物栽培的重要性以及光能的合理利用等內容。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科書中已涉及到的基礎知識,安排了綠葉中澱粉的制取實驗。本節在此基礎上,更深入地從產物和場所等方面介紹了幾個實驗的發現過程;講述了葉綠體及其色素,使學生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色素的方法。
首先,教材向學生展示了人類研究地球上這壹最重要生理過程的艱辛歷程,同時介紹了研究過程中的幾個實驗,如: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裏證明植物能更新空氣的實驗;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證明綠葉中產生澱粉的實驗;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格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場所,並從葉綠體中釋放氧氣的實驗;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氧氣的釋放全部來自水的實驗。介紹這些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實驗是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索新知識的創新精神。
其次,葉綠體中的色素是本節的重點,實驗是本節的難點。
學生必須在深刻理解光反應和暗反應及其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清楚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及其吸收光譜、基質片層結構的堆積形式、色素在片層中的分布、基質與基質的關系等。
教材在介紹葉綠體色素時,設計了壹個學生實驗,即 "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使學生易於對葉綠體色素有壹個感性認識。此實驗可作為葉綠體色素教學後的驗證性實驗,也可用於葉綠體色素的探究性實驗;另外課本中葉綠體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譜也可作為本班學生討論葉綠體色素的生理作用的探究性課題處理。
三、教材過程是本節的重點內容,也是本節的難點。
1、其中的總反應式,即
概括了氧氣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和來源,但反應式不足以表示具體過程。因此,教材以簡明的圖示形式介紹了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重要過程。
2、光反應階段
教材中的光反應階段可以概括為光反應場所和光反應過程兩個方面。
(1)光反應場所:葉綠體基部片層結構的膜(類囊體)上進行。
(2)光反應過程:光反應的本質是由可見光引起的光化學反應,可分為兩個方面:
①水的光解反應:通過光合色素對光能的吸收、傳遞,其中壹部分光能在水的作用下分解成氫和氧,氧原子結合形成氧釋放出來,氫與NADP結合形成NADPH,用[H]表示,稱為還原氫,作為還原劑參與暗反應。
②ATP合成反應:另壹部分是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後,將光能轉移到ADP上,與磷酸結合形成ATP,也就是將光能轉化為活性化學能儲存在高能磷酸鍵中。
3、暗反應階段
教科書中的暗反應階段也可以概括為暗反應部位和暗反應過程兩個方面。
(1)暗反應場所:在葉綠體基質中進行。
(2)暗反應過程:暗反應實際上是壹種酶促反應,只有在多種酶的催化下才能完成,光對暗反應沒有影響。它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壹個二氧化碳分子與壹個五碳化合物分子結合生成兩個三碳化合物分子,此反應的作用是使活性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還原:在相關酶的催化下,部分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應產生的ATP分解過程中釋放的能量,被光反應產生的[H]還原,經過壹系列復雜的變化,形成糖類,壹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由直接產生。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外壹些三碳化合物通過復雜變化再次再生為五碳化合物,使暗反應階段的化學反應繼續進行。
4、物質的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概括:是生物界有機物的來源;是生物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來源;可以調節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在生物進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即:使無氧呼吸進化為有氧呼吸成為可能,同時為水生生物向陸生生物進化創造了條件。
教科書總結道:"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質代謝",充分概括了生態系統的地位。
5.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選修內容,旨在讓學生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的概念,易於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
教法建議
1、導入
因為所涉及的問題非常廣泛,特別是壹些大家普遍關註的話題,所以本節課可以導入的話題很多,如從世界面臨的壹些生態危機談起,如糧食、化石燃料、環境汙染等、或從花卉、農作物、瓜果蔬菜的栽培方法或增產措施;或從壹些自然災害,蝗蟲、沙塵暴等;或動物與植物的同化差異等。這種導入方式,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能較好地體現科學精神、技術精神、社會教育精神。
2、XX的發現
這部分教學要特別重視,這不僅是科學史的教育,學生可以從兩百多年來科學家的研究過程中體會科學發現的艱辛;還可以感受到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實驗設計的獨具匠心,如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了葉綠體是進行的場所,並進行了葉綠體釋放氧氣的實驗。葉綠體釋放氧氣的實驗;以及新技術、新理論的發現和綜合應用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再壹次體驗了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概念。例如,沒有核科學的進步,就不會有放射性同位素顯像技術,就不會有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氧氣全部從水中釋放的實驗。
3、引導學生討論葉綠體中的光合色素及其生理功能,"實驗八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 "的教學可作為驗證光合色素的實驗處理後,也可用於光合色素的探究實驗,這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有關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加深了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同時訓練了其實驗探究能力;在引導學生討論葉綠體中色素的吸收光譜時,可將課本上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譜曲線作為教材素材,訓練學生分析曲線的能力。
4、過程的教學是本節的核心內容。教學時可以從總反應式入手,也可以從與初中階段總反應式的對比入手,可以采用教師講,也可以學生討論的方式,也可以讓學生根據總反應式提出氧氣來源的假設,即水中的氧氣是來自於水還是二氧化碳,或者***與來源都有,有條件的課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證明假設,以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通過對總反應方程式的分析,應使學生明確氧氣來源這壹關鍵問題。
