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了《寂靜的春天》壹書,闡述了農藥DDT對環境的汙染和破壞作用,由於該書的警示作用,美國政府開始調查劇毒農藥問題,並於1970年成立了環境保護局(EPA),各州也紛紛通過法律禁止生產和使用劇毒農藥。這本書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書籍之壹。由於這壹事件,該書被認為是 20 世紀環境生態學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起點。
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聯合國的主持下,第壹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提出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這是環境保護事業正式引起世界各國政府重視的開端。中國政府也參加了這次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也開始於1972年,北京成立了官廳水庫保護辦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廢處理辦公室,研究處理位於官廳水庫畔的河北省沙城農藥廠對官廳水庫的汙染問題,從而頒布了在全國範圍內正式禁止生產和使用滴滴涕的法律。
1973年,中國政府也參加了這次會議。
1973年成立的環境保護辦公室隸屬於國家建委,後改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隸屬於國務院。2008 年 "兩會 "後,環保總局升格為 "環境保護部"。它還負責全國環境保護的統壹監督管理。
各省(市、區)也成立了環保局(處)。並設立環保舉報熱線12369和網上12369中心,接受公眾對環境汙染事件的舉報。
政府環保部門的主要職責是貫徹執行各級議會(人大)制定的控制汙染物排放的政策,鼓勵發展汙染物排放控制技術,控制汙染,保護和改善環境。
[編輯本段]環境成因
瘋牛病、非典、禽流感,為什麽這些家禽為什麽壹下子成了人類的公敵?
為什麽壹向與人類相安無事的動物,近年來卻攜帶著病毒頻頻入侵人類生存的領域?除了世界人口極度增長外,是否還與人類無止境的占有欲有關;生物圈處於極度脆弱狀態;食用野生動物的特殊嗜好使人與動物零距離接觸;大量動物攜帶病毒變種造成的環境汙染......。
國際著名數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說:除非我們向宇宙空間擴張,否則我認為人類不可能存活到下壹個千年。有太多不可預見的事件會降臨到我們這個與世隔絕的星球上。甲型流感(H1N1)是這些意外事件之壹嗎?霍金說他很樂觀,"我們壹定會到達其他星球"。
但我們並不樂觀。如果人類不學會尊重自然,那麽毀掉壹個星球也許並不能阻止我們毀掉另壹個星球。
國際地球紳士和地球之友協會(IAGAL)在其環保刊物中指出,宇宙與人類的心靈息息相關。期待和平的生活,每個人都應增強愛心,踐行環保,珍愛地球;不要只關心自己的處境,忽視對環境的破壞。地球環境的破壞導致氣候異常、糧食減產,這是 "眾生業"。如何改變業力?首先要從改變人心開始--不作惡,行善事,轉惡為善,才能遠離災難。
I.土壤破壞。
據《參考消息》報道,110 個國家(****1 10 億人口)的耕地肥力正在下降。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由於森林覆蓋率下降、耕地過度開發和牧場過度放牧,土壤流失嚴重。裸露的土地變得過於脆弱,難以承受風雨的長期侵蝕。在壹些地方,每年每公頃的土壤流失量可達 100 噸。化肥和農藥的過度使用、與空氣汙染有關的有毒粉塵、隨處噴灑的泥漿、隨處丟棄的危險廢物,所有這些都對土地造成了汙染,而這種汙染通常是不可逆轉的。
II.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 溫室效應是對全人類的嚴重威脅。
有代表性的2500名專家預測,海平面將上升,許多人口稠密地區(如孟加拉國、中國沿海地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大多數島嶼)將被淹沒。氣溫上升也將對農業和生態系統產生嚴重影響。預計在 1990 至 2010 年間,亞太地區的能源消耗將翻壹番,拉丁美洲將增加 50%至 70%。因此,應加強西方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節能技術轉讓進程。特別是,我們應該利用經濟激勵措施,使工業家能夠開發提高工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工藝技術。
第三,生物多樣性正在減少。
由於城市化、農業發展、森林砍伐和環境汙染,自然區域越來越小,導致成千上萬的物種滅絕。這是因為,壹些物種的滅絕會導致許多可以用來制造新藥的分子消失,也會導致許多可以幫助農作物克服惡劣氣候的基因消失,甚至會導致流行病的發生。
四,森林面積減少。
近幾十年來,熱帶國家的森林面積也在嚴重減少。1980-1990 年間,全世界有 1.5 億公頃的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的森林面積減少速度,壹些東南亞國家將在 40 年內看不到壹棵樹。
V.淡水資源受到威脅。
專家估計,從下個世紀初開始,世界上四分之壹的地區將長期缺水。請記住,我們無法制造水,我們只能努力保護水。
第六,化學汙染。
空氣、土壤、水、植物、動物和人類中都存在著數以百萬計的工業化合物。就連地球上最後壹個大型自然生態系統--冰蓋也受到了汙染。這些有機化合物、重金屬、有毒產品集中在整個食物鏈中,最終將威脅動植物的健康,引發癌癥,並導致土壤肥力下降。
VII.混亂的城市化。
到本世紀末,世界上將有21個大城市,這些城市的生活條件將進壹步惡化:擁擠、水汙染、衛生條件差、不安全--這些大城市的無節制擴張也會對自然區域造成危害。因此,無限制的城市化應被視為文明的新惡魔。
VIII.過度開發海洋和汙染沿海地區。
由於過度捕撈,海洋的漁業資源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減少。因此,許多以海產品蛋白質為生的窮人面臨饑餓的威脅。在魚類中發現的重金屬和有機磷化合物等物質的濃度有可能對食用魚類的人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沿海地區承受著巨大的人口壓力。世界上 60% 的人口擠在距海不足 100 公裏的地區。這種過度擁擠的狀況使這些脆弱的地區失去了平衡。
九,空氣汙染。
大多數大城市的空氣中都含有許多來自供暖、交通和工廠生產的汙染物。這些汙染物威脅著數千萬市民的健康,並導致許多人喪生。主要有毒氣體有壹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
X.極地臭氧空洞。
盡管簽署了《蒙特利爾議定書》,但每年春天,地球兩極地區上空又會出現臭氧洞,北極地區的臭氧層損失20%到30%,南極地區的臭氧層損失50%以上。
51.冬季空調溫度為18度,夏季空調溫度為26度,全國可節約數億度電
冬季空調溫度設定在18度或以下。如果覺得有點冷,可以多加點衣服。這樣壹個簡單的舉動就可以節約用電,從而減少燃煤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減緩氣候變暖。
夏天把空調溫度調到26度以上。盛夏時節,大城市的空調負荷約占最高供電負荷的40%-50%。將空調溫度從22-24攝氏度提高到26-28攝氏度,可減少10%-15%的電力負荷,減少耗電量4-6億度以上。
人在夏天出汗有利於健康,可以增強新陳代謝,調節內分泌功能,促進自身免疫力。
52.燈泡換成節能燈,可省電近八成
把家裏的普通燈泡換成節能燈泡,並購買通過 "國家節能產品認證 "的產品,可以通過是否印有 "節 "字標誌來判斷燈泡上是否印有 "節 "字標誌。在相同光通量條件下,節能燈比白熾燈可省電80%,對於購買節能燈的費用在(8~10)個月的電費中節省的電費就可以收回。
53、垃圾分類不亂扔回收好再生
