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我們面對金融危機,繼續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生機,全面加快推動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壹年,也是實施“十壹五”規劃的最後壹年。做好今年工作,雖然面臨諸多不利因素,但機遇大於挑戰:從宏觀經濟環境看,國際經濟下滑趨勢減緩,國內經濟持續回暖向好,進入新壹輪經濟周期的上升通道。省委、省政府將出臺包括 《關於促進粵北山區跨越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內的壹系列擴內需、保增長的重大政策,直接影響和帶動經濟發展的形勢好轉。從我市實際情況看,2010年總體形勢持續向好,特別是市委五屆六次全會提出“優環境、促發展、惠民生”思路,全力開展“每縣(市、區)都有大項目、每個部門都有重頭工作、市、縣(區)、鎮村聯創‘三名城’行動”,為我們做好各項工作明確了方向,增強了信心。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按照中央“五個更加註重”和省“三促進壹保持”的戰略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粵北山區工作會議、粵北地區(梅州)現場會和市委五屆六次全會精神,圍繞打造“三名城壹基地”目標,全力爭取“雙轉移”工作再上新水平,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擴大內需實現新突破,民生保障得到新改善,宜居城鄉建設邁上新臺階,加快推動經濟崛起、實現科學發展。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0%,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3700元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5%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控制在3%以內;外貿進出口總值增長5%;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3‰以內。
根據上述目標任務,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壹要統壹思想,鼓足幹勁,把招商引資作為主攻點,全力提高“雙轉移”水平,加速經濟崛起;二要把調結構作為今年經濟工作的主線,積極探索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切實提升綠色產業競爭力,加快構建綠色現代產業體系;三要把擴大內需作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以謀劃和實施壹批重大項目拉動內需,以宜居城鄉建設帶動新型城市化創造內需,以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激活內需;四要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珠三角城市和周邊地區的戰略合作,推動梅州加速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和海西經濟區;五要進壹步營造崇商重企氛圍,加大服務企業力度,增強企業投資發展信心,形成有利於梅州加快發展的良好環境;六要紮實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項工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讓更多的百姓享受綠色崛起成果。
重點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壹、突出建設綠色現代產業基地
把培育打造綠色現代產業基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最有效途徑,抓緊制定綠色現代產業發展規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全力以赴抓好園區建設和招商引資。以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為主要載體,進壹步整合資源、集聚力量,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壹是圍繞“擴園、提質、增效”目標,充分發揮省10億元扶持資金的放大效應,加速推進“生態園區、工業新城”建設。全面啟動園區二期14平方公裏土地開發,完成園區主幹道建設,確保第二批標準廠房、新自來水廠、商業服務小區建成使用,加快市職校園區分校和園區口岸通關物流中心建設。力促高迪數碼、金森林等壹批項目早日投產,盡快把園區建設成為梅州的重要增長極和全省的產業轉移示範園。二是圍繞“招大商、引大資”,制定出臺《進壹步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的意見》,組建專業招商隊伍,完善激勵機制,實行重點項目領導負責制和專人跟蹤服務制度,確保項目招得來、留得住、做得大。充分發揮梅州海外僑胞和在外鄉賢眾多的優勢,大力實施 “鄉賢回歸工程”。積極利用各類行業協會、地區商會和海內外客屬團體等招商平臺,進壹步拓寬招商引資渠道,拓展招商引資空間。主動加強與中央企業、省屬國企和民營龍頭企業的對接,認真辦好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產業系列專題招商會,全力爭取壹批億元以上的項目進園,努力推動產業關聯度高、產業鏈條長的項目向園區集聚,盡快形成集聚效應,打造競爭力強、發展空間大的綠色產業集群。三是努力搭建服務平臺,切實加大服務企業力度。加快建設華南理工大學梅州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院,加緊推動服務行業單位在園區設立分支機構,切實提高技術、金融、信息、人才、物流等方面的服務水平。同時,進壹步完善蕉華工業園、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園、梅州經濟開發區、豐順再生資源產業園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園區服務水平和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
