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歷史上因為知足(常樂) 保住個人性命(國家)的經典事例

歷史上因為知足(常樂) 保住個人性命(國家)的經典事例

劉嬋樂不思蜀的故事,後人多認為劉禪樂而忘本,無故土之思,但另壹種解讀也可以是,如《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的作者羅開玉和謝輝認為,劉禪裝憨賣傻,不僅是養晦自保,更關系著壹大批降臣的命運。

屬於表現出知足常樂的態度,從而保住了自己以及跟隨自己的壹大批蜀國降臣的性命。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小名阿鬥)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

劉禪投降後,魏帝曹奐封他壹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魏帝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壹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

擴展資料:

中文名:知足常樂

出處:道德經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譯文:

“天下有道,退馬還田以耕種。天下無道,兵馬馳騁於郊。禍患沒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過失沒比中敵人利誘之計更大的了。所以知識充足之足,才是恒常之足”。孫子曰:“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蜀:三國時期的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淵追謚)劉禪。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出自 《三國誌·蜀書·後主傳》。

百度百科-知足常樂

百度百科-樂不思蜀

  • 上一篇:公文壹定要有特定的格式嗎?
  • 下一篇:滿月小土狗吃什麽最合適 滿月小土狗吃什麽最合適,壹般的狗狗都是吃狗糧的,但是剛滿月的狗狗吃什麽好呢?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