在垃圾中,約50%是生物有機物,約30%-40%具有回收利用價值。2000年,我國產生的六大可回收垃圾量分別為廢鋼鐵4150~4300萬噸,廢有色金屬120~120萬噸,廢橡膠85~92萬噸。120萬噸,廢橡膠85萬至92萬噸,廢塑料230萬至250萬噸,廢玻璃1040萬噸,廢紙1000萬至1500萬噸。目前,我國每年可利用而未利用的廢棄物價值達 250 億元,約有 300 萬噸廢鋼鐵和 600 萬噸廢紙沒有得到回收利用。廢塑料回收率不足 3%,橡膠回收率為 31%。每年扔掉的廢幹電池僅60多億只,其中含鋅7萬多噸,二氧化錳10萬噸。
54.不使用電器切斷電源省電10%可見壹斑
家用和辦公電器,如電視、電腦等,不使用時請關閉電源。在待機狀態下,電視機平均每小時耗電8.07瓦,空調3.47瓦,顯示器7.69瓦,電腦主機35.07瓦,抽油煙機6.06瓦。關閉電源這壹小小的舉動可以幫助您節省電費,同時保護環境。
環境保護的緊迫性:
1.飲用純凈水
如今,飲用純凈水已成為壹種潮流。盡管媒體壹再描述直飲水的弊端,但 "直飲 "群體仍在不斷擴大。
飲用水不僅僅是純凈水,還有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我們從小喝到大的自來水已經變得相對 "非飲用水"。我們不排除直飲水大行其道,炒作起了壹定作用,但它反映出當前水汙染的嚴重程度,讓人難以下咽。
據報道:"據1979年對全國798個城鎮的調查,全國日汙水排放量達258萬噸,其中工業廢水占819,生活汙水占199。1989 年,全國人大對 854 個城鎮進行了調查,日排放量達 365.3 億噸。其中,工業廢水商定為 5.5 億噸。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汙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還有壹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在50年代中期(1958年)以前,還是壹條水清魚蝦肥的河道,但從1962年開始水質受到汙染,1963年開始出現黑臭,持續時間22天,1988年上升到29天,約占全年的三分之二,水質不合格的河段達64.5公裏,占全長113.5公裏的56.99%。
水汙染的危害不言而喻。水汙染、水質惡化給人類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水能給人們帶來花木蔥郁、鳥語花香、寧靜舒適、優美如畫的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與祥和。但如今被汙染的水卻給人們帶來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讓秀山麗水永駐人間,讓清澈的水源源不斷地流淌,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防治水汙染的重要性。
二、"環保風暴"
2005年,壹場 "環保風暴 "在中國大陸刮起,30個總投資超過1179億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3個項目。國家環保總局叫停了總投資超過 1179 億元的 30 個在建項目,其中包括同屬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 3 個項目。原因是這些項目沒有經過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經批準的非法項目。
中國的環境惡化已無退路。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汙染問題就已十分嚴重。例如淮河流域。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占80%,整個淮河壹年四季就像壹條巨大的汙水溝。1995年,因環境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875億元。
據中國科學院統計,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占GDP總量的15%,也就是說,壹邊是9%的經濟增長,壹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在中國已經不僅僅是壹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它已經成為吞噬經濟成就的惡魔。
目前,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裏,全國18個省區471個縣近4億人的耕地和家園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荒漠化面積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裏的速度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40%以上的水質完全失去了作用。全國668個城市中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許多是由於水質汙染造成的。例如,位於甬江、姚江和奉化江交匯處的浙江省寧波市,由於水質汙染嚴重,在最缺水的時候,需要依靠運水車日夜奔波,將鄉間河流的水運進城市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要消耗330立方米的水,產生230立方米的汙水;每1億元的GDP要排放28.8萬噸的廢水。此外,還有大量的生活汙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江河,用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三分之壹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汙染的空氣,全國三分之壹的地區受到酸雨的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100%。酸雨發生頻率,上海達到 14%,江蘇約為 15%。在華中地區和南方壹些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地,酸雨發生頻率超過90%。
在中國,要基本消除酸雨汙染,二氧化硫的最大允許排放量是1200萬到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加了15%,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根據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汙染控制手段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到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的1倍以上,這將對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嚴重災難。
1月27日,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不加以補救,人類歷史上突如其來的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制度的最大破壞,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汙染陷入兩難境地,有壹種說法,要在治理環境的同時發展經濟,環保投入必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保已經很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想真正有效控制環境,環保投入必須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的 20 年中,中國每年的環保投入在上世紀 90 年代前半期為 0.5%,近幾年僅為 1%多壹點。環保是壹種 "奢侈消費",投入大,對GDP的貢獻小,因此部分環保專項資金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處於兩難境地:不治理,未來無法保證;真要治理,又需要大規模投入,經濟難以承受。