著力推進產業優化升級。按照省“以現代產業500強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要求,加快推進山區新型工業化,努力提升我市產業發展水平。壹是加快壯大支柱產業。通過加快荷樹園電廠三期建設、五華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前期工作、華潤電力二期和大埔電廠的立項,進壹步做大做強電力產業。充分發揮超華科技上市公司的龍頭帶動作用,通過股份制改造、培育企業上市等措施,積極扶持國威、博敏、五洲、梅雁銅箔等重點企業加快發展,加速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充分發揮“強華模式”的示範效應,利用梅州汽車零部件的產業基礎,搶抓全國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的機遇,引導國有、民營、外資企業的資本、技術、管理與梅工齒輪等本土企業嫁接或到梅州投資興業,加快建設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充分發揮梅州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和規劃力度,力促五華鉬礦、平遠釹鐵硼、廣晟霞嵐釩鈦磁鐵礦項目盡快建成投產。同時,加快金雁集團、磁性材料廠等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步伐,引進更多的大企業***同推進梅州礦產資源的科學開采、精深加工。二是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資源型工業實施“綠色轉型”,大力推動水泥行業資源整合,加緊淘汰立窯水泥生產線,加快塔牌300萬噸旋窯水泥項目立項建設,力爭兩年內完成水泥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爭取支持,擴大“五葉神”產量,優化“五葉神”品種結構,做大煙草產業。加快瓷土資源的整合步伐,加大陶瓷產業的技術改造力度,加緊引進陶瓷大企業、大品牌和高技術人才,提升梅州陶瓷產業發展水平。三是加快培育新興戰略產業。以產業轉移園為龍頭,通過產業規劃、政策扶持,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積極培育高科技、高效益、低汙染的非資源型接替產業。重點支持嘉應制藥、華銀醫藥、康奇力藥業等骨幹企業做大做強,力爭在新醫藥產業上有更大突破。與此同時,著力在先進制造業、優勢傳統產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農業領域各培育10個重點企業,形成梅州現代產業50強,進壹步促進梅州產業的優化升級。
大力打造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堅持對傳統農業實施“綠色再造”,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積極打造全省重要的優質糧食、優質植物油、優質名茶、優質果蔬、特色養殖生產基地和加工供應中心。壹是擴大特色基地規模。以建設“廣東省韓江上遊油茶、茶葉產業帶”為重點,力爭優質茶基地達到16萬畝,新建高產油茶示範基地20個,全市油茶種植規模達45萬畝,成為全省最大的油茶生產加工基地。同時,新種柚類、臍橙等優質水果2萬畝、南藥2.5萬畝,大力發展優質肉豬、山地黃雞、新西蘭兔三大畜牧養殖。二是壯大龍頭企業。用好現代農業專項資金,扶持新大地、廣東富農、西巖集團等企業做大做強,力爭新培育2家省級、20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三是加快標準化示範區建設。加強與臺灣農業合作,大力發展精致農業,積極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切實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推動梅州農業向特色化、工廠化、立體化發展。力爭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5個、綠色食品2個、有機食品2個,新增省級以上名牌產品4個,新增著名商標7個。四是提高農業服務水平。加強與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省農科院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對接,加快農業技術、金融、流通、信息等服務體系建設,擴大農業保險服務範圍,加緊規劃建設名優農產品展銷中心,推動農產品進入大型超市。積極辦好第二屆農展會。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改革,切實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大力完善糧食流通體系建設,確保糧食安全。
加快建設客家文化生態旅遊示範區。按照“大產業、大品牌、大發展”的思路,加緊編制 《客家文化生態旅遊示範區發展規劃》,盡快出臺配套政策,進壹步整合資源,推動旅遊與現代農業、綠色工業、客家文化、特色資源等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壹批文化、農業、林業、水利、工業旅遊示範點,加快發展旅遊制造業,深入實施國民旅遊休閑計劃,力爭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經濟收入增長20%和18%。積極開展“旅遊創強”活動,力爭平遠、大埔成功創建省旅遊強縣,梅縣區成為“客家文化生態旅遊示範縣”。加大與省中旅的戰略合作力度,加快“客天下”等旅遊產業園建設進度。爭取每個縣(市、區)推出1—2個特色鄉村遊景點。加強與重點媒體及周邊地區的深度合作,積極開展珠三角、廈漳泉、港澳臺“世界客都”主題推介。按照“壹年壹節慶、壹季壹活動、壹縣壹品牌”的要求,精心組織好“2010’國際山歌旅遊節”、“世界客家人遊世界客都”、“精彩客都自駕旅遊周”等系列活動。
