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精和味精能吃嗎:味精和雞精,到底該不該用
首先,我們要了解味精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味精的主要成分--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是以糧食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提取、精制而成的產品。人的味覺器官中有氨基酸特異性受體,味精被人食用後,會刺激位於舌頭味蕾的氨基酸受體,使人感受到鮮美的味道,從而使味精起到增進食欲、誘導消化液分泌,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的作用。
谷氨酸被腸道吸收後分解為谷氨酸,是人體所需的氨基酸之壹,參與人體組織的形成和修復,以及各種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它參與肝臟的糖代謝以及肝臟的解毒過程,降低血液中有毒氨的濃度;它參與大腦的蛋白質和糖代謝,能在壹定程度上改善大腦和神經中樞的功能。
因此,目前國際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味精列為推薦使用的食品添加劑。
雞精的主要成分-雞精是壹種復合調味料,它是以味精、食用鹽為主要原料,加入雞肉/雞骨粉或其濃縮提取物、核苷酸二鈉等輔料為原料,經混合、幹燥、加工後加入或不加入香辛料和/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劑,具有雞肉鮮味和香氣的復合調味料。
根據生產雞精的行業標準,雞精中味精的含量不超過 35%,食用鹽的含量不超過 40%。在這兩種原料的基礎上,加入雞肉、雞骨粉或其濃縮提取物、增鮮劑(I+G)等輔料,雞精發揮了原料的復合作用,產生了鮮香的調味效果。
- 雞精與雞粉的區別 - 通過下面的基本配方,我們可以看出二者的區別:
我們以同壹品牌的雞精和雞粉為例,在雞精的配料表中,第壹項就明確指出含有 "谷氨酸鈉",即、谷氨酸壹鈉(比例壹般約為 40%),而雞粉的配料表則載有 "谷氨酸壹鈉", 比例壹般約為 40%。雞粉的配料表中香料較多,從中不難區分雞精和雞粉--雞精註重鮮味,雞粉註重香味。
現在對這三者來個總結:味精的主要成分是 "味精",是壹種鮮味劑。主要用於增加菜肴的鮮味,呈透明長顆粒狀。既有雞鮮味,又有味精鮮味的復合調味料。主要用於增加菜肴的鮮味,淡黃色顆粒狀。雞味復合調味料。主要用於增加菜肴的鮮味,淡黃色粉末狀。
通過上面的介紹妳清楚了吧,味精是壹種增鮮劑,用它來增鮮的是雞的鮮味,魚的鮮味是魚;而雞精是壹種復合調味料,既有味精的鮮味,又有雞精和雞骨等添加劑的香味。孰優孰劣,就看個人的口味選擇了。
-現狀-傳言--聽說味精吃多了不好,所以我們家現在完全不吃味精,都用雞精和香菇精做菜肴!
原因--在都市傳說中,味精有很多危害,而這些 "危害 "在不同版本的傳說中又各不相同。很多人都 "相信 "味精有害。除了這些都市傳說,還有壹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味精被認為是壹種 "化學工業產品"。
但真相到底是什麽呢?
首先,什麽是味精?
人的味覺可以嘗出基本的味道,不僅有苦、辣、酸、甜,還有壹種感官上的味道叫 "鮮"。
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很早就用各種湯汁作為調味品來增加食物的 "鮮味",如雞湯、骨頭湯、海帶湯等,而對這壹點味覺的延伸和發掘,則始於很多年前。
壹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教授池田菊雲下班回家吃飯,當他喝下妻子做的壹碗蔬菜湯時,突然感到異常鮮美。他仔細查看了湯裏的蔬菜,發現只有壹些海帶和黃瓜,當他問起湯是怎麽做的時候,妻子告訴他,除了海帶和黃瓜,她沒有添加任何其他東西。
"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其普通的食物,怎麽會做出如此鮮美的味道呢?"池田喃喃自語,認定這湯中壹定有玄機,"嗯,也許海帶裏有玄機"。職業的敏感性讓池田壹離開餐桌就又鉆進了實驗室。
他拿了壹些海帶,仔細研究起來。半年後,池田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可以從海帶中提取壹種叫谷氨酸鈉的物質,如果在湯中加入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就會使湯的味道極其鮮美。
所謂 "味精",就是後來常用的谷氨酸鈉(味精)。
就這樣,池田發明的味精很快風靡全球。最初的味精是通過水解蛋白質然後提純得到的,而現代工業生產的味精則是通過使用專門分泌谷氨酸的細菌進行發酵得到的。發酵的原料可以是玉米澱粉、甜菜、甘蔗,甚至是廢糖蜜,因此生產成本要低得多。
這種工藝與葡萄酒、醋和醬油的生產類似,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學物質。如果葡萄酒、醋和醬油被視為 "天然產品",那麽味精也應該是天然產品。
如果說發酵、提純是工業過程,被當作 "化學產品",那麽我們賦予了更多文化內涵的白酒,也應該被歸類為 "化學產品",而我們吃的食物,又有多少是天然的呢?