有人計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裏,總****,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的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需要幾百億元,這是雲南省壹年的全部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也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汙染,即使幹流達到灌溉用水的最低標準,也需要投入 3000 億元。要恢復到上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成本高得嚇人,而且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從微觀上看,過去20年來,國內制造業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和成本,只能從兩個方向挖潛:壹個是工資,另壹個是環保。最簡單的如水泥生產,為達到最低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成本8元,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行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 10 億立方米,如果要處理,每噸要花費 1.2 元至 1.8 元。增加 5%的生產成本。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沒有這麽高的利潤空間。因此,只有在環保問題上打遊擊:要麽不建任何汙水處理設施:要麽建好後擺個姿勢,白天把汙水放到處理池裏,晚上沒人排到河裏,這樣就可以節約壹大筆成本。在無序的市場競爭中,5%的成本。往往決定著企業的盈虧、生死。
而中國環境執法的兩高壹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是造成這種傾向的原因。通常情況下,環保部門證明壹個企業違法排汙的成本是50萬元,而對違法企業的罰款只有5萬元,包括現在肆虐的所謂 "環保風暴"。
壹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型電站項目,違反環評擅自開工建設,最終罰款也只有20萬元。20萬元的罰款,對於壹個投資過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這樣的處罰又怎能對違法行為起到震懾作用呢?因此,《環境保護法》被稱為 "豆腐法"。
壹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成百上千家企業,其結果必然是:大量企業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增加,國內物價指數迅速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都幾乎難以承受。
四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就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遇到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總結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壹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壹些能耗高、汙染重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明令禁止的項目,在壹些地方竟然呈現出蔓延之勢。
其次,壹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汙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審批,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 "拍腦袋決定"、"先上車,後買票 "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有待提高。壹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用客觀事實和科學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不清,把項目環境可行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少數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隱瞞事實真相,嚴重影響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執行,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失去了第三方 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不足。我國現行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的,政府權力有限,要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事實上,對環評法的抵觸更多是背後經濟利益的驅動。
中國是壹個大國,在環境問題上的回旋余地很小,而且是在全球資源和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之後才加入這場遊戲的後來者。中國不可能像壹些前輩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可以治理的地步時才出手。
但中國也是壹個發展中國家,走別人走過的發展經濟、治理汙染的道路是必然的。
世界各國的歷史表明,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存在著**** 同樣的規律:壹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壹段環境汙染與GDP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在重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壹定程度後,隨著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以及居民為環境買單的意願增強。汙染水平達到壹個轉折點後,會隨著GDP的增長而驟然下降,直到汙染水平恢復到環境容量,這就是所謂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個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不可能跨入這樣壹個重工業時代。因為中國人口太多,國家太大,不可能像芬蘭在制造業還不發達時那樣,借助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到江南故鄉,兒時那種清澈的河水,坐著小船到達鄉鎮的景象已經壹去不復返了。而讓筆者驚訝的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常見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人口增長帶來的汙染物也足以讓環境惡化到難以容忍的地步,即使是治理這些汙染,也需要大量的投資和經濟基礎。
中國治理汙染任重道遠,需要依法治理,杜絕惡性環境事件的發生,減緩環境惡化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