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生姜簡介

生姜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資料 3 概述 4 生姜的炮制 5 生姜的特點 6 生姜的香氣與經絡 7 生姜的功效與主治 8 生姜的作用 9 生姜的炮制研究 9.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9.2 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10 生姜的貯藏方法 11 生姜的藥典標準 11.1 名稱 11.2 產地 11.3 炮制 11.4 特性 11.5 鑒別 11.6 檢驗 11.6.1 水分 11.6.2 總灰分 11.7 提取物 11.8 含量7 提取物 11.8 含量測定 11.8.1 顏色和狀態 11.5 鑒別 11.6 檢驗 11.6.1 水分 11.6.2 總灰分 11.7 浸出液 11.8 含量測定 11.8.1 色譜條件和系統適用性試驗 11.8.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11.8.3 標準品溶液的制備 11.8.4 測定方法 11.9 性味與經絡 11.10 功能與主治 11.11 使用方法與用量 11.12 貯藏 11.13 原產地 12 參考文獻 附錄:1 方劑學中的浙貝母 2 中藥學中的浙貝母 3 古籍中的浙貝母 1 拼音 pào jiāng

2 英文參考

Rhizoma Zingiberisis湘雅醫藥大辭典》)

薑科植物薑(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中華人民****、國家藥典(2010 年版)》)

3 概述

薑科植物薑為幹薑的炮制品。其方法是沙炒。炒幹姜的方法漢代已有,見《金貴要略方論》。幹姜是姜科植物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幹燥根莖 [1]。幹姜呈不規則腫塊狀,有指狀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質輕泡沫多,斷面邊緣棕黑色,中心棕黃色,顆粒細小,維管束散在。氣香特殊,味微辛、辣。炮姜味苦、辛,性溫[1]。具有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的作用[1]。其辛燥之性較幹姜弱,溫熱之力不及幹姜迅速,但藥效平和持久,長於溫中止痛、止瀉、溫經止血[1]。可用於腹痛、泄瀉、寒性出血等癥[1]。

4 炮姜

漢代有火炮法(《金匱要略-婦人方論》)[1]。 (校註婦人良方》)、土炒(《類編朱氏集驗醫方》)等炮制方法[1]。

元代仍用 "慢火炮裂"(《養生寶鑒》)[1]。

明代有硇砂炒(《奇效良方》)、童便炒黑(《醫學入門》)、水浸火煨、慢火煨至極黑(《壽世保元》)等法,並認為 "童便炒黑止衄、吐血、血痢、崩漏"(《醫學入門》),"若治產後血虛發熱止血皆炒黑,溫炮制用,散寒邪,下肺氣,止嘔吐用"(《炮制大法》)[1]。

清代尚有姜炭(《外科大成》)、炮姜炭(《外科證治全生集》)、酒蒸炮姜(《幼幼集成》)等炮制品種[1]。

清代開始出現炮姜炭、黑炮姜等名稱,將炮姜與姜炭混為壹個品種,近代壹部分地區又將二者作為炮制品,根據炮制火候和成品性狀分析,炮姜炭和黑炮姜實際上就是姜炭[1]。

現在的炮制方法主要有沙焯炭和炒炭[1]。

凈幹姜的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稍浸泡,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曬幹,過篩去雜[1]。

炮姜炮制:先將凈河沙置於炒制容器中,用武火炒熱,再加入幹姜片或塊,不斷翻動,炒至鼓起,表面變色,取出,篩去河沙,晾涼即可[1]。

5 炮姜的性狀

幹姜為不規則的厚片或方塊[1]。表面灰褐色或淺黃褐色[1]。切面黃白色,有明顯筋點,呈粉末狀,有特殊香氣,味辛[1]。

炮姜為不規則厚片或塊,表面鼓起,棕黃色,內部暗黃色,質地疏松,氣香,味辛、辣[1]。

6 幹姜的性味歸經

幹姜味辛,性熱[1]。

幹姜歸脾、胃、腎、心、肺經[2]。

幹姜入心、肺、脾、腎經[3]。

生姜味苦、辛,性溫[1]。

姜炭味苦、澀,性溫,歸脾、肝經[1]。

7 幹姜的功效與主治

幹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化痰的作用[1]。

幹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祛痰下氣的功效[3]。可用於治療脘腹冷痛脹滿、虛寒吐瀉、肢冷脈弱、冷飲咳喘、風寒濕痹等癥[3]。

