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為什麽日本人這麽喜歡自殺?

為什麽日本人這麽喜歡自殺?

日本是壹個狹長的島國,面積和中國差不多。在這個島國上,地震、臺風、海嘯和火山頻繁爆發,壹次又壹次地摧殘著生活在這裏的日本人。日本壹年有1000多次小震,10次中震,50年壹遇大震。這是人間地獄,就像壹個裝滿惡魔的鐵箱。所以日本是壹個自殺的國家,這讓他們的靈魂充滿了生死糾結。他們壹方面以驚人的毅力頑強抗爭,壹方面又以驚人的冷靜敬畏命運。

“3.11”9級大地震,日本史料記載的次生海嘯和核輻射災難,讓全世界看到了日本人處於平靜有序的局面。當中國人在搶鹽,美國人和歐洲人在搶碘的時候,核恐懼中心的日本人還在淡定地等待緩慢的救援,淡定地排隊購買生活必需品,淡定地承擔東京電力公司的過錯。為什麽日本人在大災難面前能如此冷靜?於是,全球範圍內也興起了壹股探索日本人非凡表現的熱潮:日本人為什麽能做到這壹點?

壹,

我當翻譯的時候,曾經接待過壹些日本的訪華代表團。代表團部分成員入住酒店時,要先查看房間門後的逃生圖,有的甚至親自到樓梯口查看。日本人的“災難意識”很強。即使他們離開了這個多災多難的島嶼,他們的不安全感仍然伴隨著他們。

然而,外人無法理解的是,既然“災難”已經成為國民的心病,人們就應該盡量避免胡說八道、制造噪音,但日本卻不是這樣。他們似乎特別喜歡“制造恐怖”。他們通過文學、電影、漫畫等藝術手段,把各種災難展現給民眾,讓人生活在恐懼中,仿佛在精神上刻意折磨自己。

比如日本最著名的災難小說《日本沈沒》的作者小松佐紀,他用了9年時間,用嚴謹的科學理論和數據,生動地編造了壹場日本大災難:日本海溝出現大量泥球,關東大地震造成200多萬人死亡。地質學家坦索博士預測日本列島將在兩年內沈入地下。最後時刻,巨大的海嘯沖入陸地,日本列島沈沒,余音繞梁。“未來在哪裏?”“新的生活如何繼續?”這本讓日本人恐怖到極致的小說,出版於1973,創下了第壹、第二集銷量400萬冊的紀錄,成為戰後日本第壹暢銷書,並獲得多項大獎。同年,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獲得了豐厚的票房,累計觀眾達880萬。33年後的2006年,小松佐紀發行了《日本沈沒第二部》,生動描述了日本人“失去家園”後的悲慘命運。第二部電影《日本沈沒》上映壹周後,電影《日本沈沒》的翻拍版隨即上映。這部號稱日本電影史上動用了最多人和資金的大片,在日本創下了比1973的40億日元更為壯觀的70億日元票房。

此外,還有致力於渲染日本地震的作品,如石黑耀的《地震群島》和高島哲夫的《M8》。Tetsuo Takashima是日本原子能研究所的壹名研究員。在M8中,這位專業人士把最新的地震研究成果和數據寫進了小說,不僅制造了地震恐怖,還教會了人們防震知識,所以這本書被稱為不可多得的地震知識小說。Tetsuo Takashima後來寫了《海嘯》,預測日本將遭受歷史上最大的海嘯。看來這次地震後的海嘯很不幸是對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渲染日本災難和危機的作品,比如《死亡的日本》、《被感染的島嶼》、《平成三十年》、《日本的封印》等等。這些災難作品大多被畫成漫畫傳播,讓青少年早早在心裏種下悲傷的種子。

也許面對這個多災多難的小島,日本人明白了壹個哲學道理,末世情節的恐怖被想象推向了最高的極致。壹旦大災難真的降臨人間,人的忍耐力已經很強了,神經也異常強大,處理困難也不會感到意外。日本人,雖然內心隱藏著揮之不去的沈重,但已經被驚嚇提前長大,在災難面前成為壹種獨特的天性。

當福島核危機席卷恐慌,中國人搶購鹽,美國人搶購碘。然而,真正受到核輻射威脅的日本民眾依然安靜地排隊購物加油,很少驚慌失措。日本人的恐慌大多埋在心裏,即使埋怨或哭泣,也大多是在外人看不到的房子或被子裏。因此,有報道稱,大地震後,日本的抑郁癥發病率高於其他國家。

