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理解元素概念的含義和元素符號的表達意義;學習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漸記住壹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學重點: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和元素符號所表達的意義;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和元素符號所表達的意義。
教學過程:
教師要主動學習學生主動的設計意圖。
引言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有些物質是由分子直接構成的,有些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從宏觀角度看物質是由什麽組成的?在古代,眾說紛紜。直到人們知道了原子及其內部結構,才進壹步了解了構成萬物的基本物質。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微觀入手。物質名稱,原子類型,氧原子、氧原子、二氧化碳原子、氧原子、氯酸鉀原子、氯原子、氧原子的質子數,8。
引導探究,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上述物質中的原子之間有哪些異同?
物質名稱,原子類型,其中鐵原子的質子數為26。
氯化鐵鐵原子氧原子26
四氧化三鐵原子氧原子26
引導探究,引導學生分析比較;
上述物質中的原子之間有什麽異同?
概要由電荷數為8的氧原子組成;鐵原子的電荷數是26,說明其他原子也是如此。引導學生抽象同類原子的本質特征是什麽?為了描述不同物質中的同壹種原子,科學家們提出了“元素”的概念。在這節課中,我們將學習元素。
引起懷疑的問題
a、判斷是否是同壹元素的依據是什麽?b .學習要素概念的目的是什麽?
教師以學生為基礎總結:
a、有相同的核電荷數(即質子數)是判斷是否是同壹元素的依據。但是中子數不壹定相同。b、元素是描述某壹類原子的壹種概念。討論壹種物質的組成時,只涉及種類的壹個宏觀概念,只談種類,不談數量。
引導閱讀教材P71第三段,認識圖4-4。
總結壹下地殼中的元素按質量順序:氧、矽、鋁、鐵…
第二,元素的象征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73,並進行交流和總結:
在學生匯報交流結果的基礎上,老師講解相關知識點。
1.元素分類:金屬元素:除“釤”外,汞除外;非金屬元素:除“櫸木”、“石頭”、“氣體”外,表示其單質在正常狀態下的狀態;稀有氣體元素:“氣體”。
2.元素符號的書寫:壹大壹小的原則:H、Fe、Cu、Mg、Cl等。
3.元素符號的含義:表示壹個元素(範疇);代表這種元素的原子(粒子)。知道了壹種元素,也可以求出它的相對原子質量。
作業:第二節課預習元素周期表。
校本培訓公開課教案
初三化學
講師:蔡本能
第二章:九年級化學公開課教案
XX學校九年級化學公開課教案
班級:9班()時間:2011年65438+2月日題目:6.2二氧化碳生成的研究性教案教師:號常
壹,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1),學生能說出實驗室造氣的方法和設計思路;實驗室生產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並能給出實驗裝置的名稱和操作要點。學習制造二氧化碳的實驗操作。
(2)通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備方法的討論,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參與、合作和探索意識。
2.過程和方法
通過實驗室制作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探索實驗室制作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和實驗裝置,使學生學習科學探究(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基本過程和方法,體驗化學實驗方法的科學性;能夠開展初步的科學探究活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實驗和問題討論,培養學生求實、創新、合作的科學品質。
(2)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體驗和探索成功。
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形成學習化學的持續興趣。
二,教學的重點
實驗室二氧化碳化學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及制備方法的研究。
三,教學難點
基於實驗室制氫的設計思想和方法,研究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備方法。
四,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儀器和藥品:註射器、錐形瓶、平底燒瓶、燒杯、試管、氣瓶、長頸漏鬥、帶直導管(彎導管)的雙孔(單孔)導管、水槽、酒精燈、鐵架。
藥品:大理石、石灰石、稀鹽酸、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木炭、堿式碳酸銅、氧化銅。
新課的導入設計了圖文並茂的“大地與空氣的對話”。適時提問:妳知道是什麽導致了“溫室效應”嗎?什麽因素可以產生二氧化碳氣體?這堂課將會探討它。這就引出了話題。
淺談實驗室制氧的主要方面?