在學生理解了總反應方程式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確另壹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這是壹個非常復雜的多步反應,總反應方程式不能代表具體的過程,這就自然引入了明暗反應過程的學習。
明暗反應教學中,由於它們是比較枯燥的化學反應過程,又不能讓學生在實驗中看到這些變化,可以采取圖示、表格或多媒體動畫的方式展示給學生,這樣壹是學生樂於接受,二是學生可以 "親眼看到 "物質的微觀化學變化,也減少了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這樣,壹是學生樂於接受,二是學生能 "親眼看到 "物質的微觀化學變化,也降低了理解這部分知識內容的難度。還應引導學生討論明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系,特別是二者之間的聯系更應引起重視。
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影響因素,討論 "如何提高光合作用途徑的效率"、"提高農業生產的措施有哪些?"等問題。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生物學理論的實用價值,強化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觀念。
5、意義教學中,可以課前收集或讓學生收集如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化石能源、環境汙染、生物多樣性破壞等信息,課上選擇幾個典型事例,圍繞生態意義這壹中心,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讓學生切實體會到 "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質代謝 "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體會 "是生命世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質代謝 "的含義,讓學生體會到 "是生命世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質代謝 "的含義。
6、植物的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教學中,可以以討論題的形式進行綜合,如:同學們能利用農作物在農業生產中的增產原理,提出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具體措施嗎?這類問題容量大,使學生有較大的想象和思維空間,也便於中學生討論。
4.高三生物優秀教案範例
知識目標:
1.理解感覺器官的概念和意義,了解耳的結構和功能。
2.了解近視和遠視、眼保健知識,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聽覺的形成、耳保健知識。
能力目標:培養預防近視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標: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
重點:眼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耳的結構和聽覺的形成。
難點:視覺的形成和視覺異常、聽覺的形成、耳的結構
教具準備
眼、耳結構掛圖和視覺、聽覺形成示意圖及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裝置。
課時安排
本節課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感覺器官→眼的結構→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視覺的形成→近視和遠視)
導入新課:從 "任何反射都是從壹定感受器感知刺激開始的",引出本節課題:人體與聽覺的形成。
主要內容:首先明確由特殊感受器及其附屬結構組成的器官叫感覺器官,進而指出眼和耳是與視覺和聽覺的形成有關的感覺器官。然後進壹步指出,視覺是我們認識周圍事物最重要的功能,我們首先要學習眼睛和視覺的知識。
提出:眼睛的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它的結構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壹邊看圖,另壹邊看眼的外部結構,認識角膜、虹膜、瞳孔、鞏膜等可見部分的結構部位。然後出示示意圖和模型,由前到後、由外到內簡要介紹眼睛的解剖結構。以板書的形式逐壹總結,最後簡要介紹眼球的附屬結構和功能。
接著指出視覺形成的第壹步是光線第壹次進入眼球,這個過程類似於這樣壹個實驗現象--演示晶狀體成像實驗,學生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教師壹方面簡單明了地介紹實驗裝置,壹方面提示學生註意紙屏、凸面鏡、蠟燭之間的距離與成像條件的關系以及透鏡的凸度與成像條件的關系。簡要記錄實驗結果。
請同學們觀察如圖,聯系剛才的實驗現象。教師請學生回答:物體在視網膜上是怎樣形成的?然後壹步步引出視覺的全過程,同時以板書的形式進行總結。
接著提問:當物體由近及遠,大小發生變化時,怎樣使視網膜上的像清晰?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眼睛的結構,認識晶狀體曲率調節的意義,同時引出近視、遠視的現象及矯正方法。
小結:簡要概括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5.高三生物優秀教案範例
壹.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5、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
6、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和聯系,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重要的兩個生理過程
二、教學目標: 1.能力
1、通過對有氧呼吸過程的分析,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
2.通過讓學生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異同,訓練學生列表比較的能力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運用,提出使農作物增產的措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的認識,培養學生關心身邊科學的意識,進行生命科學的價值觀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壹。教材包括、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義等四部分內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到的呼吸作用的概念與初中生物課本基本相似,但更強調細胞的場所,氧化的底物不僅有葡萄糖,還有糖類、脂類和蛋白質,這部分內容對學生進壹步深入學習呼吸作用的原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動植物呼吸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說的呼吸就是有氧呼吸。
接著,教材在給出有氧呼吸的 "總反應式 "的基礎上,說明了有氧呼吸全過程的三個階段,並指出了各階段所處的位置:
第壹階段是葡萄糖脫氫,產生還原氫、丙酮酸和少量ATP,該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進行。
第二階段是丙炔酸繼續脫氫,需要水分子參與反應,產生還原氫、二氧化碳和少量的 ATP,這壹階段發生在線粒體中。
第三階段是前兩個階段脫去的氫與氧結合生成水,產生大量的ATP,這壹階段也是在線粒體中進行的。
3、無氧呼吸
教材首先說明生物壹般都能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並分別敘述了高等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高等動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
接著,教科書又補充了高等植物的某些部位在無氧呼吸過程中也能產生乳酸;還用小字簡要介紹了有氧呼吸的進化過程。
教師應把無氧呼吸和發酵作為壹組容易被學生混淆的概念補充進去。
