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醫生斷言她活不過50歲,她氣得回家制定“3不原則”,活到了93歲

醫生斷言她活不過50歲,她氣得回家制定“3不原則”,活到了93歲

說起民國時期的女子天團,第壹時間想到的可能會是“宋氏三姐妹”,宋家姐妹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才女,但是另壹家的女子也同樣出名, 那就是蘇州著名的“張氏四姐妹”。

姐妹四人是民國時期有名的才女,張家也是蘇州城裏的名門望族,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氣質美女,個個都是人中翹楚。

1909年的夏天,張允和出生於安徽合肥。

剛剛出生的張允和就遭遇了不測,她被臍帶緊緊繞了三圈,出現了窒息反應。

張允和出生之時,已經不能夠和其他的孩子壹樣有哭啼聲,基本被當成了死嬰,張家人十分擔心小允和的安危。

這時張允和的祖母想到了壹個偏方,她馬上找來水煙。張允和的祖母拿著水煙去噴小允和的鼻子,煙霧瞬間刺激到小允和,這才使得小允和緩了過來。

看到小允和的嘴巴和鼻子抽動了兩下,張家人放下心來,喜極而泣。

可能出生時的不幸也就奠定了張允和充滿磨難的的壹生。

張允和從小生得瘦弱,她的臉和五官長得都很小。

少女時代的張允和渾身上下都被溫潤的書卷氣所包裹著,白皙秀麗的面龐之上戴著壹副圓框眼鏡,留著剛到耳屏處的學生頭發,由於從小出生的時候身體就不是很 健康 ,所以張允和的身型壹直十分單薄。

在晚清到民國初的這段時間裏,人們的普遍審美是偏病態的,他們心中的美人就是《紅樓夢》中林黛玉那樣的,嬌滴滴的林妹妹。

張允和的外形正和林黛玉相像,人們紛紛誇贊她為美女。

張允和聽到別人把她比作林黛玉,她心中是極為不悅的,她和林黛玉的個性相差十萬八千裏。

所以張允和是十分討厭林黛玉那種為情所困,整日哭哭啼啼的個性的。

張允和個性活潑,從小喜歡上躥下跳,今天扯妹妹的頭發,明天踹妹妹的凳子,她還愛給其他人起外號。

張允和小時候教妹妹張充和讀書識字,還要給妹妹改名,改為王覺悟,希望妹妹睡壹覺醒來就覺悟了。

張允和還要把給妹妹起的外號縫到妹妹的書包上,張充和看到之後非常生氣,於是兩人大吵了壹架,張充和拿起剪刀把這幾個字給剪了。

張允和幼時學習昆曲,她的姐妹都喜歡杜麗娘,唯獨張允和喜歡關公,她喜歡這個喜愛行俠仗義的大漢。

張允和的曾祖父張樹聲是壹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在清朝時期曾經擔任過兩廣總督和直隸總督。

張樹聲在剿滅太平軍的戰役中功勛卓著,他是淮軍中數壹數二的大人物。

張家的名氣壹直很大,也是人才輩出,壹直在朝廷擔任要職,直到張允和的父親張武齡這壹代。

張武齡無心做官,他認為父輩所做的都是些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於是他開始專註發展教育學,成為了教育家。

張允和的父親是壹位推進民國時期女子教育的先行者。在張武齡的教育下,張家的四姐妹都出落的標致又落落大方。

張武齡擔心家人在合肥繼續待下去會沾染上貴族子弟愛慕虛榮的惡心,同時擔心會受到舊式思想的荼毒,壹家人舉家從合肥遷往蘇州,最終決定在這個清凈的江南水鄉定居。

張武齡對於四個女兒的教育主要以傳統教育為主,但是也並不幹涉她們接受外國的新思潮。

所以在當時,張家四姐妹可以稱得上是進步的女性,她們獨立、堅韌有著最美好的品格。

張家頗有名望,家裏的四個女兒不僅長相漂亮還富有才學,不少大家族都想要和張家聯姻。

葉聖陶先生還曾經講過壹句話,“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壹輩子。”

張允和在家中排行老二,她的性格果敢,敢愛敢恨,思想獨立,不懼人言。

張允和在事業和愛情上都以個人感受作為評價標準,她的性格最為外露。

在當時那個年代,是非常講求門當戶對的,但是張允和不註重這些,不顧壹切地嫁給了周有光。

其實周有光也算不上什麽等閑之輩,他的祖上都很有威望,只不過到了他這壹輩開始家道中落。

周有光家並不富裕,他的上面還有四個姐姐。周有光的父親在他年紀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他們,周有光的母親獨自壹人把周有光姐弟撫養長大。