推進金融服務業加快發展。抓住我市被確定為全省 “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的機遇,力爭完成市級統壹法人的農村信用社組建工作。進壹步利用和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加緊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公司,鼓勵支持重點企業加快股份制改造,力爭實現1—2家企業上市。不斷完善金融組織體系,確保村鎮銀行組建取得零的突破,爭取小額貸款公司和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各縣(市、區)全覆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產業、重大項目的資金投放力度,切實解決中小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等融資難題。同時,進壹步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確保金融安全。
二、更加註重擴大內需
積極落實省 《關於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決定》,努力增強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為推動綠色崛起註入新的動力。
全面加快以交通為重點的項目建設。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擴大投資、促進消費、增強後勁的最重要載體,以年度投資38億元的交通重點項目為突破口,加速推進總投資935億元、年度投資100億元以上的重點項目。加快推進梅龍高速公路壹期工程建設,力爭濟廣高速平遠至興寧段、揭茂高速五華段提前動工,梅河高速加鋪瀝青工程盡快立項,埔潮高速列入省的規劃,確保西環高速三期和客都大道下半年建成通車,梅州機場擴建項目上半年完成征地拆遷、明年建成使用。積極推進鷹梅、浦梅等鐵路建設前期準備工作。著力抓好13條、總裏程165公裏國省道主幹公路建設,重點推進205國道梅縣區城東至扶大段改造、興寧北環公路改造、五華環城大道立項建設。完成500公裏大自然村通水泥路、200公裏縣道沙土路和197座危橋改造任務。年底前完成梅江、汀江航道整治主體工程。同時,以梅州至河源雙回線路工程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年度投資20億元的電網工程建設。
以宜居城鄉建設推進城市化。按照集聚發展、生態宜居的要求,把建設宜居城鄉作為擴內需的主要突破口,制定實施《梅州市建設宜居城鄉五年規劃》,充分發揮市三大投融資平臺的作用,采取BT、BOT等融資方式,引入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建設,以提升發展梅州市區和各縣(市)城區為重點,積極探索具有梅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壹是與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合作,全面完成《梅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第三次修編和《梅州市域城鄉總體規劃》編制。二是以推動“三舊”改造為契機,突出世界客都特色,加緊實施壹批城市建設重點項目。著力推進江南東片安置小區建設、江北老城區改造,積極抓好站前東路、彬芳大道、學子大道、學院路、八壹路、廣梅路等市政道路改造,加快廣州大橋建設進度,力促梅縣區山水城、月梅生態園等大型房地產開發項目盡快動工。同時,繼續執行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的相關政策,積極鼓勵農民進城購房落戶,努力擴大城鄉居民住房消費。三是以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為抓手,加大城市經營和管理力度,進壹步提升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凈化水平,加快“無線城市”建設步伐,促進公***交通、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不斷改善城鄉人居環境。
切實加大國內國外市場開拓力度。在繼續鞏固拓展外需市場的同時,加快國內市場開拓。盡快研究制定鼓勵扶持政策,支持企業積極參加“南貨北上”、“廣貨西行”系列經貿活動。加快電子信息、汽配、電聲、陶瓷、工藝、綠色農產品、家具等七大出口產業基地建設,確保全年外貿出口增長6%。同時,積極實施《梅州市流通業發展規劃》,加快保稅物流園、大型鋼材期貨交易倉庫建設,努力把梅州打造成為粵閩贛區域商業中心、物流中心和原材料、農副產品、工業消費品集散基地。
三、千方百計改善民生
以推進基本公***服務均等化為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擴內需、保穩定的重中之重,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加大勞動力培訓轉移和扶貧開發力度。加快推進省級高技能公***實訓基地建設,加緊建設縣級綜合培訓基地,理順鎮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務所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市縣鎮村四級公***就業服務平臺作用,促進勞動力更大範圍的培訓轉移,率先走出壹條品牌化、特色化、專業化、規模化的勞動力轉移就業之路。力爭全年培訓農村勞動力8萬人、向珠三角轉移6萬人、本地轉移4萬人。爭取全市新增就業崗位3萬個,安置城鎮失業人員2.6萬人。研究出臺《推動全民創業實施意見》,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等各類群體自主創業,努力拓寬城鄉居民增收渠道。積極落實“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開發幫扶責任制,力爭3年內使農村8.5萬貧困戶達到 “八個確保”、551個貧困村實現“六有”。