第二,

在日本人的記憶中,最可怕的地震是1923的關東大地震。關東大地震發生在1923年9月1日11: 58。當時人們正準備吃午飯,突然發生了8級地震。雖然大部分人都跑了出來,但很多木屋都被倒塌的火爐點燃,東京和橫濱陷入火海,死亡和失蹤的人數最終達到18。

當時,東京約有4萬人逃到服裝廠的空場地避難。後來順風的廣場被大火包圍,避難者無處可逃,3.8萬多人被活活燒死。在橫濱的壹個避難公園裏,24000名從居民區火災中逃生的人被接踵而至的大火包圍並燒死。即使是那些跳進公園湖的幾百人,也只是把頭露出水面,並沒有逃脫被湖中熱水燙死的厄運;橫濱數千名災民逃到海邊,跳入海中抓壹些漂浮物。但沒想到幾個小時後,海灘附近的油庫發生爆炸,超過65438+萬噸石油註入橫濱灣。大火引燃了水面的油汙,橫濱灣成了壹片火海。在海水中避難的3000多人被大火奪去了生命。此外,壹些躲在海灘、碼頭和港口躲避火災的人並沒有被大火奪去生命,而是被地震引發的海嘯卷走了。

地震真的把東京、橫濱等關東各縣變成了人間地獄。東京85%的房屋被毀,橫濱96%的房屋被夷為平地。更悲慘的是隨之而來的大屠殺。地震發生後,焦慮的空氣中開始流傳謠言,說平時被欺負的朝鮮人會借機報復。他們要“放火”、“下毒”、“搶劫”、“暴動”,於是日本人怕鬼,迅速組織青年團、鄉軍會、市民民團,殺害了約6000名朝鮮人和數百名韓國人。

1923關東大地震對日本人民是壹個巨大的震動。200多年的江戶建築文化毀於壹旦,三名皇室成員遇害。地震前患有精神疾病的太史天皇無法執政。裕仁親王攝政後,除了地震的巨大打擊,還要應對政府的軟弱和社會的混亂。

當時恰逢日本史無前例的“大正民主”時期,社會劇變。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婦女解放運動、國民參政都風起雲湧,民主氣氛極其濃厚,被稱為“左翼的鼎盛時期”。地震發生後,東京憲兵隊趁機殺害了著名的無政府主義者大廣和他七歲的侄子,試圖扭轉“左傾浪潮”。

關東大地震讓日本的“優越感”和“憂患意識”的矛盾心理更加強烈。它“不甘於島國”,不願屈服於處境惡劣、屢遭天災的命運,所以“大陸政策”被強烈喚醒(明治時期,日本政府確立了以朝鮮和中國為主要擴張對象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日本急於用武力將明治維新奠定的政治、軍事、經濟、思想基礎推向大陸國家,以滿足其欲望和安全感。

地震後不到四年,也就是1927年6月,著名的田中紀念館從東京舉行的東方會議中出來。這份“侵略計劃”是時任日本首相田中義壹以“這是明治天皇的遺產”為由,贈送給裕仁的。文章稱“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征服中國,征服滿洲。後來這個紀念館意外曝光後,世界輿論壹片嘩然,中國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議遊行。

然後,日本征服大陸的步伐並沒有停止。不僅發動了侵華戰爭,還制定了具體的移民計劃:從1937開始的20年內,將從日本移民1萬戶,總人口500萬,移民人數相當於當時日本總人口的近八分之壹。其實在東北1905日俄戰爭之後,戰勝國日本就開始醞釀移民了。1915年在大連建立的“愛川村”實驗,拉開了日本人移民中國東北的序幕。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日本派往中國東北的“種植團”總數達到318000人。

地理環境的困境,自然災害的侵襲,資源匱乏的現實,都在不斷扭曲著日本人的精神,讓擴張主義和侵略性在日本的民族劣根性中滋生。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暴露了日本民族的劣根性。二戰後,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靈壹直在遊蕩,現在幽靈的遊動越來越活躍。壹旦軍國主義的幽靈激發了日本的民族劣根性,世界可能難逃戰爭的風暴,日本註定要在維護正義的世界大戰中再次遭遇毀滅性的打擊。

二戰結束,日本被打回“島國”,魔鬼被關進鐵箱子。同時也宣告了日本尋求擴張的“大陸政策”以失敗告終。他的靈魂被囚禁在壹個極小的地方所遭受的痛苦壹直被壓抑著,拒絕被外人所知。日本人把花期短的櫻花視為最愛,特別欣賞那壹瞬間的燦爛,其實也從另壹方面暗示了他們靈魂的不安。