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教材以圖表的形式結合講述,對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區別進行了比較。
5、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材從兩個方面闡述了呼吸作用的意義,其壹,為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其二,為合成其他化合物提供能量;這裏教師有必要對呼吸作用的意義作適當的補充,如: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是物質轉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現對生物進化速度的影響,有氧呼吸的出現對生物進化速度的影響。的出現對生物進化的速率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等等。
教法建議
1、導入
因為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課的重要生物學原理之壹,所以學生對呼吸作用最基本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還是有壹定基礎的,所以導入時可以從學生已有的對呼吸作用的認識為切入點,教師可以設計問題串來考查學生對呼吸作用的認識。
2、有氧呼吸
(1)讓學生比較初高中生物課本給出的有氧呼吸的總反應方程式,在比較有氧呼吸的產物和反應物時需要水這壹事實。
(2)有氧呼吸的過程
①有氧呼吸過程中物質的變化和ATP的生成
在引導學生討論以葡萄糖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時,可采用以下教學方法:教師編寫化學反應程序,同時要求學生配平反應方程式,同時參照課本圖進行指導。
A、第壹階段:在細胞質基質中,壹分子葡萄糖分解成兩分子丙烯酸,同時脫落四分子丙烯酸;葡萄糖分解過程中釋放出少量能量,其中壹部分能量用於合成ATP,產生少量ATP。
B、第二階段:丙烯酸進入線粒體的基質中,與2分子丙烯酸和6個水分子中的氫全部脫落,***脫落20個,丙烯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過程中釋放出少量能量,其中壹部分能量用於合成ATP,產生少量ATP。
C、第三階段:在線粒體的內膜上,將前兩個階段脫***掉的24與從外界吸收或葉綠體光合作用產生的6個O2組合成水;在此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其中壹部分用於合成ATP,產生大量的ATP。
教師可指導學生列表分析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
(3)有氧呼吸過程中的能量變化
教師應向學生說明,在有氧呼吸過程中,葡萄糖被完全氧化分解,1 mol 葡萄糖被完全氧化分解,****,釋放出 2 870kJ 的能量,其中 1 161kJ 的能量儲存在 ATP 中,其余能量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4)有氧呼吸過程中的能量變化
教師應向學生說明,在有氧呼吸過程中,葡萄糖被完全氧化分解,1 mol 葡萄糖被完全氧化分解,****,釋放出 2 870kJ 的能量,其中 1 161kJ 的能量儲存在 ATP 中,其余能量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4)在學生完全清楚有氧呼吸的三個步驟後,教師應提出壹些綜合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加深對有氧呼吸過程的理解。
為了讓學生能夠樹立學以致用的觀念,還可以就上節課復習的內容,教師也可以提壹些有氧呼吸的原理進行生產實踐的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同時加深對有氧呼吸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
"如果有人向妳請教如何能夠長期貯藏農作物種子糧食、蔬菜或水果,妳能運用所學的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壹些有價值的建議或措施嗎?"
3.無氧呼吸
(1)無氧呼吸的概念
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在什麽情況下,生物體可能供氧不足?" 從而引入無氧呼吸的學習。
教師應向學生解釋,我們通常所說的呼吸實際上指的是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情況下進行的。無氧呼吸壹般是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將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成不完全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這壹過程在高等生物中被稱為無氧呼吸,而在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中,習慣上被稱為發酵。
(2)無氧呼吸的過程
教師可采用壹邊書寫化學方程式,壹邊讓學生平衡反應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無氧呼吸的過程及其在高等植物細胞中的地位,無氧呼吸的過程及其在高等動物細胞中的地位。最後總結無氧呼吸的全過程。
第壹階段:在細胞質基質中,與有氧呼吸的第壹階段完全相同。
第二階段:在細胞質基質中,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近似物被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轉化成乳酸。
為了加深學生對無氧呼吸的理解,教師可以設計壹些問題讓學生討論。
4、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從葡萄糖到丙烯酸這壹階段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從丙烯酸開始它們沿著不同的途徑形成不同的產物。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表格解答的形式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教師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討論話題,加強學生對兩者聯系的理解。例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
① 妳每天都做很多運動,對嗎?妳有沒有想過,當妳做不同形式的運動時,妳的身體實際上會用不同的方式為妳提供能量?
②病毒是有氧呼吸還是無氧呼吸?
5、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的異同點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表格解答的形式比較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的異同點。
此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壹些可以討論的話題,聯系人類的生產實踐進行分析,以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提問:
"在農業生產中,妳能運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具體措施嗎?"
6、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呼吸作用的意義
(1)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2)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的中間代謝產物是進行各物質轉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間產物--原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轉化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類物質。可以說,呼吸作用是機體內各種有機物轉化的樞紐,它把機體的糖代謝、脂代謝、蛋白質代謝等連成壹個整體。
(4)有氧呼吸的出現對生物進化的速度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