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全面的對的因機認識,辨證分型治療,治療的療效標準、分型治療、專方治療、老中醫經驗等,的用藥規律等。 (下簡稱哮喘)是壹種以發作性胸悶咳嗽,大多呈典型呼吸性困難伴哮鳴音為臨床特征的常見慢性。本病多在遺傳的基礎上受到體內多種因子激發下發病。但其確切病因,迄今還未完全弄清。目前,現代醫學尚無根治的方法和藥物。 在中醫學中,本病歸屬於哮喘或哮病。早在《黃帝內經》即有記載,如《素問 ·通評虛實論》雲:“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描述了小兒哮鳴的病因與癥候。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闡述了喉間哮鳴有聲、不能平臥的發病特點,所制小青龍湯,越婢加半夏湯等,迄今仍為臨床所常用。唐宋時期,無論對本病的臨床癥候及方藥治療都有進壹步的認識。至金元時期,自《丹溪心法》壹書開始,將哮喘獨立成篇,並提出“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的觀點,對後世有較大影響。明代戴原禮就本病病因,明確提出宿根之說。清代對哮病的認識有更大進展,在病因上,李用粹將其概括為:內有壅塞只氣,外有非時之感,隔有膠固之痰。在辨證論上,《醫宗金鑒》將其分為寒、熱、虛、實四類。在治療上,不少醫家根據自己臨床實踐,對前人經驗進行了總結和整理。 現代中醫的臨床資料,首見於1954年。50年代中後期在發掘繼承古方(主要是含砒方藥)和民間驗方上做了大量工作,並開展了有益的探討。60年代,本病治療進壹部引起中醫界的註意,報道病例的樣本數顯著增加,往往多達百例以上。對本病的辨證,特別是舌苔和脈象研究上,有較大進展。應用氣功,在這壹時期達到鼎盛,從療效到機理都作了較為客觀的觀察。另外,以體針為主的各種穴位 *** 法也被應用於本病的治療。本病治療取得重大進展,是在70年代末期之後,壹方面是,從病因病機、辨證分型直至療效評價的認識漸趨壹致;另壹方面,針對本病癥情復雜,容易復發的特點,治療方法則日趨多樣,專方治療和,已成為當前防治哮喘的主要方法之壹。同時,在治療效果上,已越來越顯示出中醫藥的優勢,據對公開報道的臨床資料統計,其有效率在85%~90%左右。 中醫防治哮喘的機理研究,始於60年代。當時曾觀察施行氣功治療患者的尿17壹酮類固醇含量的變化,認為其療效的產生可能與增加腎上腺皮質的血流有關。80年代以來,廣泛開展了內分泌學、免疫學、血液流變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壹系列成果。如發現應用法,能調節患者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的功能,提高受外源性激素抑制的垂體——腎上腺軸的興奮性,由此而獲得哮喘的遠期療效。另外,通過血液流變學測定,發現支氣管哮喘的發病過程和臨床所見的瘀血證表現,與多項血液流變學指標異常有關。 尋求具有普遍意義的根除本病的治法和方藥,仍是中醫藥工作者今後的努力方向。 關於哮喘的病因病機,歷代有主肺、主腎、主瘀、主痰、宿根、七情、飲食等多種觀點。通過現代大量調查觀察,下般認為分內外二因。外因與氣候、飲食、環境有關,其中主要是寒溫失調,本病誘發與季節關系密切;飲食以偏食甜、酸、鹹多見;而環境亦是重要誘發囚素,如煙塵、花粉、油漆等,以香煙味為最。內因與體質、遺傳及情誌有關。臨床發現,虛胖、面色光白、肉松、手足熱、發育較差或有奶癬癥的痰蘊狀態的小兒,易罹患本病。其病機則可歸納如下: 疫 唾喘病機多責之為痰。痰的產生為內外多種因素作用所致。外感風寒失於表散,凝而成寒痰,或過食甘肥酒漿,內釀痰熱,上幹於肺,斂聚成熱痰。長期吸煙,薰灼肺道,或憤怒憂思,氣機郁滯,均能生痰。而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體虛,臟腑功能失調,更可變生痰濁。痰伏於內,膠結不去,而成宿根,壹經新邪誘發,引動伏痰,痰郁阻管,氣道失利,痰隨息動,從而導致哮鳴氣喘等癥。 虛 病程遷延,痰濁久留,正氣逐漸虛弱;或因年老體弱,臟精為之衰減,均可導致臟腑功能低下。本病早期或在青少年中多病位在肺,實癥為主;至後期或老年,則漸由實轉虛,由肺及腎。 近年來,尚發現哮喘發病與瘀亦有關,痰飲內伏,多與氣郁、血瘀互為因果,本病羈留日久,氣郁痰滯,絡道不暢,血行被阻,可出現瘀痰膠結不解。 通過大量臨床實踐,對支氣管哮喘的分型已漸趨統壹。具體分型如下: 1.發作期 寒哮 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鳴音,痰白不粘或清稀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脈滑緊。 熱哮 氣粗息湧,痰鳴如吼,胸脅脹悶,咳嗆陣作,痰黃稠厚,咯吐不利,汗出,口渴喜飲,不惡寒。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2.