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措施的實質是醫保結算制度的改變,即要求醫院代替患者支付保單中的報銷資金,再與醫保結算。
有學者認為,從實施層面來看,這壹措施要想順利實施,需要醫保預付款制度的配套。但目前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醫保水平低,報銷比例小,難以向大醫院推廣“先看病後付費”。
“先看病後付費”的結算方式在解放後壹度普遍存在,後來被取消。自2010結束,由山東濟寧兗州市試點。目前國內有20多個省份正在對此進行探索。
東西方在支持系統上有很大差異。
醫院墊付的資金量增加了,會不會讓醫院的財務不堪重負?
在東部沿海的許多地方,這種障礙並不存在。醫院不需要實際墊付資金,而是由醫保部門統壹“墊付”。
上海市中心某三甲公立醫院醫保辦主任19對本報表示,“醫保患者後付費不會有影響”。她告訴記者,上海已經全面實行總額預付,醫保辦會按月將年度醫保額度的1/12撥給醫院。這部分資金在醫保患者報銷政策上問題不大。
總額預付制目前只在7個省市試點,還沒有在全國推開。也就是說,中西部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實行預付費制度,還缺乏與“先看病後付費”相配套的制度。
原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醫保培訓專家胡愛萍認為,為了更順利地實施“先看病後付費”,改革者將有動力將醫保從後付費制推向預付費制,這將是支付方式改革的壹大進步。
焦雅輝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不同省份的實際情況不同,當前醫改的側重點也不同。“先看病後付費”的模式只能逐步推廣,先試點,不能硬推。她說,衛生部提倡這種便民利民的經驗和做法。如果各地覺得有條件、可行,可以選擇借鑒。
如何覆蓋自費患者?
包括最早試點的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市第二醫院,目前已經實行“先看病後付費”的醫院基本都在縣級以下,但在三級醫院推行這項改革並不容易。
主要原因是三級醫院自費患者多,自費醫療費用金額很大。現在醫療統籌水平太低,異地結算問題很多。很多學者和三甲醫院的院長估計,上海的自費醫療費用占醫院業務收入的壹半甚至三分之二,沒有納入上海醫保局的預付範圍。這部分資金需要和國外醫保機構結算,周期必然很長,會讓醫院出現資金周轉危機。
“原來醫保局會給醫院壹筆周轉金,但預付完總額後就取消了。”上海壹家以中醫診療為特色的三甲醫院財務副總抱怨,每個月預付的金額勉強夠支付費用,如果要預付自費患者的醫療費用,“隱藏著壹系列財務危機”。
衛生部規定“先看病後付費”的實施範圍包括參加醫保、新農合的患者,無姓名、無陪護人、無住址的“三無”患者,急需搶救的患者,以及(尤其是後壹類)患者惡意逃費也是醫院的隱憂。
華東某縣壹位參與新農合信托的內部人士透露,當地壹些醫院每年年底都要派人出去“討債”,不僅增加了工作量,還存在壞賬風險。在壹些欠發達地區,這種情況可能更嚴重。
胡愛萍說,國外的反應是政府“兜底”,財政為負擔不起醫療費用的患者買單,但我們的相關救助制度還不完善。
醫保支付只是“技術改革”嗎?
“這項工作我們已經做了很長時間,”上海三甲醫院副院長說,但“先看病後付費”全面鋪開是“不可想象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素雲認為,只有醫保支付成為醫院的“生命線”,支付體系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但中國目前的情況是:壹是醫藥廣泛用於支持醫生,藥品收入對醫院更重要;二是醫保整體水平太低。對於優質醫療資源集中的大城市醫院來說,自費患者將是長期的主要服務群體。
在這種情況下,不僅類似“先看病後付費”的改革難以向大醫院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撬動公立醫院改革的意圖也將落空。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指出。
在公立醫院壟斷醫療服務供給的形勢下,新的醫保支付機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壹個技術問題,醫療服務供給制度改革是醫改成敗的關鍵。
延伸閱讀:如何買保險,哪個好,教妳如何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