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時首先核對 "其他應付款--應付工會經費 "科目的借方金額和原始憑證,看是否有工會組織開具的《工會經費撥繳專用收據》,凡不能開具此證明的,提取的職工工會經費不得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其次核實按稅法規定(工資總額的2%)應提取的工會經費。凡不能出具此證明的,提取的職工工會經費不得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二是核實按稅法規定(工資總額的2%)應提取的工會經費數額,並與 "其他應付款--應付工會經費"、"其他應付款--應付工會經費 "科目的累計貸方發生額進行對比。將 "職工教育經費"(工資總額的 1.5%)與 "其他應付款--職工教育經費 "進行核對,如果應提取的金額少於實際提取的金額,多提取的部分應按應納稅所得額上調;同樣,從 "管理費用 "中提取的金額應按應納稅所得額上調。再次,從 "管理費用 "科目匯總欄中檢查是否有職工培訓費、福利補貼等應屬於職工教育經費和工會經費支出的項目,如有,應全額調增應納稅所得額。
2、無形資產超期攤銷
檢查時首先從 "無形資產 "科目借方金額入手,結合其原始憑證,審查入賬金額是否真實,如果屬於以前年度入賬的,還需詢問或調閱入賬年度及原始憑證;其次,檢查企業的合同,並結合企業 "無形資產 "科目貸方金額,審查攤銷年限及金額是否正確。
3、開辦費攤銷超支
首先,審查 "遞延資產--開辦費 "賬戶借方金額,並結合原始憑證審查其支出內容是否真實合理,看是否存在應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開辦費;然後,檢查企業的合同,並結合 "無形資產 "賬戶貸方金額審查其攤銷年限和金額是否正確。再與 "管理費用--開辦費攤銷 "科目核對 "遞延資產--開辦費 "的貸方,看其攤銷是否真實合理。"管理費用--開辦費攤銷 "中的 "遞延資產--開辦費 "貸方,看攤銷是否真實、合理。
4、業務招待費超支
(1)查 "管理費用-業務招待費 "累計發生額。對於少數為整數的發生額,應註意抽查原始憑證,看企業是否有 "邊提邊用 "加倍列支業務招待費的問題,如有,應將其提取回來。
(2)查閱 "銷售費用"、"管理費用 "中的辦公費、差旅費、其他費用等明細科目匯總表。查閱原始憑證,看是否有擠占招待費的現象,如有,應將該金額合並作為當期營業費用的實際發生額。
(3)核對計提基數。業務招待費計提基數包括 "主營業務收入 "和 "其他業務收入",不包括 "營業外收入 "和 "投資收益"
(4)根據行業特點,結合《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計算限額扣除標準,超過限額部分應作為增稅項目處理。
5、壞賬損失超支情況
對壞賬損失的檢查主要應把握兩點:壹是壞賬核銷是否符合條件,有無報批手續。如債務人破產或死亡的,要檢查是否有當地法院、工商等有權部門出具的有效證明;如債務人逾期不履行還款義務超過三年仍不能收回應收賬款的,要檢查是否有職能管理部門的審批手續;二是對於采用備抵法核算壞賬的企業,要註意提取金額是否超過稅法規定的比例。需要註意的是:在會計核算中,壞賬準備的提取采用的是 "差額提取 "法,因此,在檢查中,只能對當年實際提取的壞賬準備進行調整。
6、差旅費超支
檢查差旅費主要針對發生額較大或異常的情況,檢查原始憑證的真實性、合法性,並註意以下問題:
(1)業務招待費列入差旅費。
(2)出差事項的真實性。如發現公園門票、各類參觀券等旅遊票據不得作為差旅費開支範圍。
(3)以合同形式列支差旅費。主要檢查報銷費用的憑證是否合法,有沒有自制 "白條 "報銷差旅費。
(4)差旅費補助是否合理,出差時間是否真實,補助標準是否符合財務制度規定。
以上問題均應作為增加當期收入處理。
7、技術開發費超支問題
壹是要求企業提供開發新產品的專項授權書,確認項目的合法性;二是通過 "管理費用 "明細賬,調閱技術開發費項目發生的憑證、原始憑證,對照有關規定審核企業不屬於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收入的處理。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開發費用均計入開發成本;最後,計算當年技術開發費實際支出比上年增長的比例,確定稅前扣除項目和扣除金額,超過扣除標準的部分不得扣除。
8、固定資產租賃費超支
首先,要了解固定資產是否為管理使用;其次,要看租賃合同,確定租賃性質,如屬於融資租賃性質的,租賃費不得直接扣除,應指導企業將其作為固定資產管理,並按規定計提折舊。屬於經營租賃性質的,還要檢查是否按照合同約定的使用期限攤銷。
9、上交管理費超支情況
上交管理費是指總行為下屬分支機構提供壹定的服務,分支機構支付的管理費用。應重點檢查以下內容:上交的管理費是否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相適應;是否有總機構出具的管理費收取範圍、定額分配依據和方法的證明文件;是否經主管稅務機關審定批準;提取比例是否正確;對不符合條件的管理費,要作為增加的收入額處理。
10、其他費用超支
主要包括,是否將資本性支出擠入管理費用;是否將營業外支出的內容錯誤地計入 "管理費用 "等。對於會計核算錯誤不影響收入的項目,檢查人員應指導企業正確使用會計分錄,如稅收滯納金等項目仍需增加當期應納稅所得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