"化學產品 "這個詞,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鮮見,但在電影中,我們卻可以看到 "化學產品 "的身影。
谷氨酸是構成蛋白質的 20 種氨基酸之壹,廣泛存在於生物體內。不過,結合在蛋白質中的谷氨酸不會影響風味,只有遊離的谷氨酸以谷氨酸鹽的形式存在,才會產生 "鮮 "味。
谷氨酸鈉天然存在於含有水解蛋白的食物中,例如醬油,它是通過水解蛋白質獲得的,含有約 1%的谷氨酸鈉,奶酪中的含量更高壹些。
還有壹些蔬菜和水果天然含有谷氨酸鈉,如葡萄汁、番茄醬和豌豆,它們的谷氨酸鈉含量為零。這比產生 "鮮味 "所需的最低濃度要高得多。
目前市場上的味精是高純度的發酵產品,我國的國家標準要求味精中的味精含量不低於80%,而高純度味精的要求則在99%以上。
那麽,上述誤解是如何產生的呢?
二、誤解的起因--味精與 "中餐館並發癥"
2007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壹篇文章,描述了吃中餐時的奇特經歷,大概在開始吃中餐15到20分鐘後,後頸部開始發麻,後頸部發麻,後頸部發麻,後頸部發麻,後頸部發麻,後頸部發麻,後頸部發麻。壹般來說,開始吃中餐15至20分鐘後,後頸部開始發麻,並開始向手臂和背部蔓延,壹般持續兩個小時左右。
這篇文章引發了世界範圍內對味精的恐慌,這就是所謂的 "中餐館綜合征",後來也有壹些關於 "中餐館綜合征 "的研究,但都無法證實它的存在。
那麽,味精到底有沒有危害,吃了到底安不安全呢?
三、味精的安全性
有關味精安全性的研究很多,但沒有發現味精有害。特別是中國發酵工業協會委托中國中醫研究院,對大白鼠進行味精用藥實驗,分別用人劑量的倍、50倍、25倍,發現均無不良反應。這壹實驗結論,充分說明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那麽,在中國和日本的高溫烹飪中,味精是否安全呢?
國際食品添加劑委員會(IFAC)第19屆委員會在總結了20年的科研成果後,也在同壹時間得出了壹個基本結論--味精(俗稱味精)的使用是完全安全可靠的。
針對網上壹些文章信息稱吃味精會脫發、過敏性鼻炎、皮膚病,甚至高血壓等,其實在我們吃的食物中,幾乎都含有味精,都有谷氨酸和呈現香味的氨基酸,如果真的存在這樣的過敏人群,那麽他幾乎不能吃所有的食物。
所以,無論味精、雞精,引起過敏的可能性或風險,幾乎是不存在的。
第四,其他增鮮產品呢?
"雞精 "這個名字起得很成功,再加上包裝上畫的那只大母雞,給人的感覺就是雞精是 "雞的精華",而雞精的銷量,壹直呈上升趨勢的原料。
其實,雞精的主要成分還是味精,但味精是單壹的谷氨酸鈉。雞精是壹種復合調味料,其中的味精含量約為40%。
除味精外,雞精還含有澱粉(用於形成顆粒)、增味核苷酸(用於增加味精的味道)、糖和其他香料。
增味核苷酸本身可以產生風味,與味精混合後,產生的風味遠遠大於兩者單獨的風味之和,這就是所謂的 "協同作用"。
嚴格來說,應該有壹些雞肉的配料,比如雞粉、雞油等,才能產生雞肉的風味,但由於雞肉的配料比較昂貴,為了降低成本,生產商可能根本不用雞肉配料。
所以,妳使用的雞肉香精是否含有雞肉成分,完全取決於生產商,基本上無法從產品上判斷。
由此可見,味精的成分單壹,主要是增加食物的 "鮮味",而雞精、香菇精等復合調味料成分復雜,壹般都比較 "入味"。
但無論是哪種香精,只要能產生 "鮮味",就含有味精,而經過精心配制的復合香精產生鮮味的效率更高,能滿足不同的特定需求。
因此,味精、雞精等調味品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增加食物的風味,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不存在任何安全問題。
-結論:謠言爆料人--通過玉米等谷物為原料,經過生物發酵生產出味精,就像我們日常常用的鹽、醬油、醋壹樣,它只是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味覺元素,無論是食用味精還是食用雞精,都可以根據每個人的不同口味來選擇,兩者都是安全的,對人體健康沒有任何危害。
值得壹提的是,味精有害健康的說法是錯誤的,說味精脫水成致癌物,吃多了會脫發等,都是沒有證據的謠言。要知道,味精是由澱粉、蔗糖等原料發酵產生的,其成分味精常見於食品中,其實是壹種 "天然調味品"。
至於選擇哪種調味料更好,可以根據口味和菜肴需要來選擇。如魚、肉等食物,可以直接選用味精提鮮,再加入雞精,可能會有損食物本身的特殊風味。
如果烹飪的食物風味不太明顯,如餡料類、湯料類的食物,可以考慮用雞精來提鮮;而需要更濃郁的風味時,可以選擇雞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