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普賢佛(菩薩)濟南天橋區哪裏有請,本人本命年,謝謝各位幫忙解答壹下!

普賢佛(菩薩)濟南天橋區哪裏有請,本人本命年,謝謝各位幫忙解答壹下!

南無阿彌陀佛!頂禮仁者!

末學在網上查到咱們濟南市天橋區大寺集32號有壹座興隆寺,仁者可到這座寺院的法物流通處和周邊看壹下。

佛陀老師的像需要供奉在壹進門就能看見的上位,放在高處。佛像是佛寶,菩薩像是僧寶,恭敬供養是感恩聖賢明師教導,提醒咱們見賢思齊。供花供果表因果。供水表清凈平等心。供蠟燭是表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燃香是長時熏習聖賢教導,勤修戒定慧,斷絕貪嗔癡。都是教學表法的教具。

如果您看到普賢菩薩摩訶薩就想到並遵從奉行大士十大願壹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 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並且去學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咱們自己心地也要像大士壹樣慈悲智慧,就真得到保佑“人有善願,天必佑之”。不懂得佛菩薩的教誨,求佛菩薩保佑是迷信,靠不住的。

因果不虛,佛陀老師菩薩學長大慈大悲,唯求咱們離苦得樂,如果因果能代替他們早就替咱們受全部的苦讓咱們永享安樂,但是父母再慈愛,孩兒餓不能替他們吃飯,孩兒渴不能替他們喝水,個人的因果須個人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是大醫王,最智慧的導師,但是病人就是不肯吃妙藥,學生不聽從老師的勸導,醫生和老師就沒辦法。只有明裏暗裏不斷幫助,讓咱們覺悟回頭。

大德開示佛菩薩是咱們常說的聖賢之人,有正知正見慈悲智慧的人,不是神明而是真正的明白人,聖賢教育就是再告訴大家宇宙人生的真相,如何幸福美滿。佛菩薩好像博士碩士的學位壹樣,跟著過來人認真學習我們也可以拿到佛菩薩的學位。

佛是覺悟的意思。佛陀老師是已經證得究竟圓滿大徹大悟的過來人。 佛陀老師的教導就是恢復本能的教育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就是壹切智慧德能具足。佛告訴我們, 壹切智慧德能具足 (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佛法的觀念是壹切絕對平等,無有高下。佛陀老師承認壹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大家完全平等,現在變成不平等是因為每個人迷失了自己的本能程度淺深有不同,這個與本能沒有關系。貪嗔癡慢疑的心就像廚房裏油燈泡上的油煙壹樣,無論油煙多厚都不能影響燈泡本身的光明,恢復光明只要去除油煙就好了。我們信仰的就是自己的自性智慧德能,就是真正的那個自己,通過修行就可以恢復本性,親自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做回真正的自己。

仁者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境隨心轉,相由心生,自求多福。每個人的命運、風水、財富、壽命、甚至相貌都是由您自己決定的,善心才是真正的護身符。善財不是賺來的,而是德行感召來的,善緣也是如此。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合情合理合法為善財留得住還能越積越多,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為兇財,兇財留不住還附帶著兇災這些是趨吉避兇的天理,如果祈求廣進善財,為助眾生,這是大慈大悲的心。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之本也,財之末也,厚德才能載物。易經明確吉可以趨,兇可以避,順自然之道是吉,逆自然之道是兇,上天有好生之德,自然之道是公平,慈悲,包容,謙讓,利人才是利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宇宙是壹家,我們都是宇宙裏的家人,家和萬事興,家人自然是壹團和氣,互相謙讓友愛,和睦團結。

如未來命運很好但是造作惡業,很快福就被折損掉了。世上有三件事最損福報。壹是不孝父母。二是殺生(包括打罵別人,墮胎)。三是邪淫。如再接再厲,更加勤懇積德,上孝祖輩,下佑子孫,厚德載物福是可以不斷積累的。

《俞凈意公遇竈神記》作者凈意先生也是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太上感應篇》因果經典,只有1200字左右,字字珠璣,把天理禍福說得非常清楚明白。《安士全書》也非常好。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咱們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天必佑之。風水和命運不是壹定的,都可以改變,《了凡四訓》作者明代了凡先生講述成功改變自己命運的過程。原名《訓子文》後造福大眾,遂改今名。 作者15歲被人算定53歲壽終正寢,命中無子,至35歲壹絲不差,後知命自我定之法,延壽21年,並有孝賢後代。 『壹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以下是末學恭錄雲谷老禪師和了凡先生關於改變命運的對話: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壹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

余以實告。

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壹;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此處為殘忍的意思)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 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兇;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兇何可避?開章第壹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壹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恭錄完畢

正如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開頭末尾所說(因果經典,只有1200字左右,字字珠璣,把天理禍福說得非常清楚明白。)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算減則貧耗, 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

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此為總論)

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

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

月晦之日,竈神亦然。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

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

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 死有余責,乃殃及子孫。

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

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

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

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

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

所謂轉禍為福也。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壹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兇人語惡、視惡、行惡,壹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胡不勉而行之。 ——恭錄完畢

末學愚鈍,所知所述全部來自於古聖先賢大德和其他仁者,在此願與仁者您***享***勉,末學自己措辭不妥之處恭請仁者原諒!恭祝仁者壹切善願速成就!恭祝咱們盡虛空所有家人幸福美滿!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 上一篇:天籟藥品
  • 下一篇:杭州市招標網介紹?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