第三,

這次地震最可怕的不是地震,也不是海嘯,而是仍然懸在我們頭上的核泄漏危機。事件發生半個多月後,日本政府的危機管理受到廣泛質疑。《紐約時報》指責日本政府“管理危機”,而不是“管理危機”。壹再克制的日本媒體也開始對政府的做法感到不滿:《朝日新聞》在頭版頭條刊登“政府的危機管理令人恐懼”,批評政府優柔寡斷;《讀賣新聞》報道稱,沒有及時避難的居民起初不知所措,因為民眾相信了政府關於核電站安全性的說法。

需要註意的是,“核”對日本人來說是壹種不同尋常的恐怖。世界上只有日本人遭受過原子彈襲擊,知道核輻射的威力。美軍在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原子彈被日本人稱為“原爆”,陰影至今未能從日本人腦海中徹底抹去。原爆文學流行了幾十年,井伏鱒二的小說《黑雨》和大江健三郎的《廣島隨筆》被視為原爆文學的“巔峰之作”。福島核電站的爆炸和泄漏在日本從政府到民間被稱為“原爆”,與當年的原子彈襲擊完全壹樣。這怎麽能不讓日本人膽戰心驚!盡管日本壹些人走上街頭舉行反核示威,要求菅直人政府下臺,但日本社會整體保持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平靜。

日本不僅是壹個災害頻發的島國,也是壹個能源短缺的國家。經濟發達的日本對能源和礦產的需求很大。這個貧窮的小島不得不依靠幾十座大大小小的核電站為國民生活和企業生產提供電力。他們並非沒有意識到在這片地震、海嘯、火山活躍的土地上建設核設施的風險,但孤島困境讓他們陷入了壹種悲哀的選擇。

日本人有很高的精神。他們壹直認為大和民族是壹個優秀的品種,應該在地球上發揮重要作用。然而上天對他們很不公平,讓他們種族優秀卻生活在壹個不好的地方。他們的靈魂壹直活在不屈的掙紮中,卻無法用盡全力改變命運,只好忍著,“忍者”成了日本特有的物種。

現在的問題是,日本會像1923關東大地震後那樣迅速恢復嗎?有分析指出,恐怕很難。第壹,日本人口老齡化嚴重,勞動力缺乏活力。其次,日本最好的發展階段已經過去,近二十年來壹直處於停滯和蕭條狀態;第三,核電站對日本的打擊很大,會對日本未來的能源利用造成桎梏。但是,重建的過程會促進日本經濟。當然也不能排除日本人骨子裏的韌性和不屈。。

日本人有很重的悲劇情結,這個民族崇尚以悲為美。很多經典的日本文學和戲劇都是以悲劇結尾的,比如經典的《忠臣西藏》和現代的《失樂園》,都有著極端的悲劇尾巴。這種認為生命短暫而脆弱,世事難料的思維,始終貫穿著日本人對生命的理解。日本山川幹枯的現狀,不平衡不對稱的盛行,都表明了這個大和民族。雖然在種族和文化上與中國有歷史聯系,但在靈魂上與中華民族不同,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與中國不同。

二戰結束後,日本雖然被打回了“島國”,鬼子也被關進了鐵箱,但也宣告了日本尋求擴張的“大陸政策”以失敗告終。他的靈魂被囚禁在壹個極小的地方所遭受的痛苦壹直被壓抑著,拒絕被外人所知。但魔鬼的本性不會改變,總有壹天它會找到新的棲身之地。日本人的靈魂最終將歸屬何處,不得而知。會比以前更猛更猛更惡毒。

事實上,自二戰以來,日本壹直是壹個信奉犬儒主義的國家。在軍事和外交上,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卑鄙和虛偽,欺軟怕硬。壹旦被對手徹底擊敗,就會壹蹶不振,失去鬥誌。它立刻倒地,尊對手為“皇父”。且不說當年美國向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其兩大城市被夷為平地,美軍士兵駐紮日本,日本婦女成為美軍的“慰安婦”,供美軍士兵隨意淩辱虐待;即使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仍然是壹個憤世嫉俗的國家。雖然成為了世界經濟強國,但是它的很多產品占領了國際市場,把美國擠得幾乎沒有市場空間。即便如此,面對美軍士兵多次在沖繩殘忍輪奸日本少女的暴行,日本政府依然向美國低頭,忍氣吞聲,聽命於諾諾。今天的日本人已經形成了壹種潑婦式的,卑微的,虛偽的犬儒主義,影響了日本的下壹代。日本是多麽虛偽卑鄙!妳像對待動物壹樣對待日本人。它害怕妳。妳打敗了他。他願意叫老婆女兒跟妳睡。日本人只記得原子彈對自己的傷害,卻不記得侵略他國的傷害。

  • 上一篇:順豐損壞賠償標準
  • 下一篇:日本戰爭藥品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