幹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功效[2]。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畏寒肢冷、脈細弱、冷飲咳嗽等癥[2]。

幹姜能守能走,故對中焦寒邪偏盛及濕熱,以及冷飲伏肺咳嗽頗為適宜[1]。又因本品升發迅速有力,故用於回陽救逆,其效甚佳[1]。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弱、痰多咳嗽等癥[1]。如溫中散寒大建中湯(《金匱要略方論》);回陽救逆四逆湯(《傷寒論註》);溫肺散寒化痰飲小青龍湯(《傷寒論註》)[1]。

生姜味苦、辛,性溫[1]。具有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的作用[1]。其辛燥之性較幹姜弱,溫熱之力不如幹姜迅速,但作用溫和持久,長於溫中止痛、止瀉、溫經止血[1]。可用於虛寒性腹痛、腹瀉、寒性出血[1]。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療脾胃虛寒之腹痛、泄瀉、霍亂及經行腹痛;《太平聖惠方》治療脾胃虛寒之便血[1]。

炮姜溫中止瀉、止血。用於治療寒性腹瀉、虛寒吐血、便血、崩漏、產後瘀血腹痛等[3]。

姜炭味苦、澀,性溫[1]。歸脾、肝經[1]。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長於止血溫經[1]。其溫經作用較炮姜弱,固澀止血作用較炮姜強,故可用於各種虛寒性出血,且出血較急,出血量較多[1]。如治療血崩者,如生散(《丹溪心法》);或用幹姜炙黑性,為末,米飲下,用於治療痢疾多血(《姚氏集驗方》)[1]。

8 炮姜

幹姜能守而走,故對中焦寒邪偏盛之濕熱,以及冷飲伏肺喘咳頗為適宜[1]。又因本品升發迅速有力,故用於回陽救逆,其效甚佳[1]。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弱、痰多咳嗽等癥[1]。如溫中散寒大建中湯(《金匱要略方論》);回陽救逆四逆湯(《傷寒論註》);溫肺散寒化痰飲小青龍湯(《傷寒論註》)[1]。

生姜味苦、辛,性溫[1]。具有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的作用[1]。其辛燥之性較幹姜弱,溫熱之力不如幹姜迅速,但作用溫和持久,長於溫中止痛、止瀉、溫經止血[1]。可用於虛寒性腹痛、腹瀉、寒性出血[1]。如用生地黃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療脾胃虛寒之腹痛、泄瀉、霍亂轉筋;用艾葉丸(《太平聖惠方》)治療脾胃虛寒之便血[1]。

9 幹姜的炮制研究

幹姜的主要成分有姜酮(zingiberone)、β糠烯(βbisabolene)、姜酚(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和姜酚、6-shogaol、8-shogaol 等[1]。[1].8shogaol) 等 [1]。

9.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對比生姜、炮姜、姜炭的揮發油含量發現,幹姜的含量最高,顏色較淺;炮姜的含量明顯偏低;姜炭的含量最低,約為幹姜的 1/2,且後兩者的揮發油顏色較深[1]。

對揮發油和乙醚提取物的研究表明,生姜和幹姜的揮發油和乙醚提取物的色譜圖大致相同,炮姜和姜炭無明顯差異,但前兩者與後兩者相比變化較大[1]。幹姜加熱炮制後,有的斑點消失,有的出現新的斑點,相同 Rf 值之間的相對含量產生了明顯的變化[1]。以姜酚和 6-姜酮為標準對照品進行薄層色譜分析,結果表明:姜酚含量為姜> 幹姜> 去殼姜> 姜炭;6-姜酮含量為幹姜> 去殼姜> 姜> 姜炭[1]。計算機氣相色譜質譜法(GC-MS)對不同炮制的生姜的乙醚提取物進行檢測,從生姜、幹姜、炮姜和姜炭中分別檢測出 25、22、23、23 種成分,每種炮制的生姜中檢測出的成分在質量和數量上存在部分差異[1]。