那時候女人上學又不是很容易,所以周有光的母親和姐姐們就把全部的愛寄托在周有光的身上,她們辛辛苦苦地把周有光供成了大學生。

張允和和周有光算得上是青梅竹馬。

1916年,十歲的周有光舉家搬到了蘇州,他們住的位置正好在張允和家的旁邊。

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和張允和是樂益女中的校友。

十六歲的張允和去同學家玩耍就認識了周有光,那個時候張允和在讀初中三年級,而周有光正在讀大學。

兩人從相識到結婚,中間經過了八年的時間,兩人的感情也是壹波三折。

少年時期的周有光就對張允和暗生情愫,而張允和卻對他的愛東躲西藏。

每當周有光去張家找她,張允和都要吩咐管家告訴周有光自己不在家。張允和的次次回避,使得她在同學中間落得壹個“溫柔的防浪石堤”的綽號

直到後來張允和去到上海中國公學,周有光也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

就這樣他們在異地重逢,只不過此時他們也還沒能成為伴侶。

後來周有光到杭州民眾教育學院教書,張允和原本是在上海讀書的,受到戰爭的影響,張允和就到杭州的之江大學借讀,就這樣,兩人最終才走到壹起。

戀愛後的二人壹到周末就會去西湖玩,西湖是最適合談戀愛的地方。

他們曾經壹同去往杭州靈隱寺,他們從山路步行上去,身後邊還有壹個和尚。

他們走累了,就靠在壹棵樹旁邊坐下,和尚也跟著坐下來,然後聽著張允和夫妻談話。

和尚看張允和鼻子長得高,以為她是外國人,和尚就問周有光,“這個外國人來中國幾年了?”。

周有光開玩笑回答,“她來中國三年了。”

和尚聽了點點頭說,“怪不得她的中國話講得那麽好。”

夏天周有光請張允和到上海聽貝多芬的交響樂,他們在法租界的法國花園裏,躺在躺椅上聽。

當時為買張票,花了很多錢,結果張允和聽了壹會之後睡著了。

最初周有光對這段感情有過自卑,他曾經給張允和寫信,“我很窮,怕不能給妳幸福。”周有光坦白了自己的家境貧寒,不能保證自己將來能夠帶給張允和幸福。

張允和毫不在意,豪門小姐的名頭對她來說,不是限制她發展和追求的理由。

為此,張允和給周有光回復了壹封長達十頁的長信,中心思想就是“幸福是要自己去創造的。”

張允和的父母也是極為開明,主張兒女戀愛自由。

1933年4月30日,張允和與周有光在上海舉行了壹場簡樸的婚禮,張允和是四姐妹裏最早結婚的。

結婚後的張允和和周有光生活得和和美美。婚後的張允和主要還是在教書,她寫文章有壹種渾然天成的才氣。

當年有報紙邀請張允和編寫副刊,她寫了壹篇《女人不是花》,在當時傳播甚廣。

婚後五個月,夫妻二人踏上了日本留學之旅。

去到日本以後,張允和主要攻讀日本文學,而周有光學習 社會 經濟學,並且拜日本教授何上肇為師。何上肇在當時對於中國左翼知識分子的影響很大。

張允和不久之後發現自己懷孕了,不得已提前回國。

周有光崇拜的老師何上肇被日本政府迫害,從而被捕入獄。周有光當時就讀的京都帝國大學還不承認中國的同等學力,周有光自覺再待下去沒有意義,也就回了國。

1937年,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壹切和諧與安寧都被打破。

正是由於身處戰爭時期,張允和掩藏在柔弱外表之下的堅毅性格迸發出來。

戰爭期間,周有光因為工作原因無法壹直守在妻兒身邊。為了躲避戰亂,張允和帶著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老人多次搬家。