過渡今天,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來探討二氧化碳的制備。
過量的二氧化碳會導致溫室效應。
回憶和思考。
引出話題,展示學習目標,引起學生的期待和註意。
復習舊知識。
指導分析方法。
為新課鋪平道路。
引入新的課程。
確定要探索的主題。
知識的再現,請思考。有哪些化學反應可以學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並寫出化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要求:學生可以隨意在前面寫化學方程式。
提供材料的化學家發現,含有碳酸鹽的物質在室溫下可以與相應的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動畫講述了上述事實),比如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鈣。
問題:能否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反應?
提供材料,引導學生看到選擇化學反應原理的依據,反應物容易找到且便宜,反應條件容易控制,有利於環保。
哪種化學反應適合在實驗室制造二氧化碳?請先提出假設,再用實驗驗證,最後總結結論。
引導分析討論,引導學生總結。
便於控制和收集。
藥: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
關於氧氣實驗室制作的實驗裝置的討論,請思考壹下實驗中選擇實驗裝置的依據是什麽?
回憶和思考。
入職後匯報。
聽著。
學生在黑板上積極展示和表演化學方程式。
看材料,思考。
分析思考。
寫化學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記憶並獲得新的信息來解決問題。
討論、假設、設計實驗方案,探索適合實驗室制造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動手實驗探索。
歸納總結結論。
思考,討論,回答。
1,反應物的狀態。
2.反應條件。
3.產品的物理性質(密度、溶解度)。
第三章:九年級化學公開課教案
關於復分解反應及其發生條件的探討(第三講)教案
沙田中學:葉衛華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初步掌握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2.復分解反應及其發生條件的研究。
3.酸、堿、鹽之間的反應能否發生,可以根據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來判斷。流程和方法:
1.引導學生在認識和理解化學反應的同時,了解物質變化的規律,使學生認識到運用化學變化的知識有助於發展生產,改善生活,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實驗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總結實驗現象的能力和習慣。
2.通過對實驗的探索和分析,培養學生嚴謹、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3.使學生在實驗探究和討論中學會與他人交流和合作,增強合作精神。重點:復分解反應及其發生條件的研究。
重點:復分解反應及其發生條件的研究。
難點:復分解反應及其發生條件的探索。
教學過程:
復習:下列哪種物質能發生反應?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fe2o 3·HCl CaCO 3
(2)二氧化碳氫氧化鈉硫酸銅
學生:1。學生在復習中寫化學方程式。
2.提問:根據上述反應,復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有哪些形式?總結:復分解反應:A+B-C+D(組分交換,化合價不變)
觀察與思考:上述物質是否都能發生復分解反應?
學生分組實驗:
探索復分解反應的條件(主題)
分成四組,每組做壹個實驗。實驗結束後,每組派壹名組長匯報實驗結果。問題:復分解反應是如何發生的?
交流和討論
誘導:復分解反應的條件是產物中有沈澱或氣體或水。
演示實驗:用無色酚酞試液的NaOH溶液向試管中滴加稀HCl溶液,觀察現象。有些反應雖然沒有現象,但也可能沒有反應,有些反應可以通過指標來判斷。
課堂練習:下列物質之間會發生易位反應嗎?如果沒有,說明原因;如果是,寫出它們的化學方程式:
(1)硫酸+氯化鋇
(2)碳酸鋇+硫酸鈉
(3)氫氧化鎂+硝酸
(4)氧化鋅+硫酸
(5)氫氧化銅+氯化鎂
(6)CuSO4+Ba(NO3)2課後練習:
1,作業:P75 3
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初中化學第十壹單元的結尾,教材沒有按照知識體系進行編排,所以比較零散。但是,通過重新組織教材,學生可以更系統、更順利地學習。
與以前的教學相比,這節課最重要的不同可能是中心非常突出,緊緊圍繞教學目的,學生可以用雙分解反應的條件來判斷反應是否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