9.2 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1)抗潰瘍作用:幹姜、炮姜水煎劑按 4.5g/kg 給大鼠灌胃[1]。結果表明,除抗炎痛模型外,炮姜對應激性胃潰瘍、醋酸所致胃潰瘍、幽門結紮型胃潰瘍均有明顯的抑制傾向,而幹姜無此作用[1]。

(2)止血作用:炮姜和姜炭均能縮短小鼠出血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非常顯著性[1]。姜炭的作用又強於炮姜,兩者比較也有顯著性差異[1]。炮姜和姜炭都能縮短小鼠的凝血時間,姜炭水煎劑的效果優於炮姜,也優於其醚提取物[1]。生姜和幹姜水煎劑都不能縮短凝血時間[1]。

(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試驗表明,炮姜水煎液的胃毒性比幹姜水煎液的胃毒性增加,說明幹姜加熱炮制後,其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發生了壹些變化[1]。

10 幹姜的貯藏方法

貯藏幹姜的容器,密封,置於通風幹燥處[1]。

11 幹姜的藥典標準 11.1 名稱

幹姜

蒲姜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11.2 來源

本品為幹姜的炮制加工品。

11.3 炮制方法

取幹姜,按熱炮法(附錄Ⅱ D)加砂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11.4 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膨脹塊狀,有指狀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色。質地輕泡,斷面邊緣棕黑色,中心棕黃色,顆粒細小,維管束散布。氣芳香,味奇特,微辛辣。

11.5 鑒別

(1)粉末棕褐色。澱粉粒多數,長圓狀卵圓形、三角狀卵圓形、橢圓形、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5-40μm,臍部點狀,位於較小的壹端,也有裂隙狀,層紋有的明顯。偶見糊狀澱粉粒團。薄壁組織中散布著油細胞和樹脂細胞,內含淡黃色液滴或深紅褐色物質。纖維為骨幹或散生,先端鈍,少數分叉,有的波狀或壹側有鋸齒,直徑 15-40μm,壁稍厚,具纖毛,有斜的細粒孔,常可見到薄的橫隔膜。常見梯形導管、螺紋導管和網狀導管,少數為環狀導管,直徑 15~70 μm。導管或纖維旁有時可見管狀細胞,內含深紅褐色物質,直徑 12~20 μm。

(2)取本品粉末 2 克,加乙酸乙酯 20 毫升,超聲處理 10 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本品對照品 6 個,加乙酸乙酯制成每 1 毫升含 0.5 毫克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 VI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 6μl ,分別點於同壹矽膠 G 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壹醋酸乙酯三氯甲烷(2∶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香草醛硫酸試劑,在 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在供試品色譜圖中,在與對照品色譜圖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1.6 檢查 11.6.1 水分

不大於 12.0%(附錄 IXH 第二法)。

11.6.2 總灰分

不大於 7.0%(附錄 IXK)。

11.7 浸出液

根據熱浸法下的水溶性浸出液測定方法(附錄 X A),不小於 26.0%。

11.8 含量測定

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附錄 VI D)。

11.8.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乙腈、甲醇、水(40:5:5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280 nm,按6 a姜辣素峰數計算的理論板數不少於5000板。

11.8.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6 a姜辣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 1ml 含 0.1mg 的溶液,即得。

11.8.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 3 號篩)約 0.2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 50%甲醇 20ml,精密稱定,超聲處理(功率 100W,頻率 40kHz)30 分鐘,冷卻,再稱定,加 50%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振搖,濾過,取濾液,即得。即得。

11.8.4 測定

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 8μl 和供試品溶液 2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幹品計算,含姜黃素(C17H2604)6 a不得少於 0.30%。

11.9 性味歸經

辛,熱。歸脾、胃、腎經。

11.10 功能與主治

溫經止血,溫中止痛。主治陽虛失血、衄血崩漏、脾胃虛寒、腹痛泄瀉。

11.11 用法用量

3~9 克。

11.12 貯藏

同幹姜。

11.13 產地
  • 上一篇:助消化的藥有那些。。
  • 下一篇:醫院安全生產工作總結與反思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