不斷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圍繞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目標,加快推進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保險市級統籌,確保上半年全面鋪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出臺《梅州市困難居民醫療救助辦法》,切實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加緊建立城區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購房貨幣補貼機制,繼續實施農房統保政策,加快蕉華工業園華僑新村建設,加大貧困低保戶危房改造力度。認真實施《關於加快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加強鄉鎮敬老院建設,著力提高五保戶、殘疾人等特困群體保障水平。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目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壹步完善縣、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疾病防控體系,強化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種和計劃免疫工作,加強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加快推進惠民工程建設。盡快啟動西橋水廠制水工藝升級、梅州城區新水廠及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加緊實施江南水質凈化廠二期擴建,加快推進江北截流輸汙及過江管道鋪設,爭取年底前將天然氣管網延伸到江北;切實抓好梅城後備水源建設,上半年完成葉田、梅南、藍溪、大密水庫規劃及勘察設計,年底前完成清涼山水庫擴容主體工程。加快益塘、桂田、黃田等5宗大中型水庫改造,積極推進170宗病險小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四、統籌發展社會各項事業
圍繞打造廣東文化名城目標,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著力提升教育發展水平。圍繞建設全省教育強市和職教基地目標,充分發揮東山中學等10所重點高中的示範作用,全面提高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水平,加快4所萬人和6所5000人以上的中職(技工)學校建設,確保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79%以上。切實加強學校布局調整工作,積極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推進規範化學校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主動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院校的對接和戰略合作,努力把嘉應學院打造成為更具客家特色、更有影響力的綜合性大學。更加重視發展成人教育、學前教育,加快推進鎮中心幼兒園建設。著力提升民辦教育、特殊教育、遠程教育水平。確保16個鎮成為省教育強鎮,爭取平遠縣提前實現“創強”目標。
積極創建客家文化保護實驗區。制訂出臺《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全面啟動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工程,力爭年底前成功創建中國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編輯出版《客家文庫》、《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圖典》,建設客家山歌培訓基地,做好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按照國家壹級館的要求,進壹步完善中國客家博物館,全方位開展客家圍龍屋申遺工作,加快客商會館和梅州市梅縣區麓湖山文化產業園等壹批文化重點工程建設。精心打造壹批大型山歌劇、漢劇等客家文藝精品。制定出臺鼓勵扶持政策,大力推進客家新民居建設。爭取把“人境廬及古民居建築群”、“父子進士牌坊”、“張弼士故居”、“興寧學宮”等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認真辦好粵閩贛客家文化發展戰略高峰論壇,不斷擦亮客家文化品牌。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深入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公***文化服務體系。
與此同時,圍繞“振興足球之鄉十年計劃”,加快建設國家級足球訓練基地和粵東足球體校,盡快實現所有行政村擁有壹個農民體育健身場所。深入開展“兩無”創建活動,鞏固人口和計劃生育成果。認真做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落實全國首次國防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切實提高全民國防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水平,加強民兵預備役、人民防空工作,力爭成功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加強外事僑務和港澳臺工作。全面深化穗梅對口幫扶和粵閩贛區域合作。進壹步發展工會、***青團、老年人、殘疾人和慈善事業,實現婦女兒童十年發展規劃目標。進壹步推進審計、人事、統計、物價、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打私、氣象、檔案、民族、宗教等工作,全面完成第二輪修誌任務。
五、大力優化發展環境
進壹步樹立“區位劣、政策補,硬件差、軟件補”的理念,不斷優化綠色崛起的發展環境。
