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基本情況
學校占地面積616024.4平方米,分南、北兩個校區。南校區(新校區)位於西安市灃渭新區世紀大道南側,瀕臨灃河,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是莘莘學子求學的理想之地。新校區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學校現有教研室 77 個,實驗中心 35 個,多媒體教室 23 個,語音室 4 個,計算機房 6 個。教學儀器設備總值 6435.7 萬元,生均 6404.3 元;圖書館藏書 827 033 冊,生均 82.3冊/生,建有電子圖書閱覽室和校園文獻網絡化管理與服務系統;建有400米塑膠跑道標準運動場、體育館、形體房、籃球場、排球場、乒乓球、羽毛球場和200米跑道田徑訓練場。
學校現有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醫學院、中西醫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院、藥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6個二級學院,針灸推拿系、護理系、醫學技術系、公共***衛生系、人文系、英語系、體育系、社會科學系等8個教學系部。藥廠、陜西醫史博物館各1個。
[編輯本段]二、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教職工2300人(含兩所直屬附屬醫院),專任教師687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404人,碩士生導師224人。有兼職博士生導師 8 人,分別與北京、廣州、成都、上海、黑龍江等中醫藥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現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4人,陜西省 "三五 "人才2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省級名老中醫7人,省級名中醫9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項目指導老師13人,陜西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項目指導老師19人。經過50多年的艱苦創業,形成了壹支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敬業精神強的師資隊伍。湧現出了張學文、杜玉茂、付振良、王兆鴻、郭乾亨、郭成傑、馬振亞、孫紹良、呂蘭峰、李世蘭、張登本等壹批國內知名專家。
[編輯本段]三、人才培養
中醫、中藥、骨傷、針灸推拿等22個本科專業,基本形成了以中醫為核心,醫、理、文、管、工等學科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專業結構。學校於 1978 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1 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已培養 28 屆畢業生。形成了專科、本科、碩士不同層次,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留學生教育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0049人***(含留學生49人),其中本科生6107人,碩士研究生690人,高職生1631人,校外成人學生1621人。
2004年以來,學校***建成省級品牌專業5個,省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省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精品課程7門,校級精品課程20門。2004 年以來主編、參編各類教材 87 部,獲省級優秀教材獎 3 項。承擔省級以上教育科學研究項目11項,近兩年獲省級教學成果壹等獎2項、二等獎1項。
50多年來,學校堅持立足陜西、面向西北、輻射全國,為國家培養了2萬多名優秀中醫藥人才。他們有的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的光輝榜樣,有的成為德高望重的全國名老中醫,有的成為國家 "973 "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有的成為衛生事業的高層管理者,有的成為優秀的醫藥企業家。廣大校友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的出色表現,是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的體現。
近年來,學校學生在省級以上各類競賽中獲獎39項。學生發表論文170篇,在全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競賽中獲獎7項。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2005-2007年本科生就業率分別達到92.1%、92.1%和88.3%。
[編輯本段]四、科學研究
學校現有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2個,省級重點研究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研究三室、二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3個,省級重點學科4個,廳局級重點學科4個。其中省級重點學科4個,廳局級重點學科4個。
2004-2008年,學校承擔廳級以上縱向科研項目287項,橫向科研項目237項;2004年以來****,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26項。學校主編學術著作50部,副主編學術著作14部;發表學術論文2480篇,年均496篇。
學校編輯出版的學術期刊《陜西中醫學院學報》、《現代中醫藥》為省級優秀刊物,在省內有較大影響。中醫藥教育研究》是連續多年出版的教育科研期刊,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研究成果交流的重要載體。
[編輯本段]五.醫療服務
學校擁有兩所直屬附屬醫院,設置床位1400余張,特色突出,優勢互補,年門診量80余萬人次,住院病人3.6萬余人次均居鹹陽市前列,年業務收入3億余元。壹附院是國家 "七五 "期間確定的七家重點中醫醫院之壹,已有 50 多年的歷史,是壹所中醫特色突出的三級甲等醫院。先後被評為 "全國示範中醫院"、"陜西省文明單位標兵"。擁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十壹五 "重點建設專科(腦病科、腫瘤科、骨傷科)3個,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建設專科(中醫眼科、中西醫結合腫瘤科、肛腸外科)3個。二附院是壹所綜合性醫院,婦產科、心血管外科、眼科等專科在省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大的影響力,有壹批以2007年榮獲 "中國醫師年度人物 "的心臟外科專家樸本建教授為代表的優秀臨床教學團隊,為醫學專業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臨床實習和教學基地。學校擁有壹支以2007年 "中國醫師獎 "獲得者、心臟外科專家柏本建教授為代表的優秀臨床教學團隊。
[編輯本段]六、科技產業
學校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力度。在主動進入區域經濟建設主戰場,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同時,突出科研帶動產業、產業支撐教學,形成產學研相互促進的機制。校制藥廠自主研發的 "固腸止瀉丸"、"骨癆敵 "等藥品,年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以學校的學科和人才優勢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使鹹陽市區制藥廠從九十年代初的10多家,發展到現在的近40家,其中36家通過了GMP認證,成為鹹陽市的支柱產業之壹。學校支持和幫助商洛、寶雞、鹹陽等省內各地大規模種植中草藥,成為陜西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編輯本段]七、對外交流
學校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促進中醫藥與世界接軌。先後與韓國
[編輯本段]機構設置
、吉爾吉斯斯坦、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專院校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自 2003 年以來,已累計派出 60 余批次學生出國留學、研修或學術交流,接待來訪 100 余人次。現有留學生49人,其中本科生48人,碩士研究生1人。
[編輯本段]八.校園文化
學校校園文體生活豐富多彩,學生社團活動十分活躍。堅持20多年的 "百花 "文藝匯演、大學生辯論賽、田徑運動會、球類運動會和冬季萬米長跑比賽等,已成為學校的傳統文體項目。現有岐黃研究會、詩詞研究會、大學生藝術團、大學生軍樂團等校園社團 47 個,為學生學習人文知識、提高綜合素質、鍛煉和展示才華提供了廣闊的舞臺。2004、2006、2007 年被團中央評為全國大中學生 "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先進集體。2004年、2006年、2007年被團中央評為全國大中專學生 "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先進集體。2005年獲 "先進集體 "稱號。
[編輯]黨政領導
黨委書記:張誌宏
黨委副書記、院長:周永學
黨委副書記黨委副書記:王俊哲
黨委副書記:石保國
副院長:劉麗
劉莉
副校長:王瑞輝
副院長:劉誌斌
[編輯本段] 校訓、校風、教風、學風、校歌
校訓
誠、仁、樸
校風
團結、務實、繼承、創新
教風
敬業、勵誌、博學、守信、求真。
校風
知行合壹,嚴謹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