根據記載,她當時至少經歷了十次大搬家和二十次小搬家。

1941年5月的壹天,他們的小女兒小禾突然說肚子疼,又發起了高燒。

周有光出差了,張允和只能自己帶著女兒前往醫院,小禾得了盲腸炎,她的腸胃出現了潰爛和感染。

盲腸炎雖然在今天診治的難度不算大,但是在當時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

無助的張允和只得每天看著女兒在病床上被病痛折磨,她看著心痛又無能為力,丈夫也沒在身邊。

病痛持續了兩個月之久,看著孩子忍受劇痛直到死去,對她來說簡直就是酷刑。

之後張允和的父親去世,短短四五年的時間裏,她經歷了親人去世,保姆也病死了,還有人將她和家人迷暈了,再入室盜竊。這是張允和人生中最為黑暗的壹段。

時間又過去了壹年半,張允和帶著家人搬到了成都。

在成都的戰火中,她的兒子突然被流彈擊中。子彈穿過了他的腰部,他的內臟上被打出了六個洞。張允和的丈夫周有光,此時正在重慶。

張允和只得和女房東壹起,連忙將兒子小平送往空軍醫院,為了照看兒子,張允和三天三夜都沒有合眼。

醫生對小平的情況也沒有把握,他們不能確定小平能否挺過來,張允和的生活再次陷入黑暗。

當周有光趕回家的時候,兒子小平已經脫離了生命危險。

張允和後來在書中寫下了對婚姻生活的描述,:“大部分危機總是留給女人去處理。”,這不是抱怨之辭,只是實話實說。

張允和就是靠著這股硬性子,帶著全家老小和周有光壹起邁過了人生壹道又壹道的坎兒。

抗戰時期缺少醫生和藥品,張允和不忍心看百姓受苦,她雖然沒有學過專業的醫學知識,但是也開始當起了醫生。

就這樣,張允和憑借壹點點的衛生常識,開始了無證經營。張允和給百姓開藥,給小孩子種牛痘,開刀擠癤子,甚至還幫人接生孩子。

張允和真的是做什麽都能做好,曾經幫助孕婦從難產轉為順產,人家感激不盡,甚至想讓孩子認張允和做幹媽。

1953年,年僅44歲的張允和心臟病突發,在醫生的全力搶救下才挽回了壹條命。醫生對她說她很有可能活不到第二年。

張允和放不下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她難免擔心起自己的身體狀況。

回到家中,張允和給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則”,即“不用自己的過失去得罪家人”,“不拿自己的過失來懲罰自己”,“更不要拿別人的過失來傷害自己。”

通過嚴格遵循著“三不原則”,張允和面對疾病秉持著樂觀積極地態度,她依舊像往常壹樣,壹邊相夫教子,壹邊讀書來充實自己的生活,最後張韻涵的身體狀況奇跡般地好轉了。

張允和的心臟病並沒有進壹步的發展和惡化,她的心境也因為這幾條原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對於醫生所說不僅是沒有應驗,她比壹般人活的更久,壹直活到了93歲,

戰後二人又趕上了文革,壹家人分隔兩地,壹直到1971年,張允和和周有光才得以團聚。

晚年的周有光和張允和的感情更為恩愛和甜蜜。

張允和回憶起自己和周有光的第壹次握手,她說:“當我的壹只手被他抓住的時候,我就把心交給了他。”

張允和喜歡喝咖啡,周有光喜歡喝茶,最後兩個人就商量著早上壹起喝茶,下午壹起喝咖啡。

夫妻二人在飲用時會“舉杯齊眉”,就是把杯子舉上眉毛的位置,以示敬重。

周有光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還是漢語拼音之父。 周有光是建成橋梁的硬石,是助力成長的園丁,他讓祖國的希望啟航的風帆。

張允和則是中國昆曲文化的傳承者,她續寫了《昆曲日記》,研究昆曲的唱腔、音韻、吐字、行腔,著有幾十萬字。潛心研究昆曲的同時,她還負責編輯雜誌《水》。

後來互聯網興起,張允和緊跟潮流學起來電腦打字。

當時張允和已經86歲了,她不認識漢語拼音,她只能只能查字典壹個字壹個字地標註拼音。

拼音是周有光的強項,這時他開始耐心地教給妻子,張允和打出來的每壹個字都有周老的功勞,特別是她最先學會的三個字就是“親愛的”。

年老的張允和依然愛美,她每天會仔細地梳洗,仔細地穿戴,還會詢問妹妹,自己美不美。

然而生離死別總無情,2002年93歲的張允和因突發心臟病離世,她永遠地離開了周有光。

在妻子與世長辭後,周有光在壹片散文《窗外的大樹》中寫道。他說,“兩椅壹幾,我同老伴每天並坐,紅茶咖啡,舉杯齊眉。”

張允和去世後,周有光就將書房裏的兩椅壹幾換成了壹張沙發,到了晚上,他就直接蜷縮在沙發上入睡。周有光不願意回到臥室面對空床。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辭世,享年112歲。

張允和先生如果生活在今天,她仍舊算的上是進步女性。

現代 社會 會動不動宣傳獨立女性,但其實有些觀點是過於偏激的,女性獨立並不完全等同於女強人。

獨立女性不是不可以示弱,不可以哭,這同樣是在給自己加上了枷鎖。獨立是思想與人格的獨立,與外界 社會 相通而不相融。

張允和先生是從舊時代走出來的新時代女性,她用自己的壹生踐行著女性的獨立精神,也在為 社會 傳遞星火與希望。

  • 上一篇:浙江海正集團有限公司的集團簡介
  • 下一篇:銷售助理的崗位職責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