鞏固提升生態優勢。制定實施《梅州市環境保護規劃》,把生態建設貫穿到工業化、城市化和產業化的全過程。嚴格執行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前置審核制度,切實加強重點汙染源在線監測監控系統建設,發揮市縣汙水處理廠減排效應,確保全市飲用水源、重點河段水質安全。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技術,確保全市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控制在省下達指標內。全面完成木材經營加工企業整治任務,新增造林作業面積12.8萬畝,實現省級林業生態縣5個以上,森林覆蓋率達69.2%以上。積極推進生態示範鎮(村)創建活動,完成各縣(市、區)垃圾衛生專項規劃編制,逐步鋪開農村垃圾收集處理工作。
加大平安建設力度。圍繞創建 “長安杯”目標,大力推進平安名城建設。加緊建立現代新型警務機制,加快建設連接社區、重點場所、主要街道和交通幹道的視頻監控平臺,進壹步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形成打防控壹體化、城鄉壹體化的“大防控”格局。進壹步落實安全生產“壹崗雙責”制度,完善市縣鎮村四級安全監管網絡,實現省市縣三級應急平臺無障礙互聯互通,加快城市消防安全遠程監控系統和消防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進壹步強化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隱患排查治理,有效防範和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嚴把食品藥品生產、加工、流通環節安全關,確保食品藥品安全。研究制定防治地質洪澇災害長效機制,切實提高“防大災、抗大險”能力。加快推進省市信訪信息聯網,積極完善鎮(街)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建設,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深入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活動,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群體性事件發生。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以富縣強鎮事權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重點的各項改革。按照“權責壹致、重心下移、減少層次”的原則,大力實行簡政放權,理順條塊關系,完善縣鎮考核評價機制,進壹步強化和規範縣鎮政府行政管理服務職能,加快推進縣級政府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積極推進市本級第五輪行政審批項目清理工作,確保全市行政審批事項減少50%。進壹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努力加大財政對基礎教育、基本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積極做好“省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探索實施“鎮財縣管”、“村財鎮代管”等基層財政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節約集約用地評價考核激勵機制,切實保障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同時,不斷完善人才培養引進機制,加快構建育才引智的公***服務平臺。
全力打造服務型政府。把提高政府服務水平作為“優環境、促增長、惠民生”的重要保障。壹是進壹步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主動向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市政協通報情況,主動接受監督,高度重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閉會期間提出的建議意見,切實提高建議、提案的辦理質量。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作用和工會、***青團、婦聯、工商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二是進壹步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圍繞建設法治政府目標,深入開展法治城市創建活動,加強普法宣傳教育,依法制約行政權力,規範行政執法行為。三是進壹步提高政府效能。加快市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將有行政審批和公***服務職能的部門集中辦公,著力打造集政府行政審批、政務公開、投訴受理於壹體的“行政服務超市”。充分發揮“八大民聲窗口”作用,紮實推進政風行風建設。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抓緊建成市級縱橫聯通的辦公自動化系統,把電子監察延伸至鎮村,實現省、市、縣、鎮、村五級聯網。推行重大項目建設和重要工作“限時辦結制”,建立嚴格的“以目標倒逼進度、時間倒逼程序、社會倒逼部門、下級倒逼上級、督查倒逼落實”的工作機制。四是進壹步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對重點項目、重點資金、重點領域的審計監督檢查,把對幹部的“問責”和資金的“問效”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構建具有梅州特色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著力打造政治堅定、作風優良、清正廉潔、樂於紮根山區、善於推動綠色崛起的公務員隊伍。
各位代表,新的壹年,新的起點。我們將以更加振奮的精神、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全力抓好各項工作落實,努力完成今年各項目標任務。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中***梅州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進壹步凝聚民心、集聚力量,積極搶抓機遇,勇於破難攻堅,為謀求綠色崛起新突破、譜寫科學發展新篇章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