緩解期 肺虛 畏寒自汗,氣短聲低,極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腎虛 平時氣短,動則喘促,腰酸肢軟,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沈細。 在分型上尚有脾虛、肺腎虛、脾腎虛等分法,但據所及文獻,臨床報道頗少,故從略。 1近期療效標準 臨床控制:喘息癥狀及肺部哮鳴音消失。 顯效:喘息癥狀及肺部哮鳴音明顯好轉。 有效:喘息癥狀及肺部哮鳴音有好轉。 無效:喘息癥狀及肺部哮鳴音無好轉或加重。 2遠期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不需任何藥物,保持無癥狀壹年以上。 顯效:偶用平喘藥物而緩解喘息。 無效:癥狀無改善。 (1)發作期 1寒哮 治法:宣肺散寒,豁痰平喘。 處方:射幹10克,蜜炙麻黃15克,桂枝9克,五味子9克,幹姜9~15克,制半夏30克,白芍30克,細辛6~9克,甘草9~15克。 加減:寒痰粘稠加旋復花9克(包煎),白芥子9克,萊菔子30克,蘇子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或類似上方治療94例,結果臨床控制45例,顯效35例,有效3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88.3%。 常用成方:小青龍湯、三拗湯、射幹麻黃湯等。 2熱哮 治法:宣肺清熱,滌痰止哮。 處方:麻黃15克,杏仁15克,石膏50克,甘草15克。 加減:痰多加川貝、桔梗、陳皮;咳嗽重加前胡、金沸草、白前;喘重加地龍、桑白皮、旋復花(包煎);發熱重加大石膏量,另加黃芩、知母、雙花;喘息緩解期加冬花、紫莞、五味子。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或類似上方治療261例,臨床控38例,顯效140例,有效72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95.8%。壹般而言,熱哮的臨床控制顯效率不如寒哮。 常用成方:白果定喘湯、猴棗散及越婢加半夏湯等。 (2)緩解期 1肺虛 治法:養陰益氣,補肺止哮。 處方:太子參9克,麥冬9克,五昧子5克,陳皮5克,蘇子9克,地龍9克,烏梅5克,磁石30克,紫河車6克,補骨脂9克,桃仁9克。 加減:偏氣虛加黃芪;偏陰虛加生地、沙參、冬蟲夏草;陽虛加附子、肉桂;血瘀加丹參、川芎;痰盛熱瓜蔞仁,兼睥虛加六君子湯。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 療效:***治療80例,臨床控制43例,顯效23例,有效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2.5%。 常用成方:百舍固金湯等。 2腎虛 治法:納氣,溫陽平喘。 處方:熟地、丹皮、澤瀉、補骨脂備10克,茯苓、五味子各12克,山藥20克,出茱萸15克,胡桃肉15克。 加減:偏腎陽虛加附子、肉桂、蛤蚧;偏腎陰虛加女貞子、石斛;咳嗽痰多加杏仁、蘇子、半夏;食欲不振加神曲、山楂。 用法:上藥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熱服。 療效:用上方治療38例,顯效11例,有效2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9%。另外,用溫陽片(主要成分為附子、生熟地、仙靈脾、菟絲子、補骨脂等)內服(每次5片,每日3次)***觀察82例,結果臨床控制8例,顯效42例,有效5例,總有效率為93.9%,對腎虛型有較好的效果,並發現有預防發作的作用。實驗研究也證實溫陽片可調節這類病人內分泌失衡及的功能。 常用成方:、都氣丸、人參蛤蚧散、蛤蚧定喘丸等。 (1)石英沖劑 組成:蚤休15克,旋復梗15克,麻黃9克,紫、白石英各3克,皂莢3克,生甘草6克。 用法:將上藥濃煎成浸膏後和人珍珠層粉3克,制成沖劑,分為4包,每包含生藥20克。每日2~3次,每次1包,開水沖服。哮喘發作時,半夜加服1包。連服2周為壹療程。 療效:***118例(支氣管哮喘43例,喘息性支氣管炎75例),結果臨床控制5例,顯效33例,好轉71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92.4%。 (2)麻杏店甘茶湯 組成:蜜炙麻黃3克,杏仁6克,生石膏12克,細辛2克,茶葉6克,生姜3片,大棗4枚,炙甘草4克,桑白皮15克,白果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 療效:***治療64例,結果臨床控制6例,顯效33例,有效17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7.5%。 (3)龍膽截喘湯 組成:地龍20克,膽南星15克,北杏仁15克,瓜蔞10克,枇杷葉12克,桔梗15克,川貝12克,防風15克,甘草8克。 加減:寒痰加款冬花12克,細辛10克;熱痰加連翹15克,制南星15克;喘重加葶藶子15克,蘇子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 療效:***治療96例,其遠期療效如下:臨床治愈28例,顯效38例,有效2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7.9%。 (4)治哮靈片 組成:地龍5克,麻黃2.5克,蘇子7.5克,射幹2克,側柏葉2克,黃芩2克,白蘚皮1克,1克,甘草1克,苦參1克,細辛1克,川貝母2克,僵蠶⒈5克,桔紅1克,冰片0.05克。 用法:經科學方法,將上藥濃縮制成糖衣片100片,每片0.1克(內含生蘊相當子0。25~4汁,4~6歲每次4~6片,6~12歲每次6~8片,12歲以上8~10片。醜0個月為壹療翟° 療效:***治療523例,臨床控制294例,顯效122例,有效65例,無效42例,總有效率為92.4%。本方主要適用於小兒哮喘。動物實驗證實治哮靈片有明顯的止哮平喘作用,且安全無毒。 (5)金水六君片 組成: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熟地10克,當歸5克,胡桃肉20克。 用法:按上述比例配方,研成細末,加賦型劑壓片,每片含生藥0.3克。服用方法,10歲以內,按年齡每歲每次服1片;10歲以上每次服10片,均每日3次,開水吞服。或研碎用白糖開水沖服。1個月為壹療程,連服2個療程。在服藥期間及服藥後半年內禁食雞、鴨、鵝、魚、蝦等。 療效:***治療138例,其遠期療效,臨床治愈45例,顯效45例,有效88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89.1%。 (6)失哮散 組成:幹地龍15克,炙水蛭10克,蜈蚣10克,蟾酥150克,炙皂莢15克,麻黃6克。 加減:偏寒者加五靈脂;偏熱者加重地龍;便秘加生大黃;痰不盛炙皂莢減量。 用法:諸藥幹燥後研末,裝人膠囊內。體格強壯者每服6克,體弱者每服3克,每日3次,以參須煎湯送服。 療效:本方主要適用於痰聚血瘀之哮喘患者。***治療49例,臨床控制及顯效41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9%。 (7)麻黃霧化劑 組成:分為兩組藥物:1麻黃10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蘇子5克,桔紅5克,甘草10克;2麻黃5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黃芩10克,桑白皮15克,雙花20克。 用法:將上述每組藥物加水煎煮2次,反復過濾和濃縮,取液 50毫升,裝瓶封口備用。前者用於寒哮,後者用於熱哮。以超聲霧化液進行口腔,每次霧化吸人時間為40分鐘,每日1~2次。 療效:***治療60例。其中寒哮26例,結果顯效16例,有效8例,無效2例;熱哮34例,顯效18例,有效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0%。 王正公醫案 曹×,男,13歲。哮喘史8年。近因受寒哮喘發作3天。咳喘氣急,不能平臥,苔薄白,脈浮緊數。風寒外束,痰阻肺絡。先擬辛溫達邪,宣肺祛痰。 處方:麻黃5克,杏仁9克,生甘草4克,荊芥9克,蘇子9克,桂枝5克,紫菀9克,百部9克,白前9克,僵蠶9克,蟬衣3克。5劑後,哮喘即平,苔白已化。原方去麻黃、蘇子、桂枝,加牛蒡子9克,前胡6克,南沙參9克。連服3周,哮喘未發。復除荊芥,加黨參、當歸以益氣養血,調攝本元,改用丸劑常服,哮喘多年未發。 按:王老認為,哮喘的成因多數由於幼年時期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未能及時宣透,或過早服用寒涼潤肺止咳劑,使邪留肺系,肺失清肅,以致咳嗽遷延不愈,日久反復,肺氣受傷,邪伏於肺,漸成宿根,壹遇氣候驟變,或其他因素 *** ,極易感受外邪,引動伏痰而誘發哮喘。哮喘發作期的治療要辨別感受外邪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壹般以透邪為主,佐以祛痰解痙。急性發作初期,以風寒束肺,肺氣失宣癥狀多見,應辛溫宣透,常用三拗湯合止嗽散為基本方。三拗湯中麻黃辛溫宣肺,止嗽散中荊芥解表祛風,是審因求本之治。但需註意青少年患者往往壹經宣肺達邪,風寒見證易轉風熱,此時應除麻黃或減其量,而加人牛蒡子、前胡、桑白皮等清肺透邪之品。無論風寒、風熱或痰熱、痰濕,都宜加蟲類藥物如僵蠶、蟬衣,以疏風解痙,化痰散結。此時,在宣透中加壹味沙參,以益肺氣不戀邪。至緩解期,治法雖以養血益氣、扶正培本為主,但仍須參用數味宣透之品,以清透余邪。
認識、支氣管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