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滇緬公路是什麽時候修建的?從哪裏到哪裏?
它是多少公裏?
分析:
滇緬公路是抗日戰爭時期最重要的公路。是維系整個抗日戰爭的生命線,是迎接抗戰全面勝利的盛大序幕。沒有滇緬公路,就沒有1945抗日戰爭的勝利。
七七事變後,日軍迅速占領了中國北方的京津地區、廣東、漢口、上海、南京等中東部和南部地區,包括中國各大城市、95%的工業和50%的人口。更重要的是,中國沿海幾乎所有的港口都落入了日本人手中。武漢會戰後,中日進入戰爭相持階段。這場戰爭變成了消耗戰。對於中國來說,這個時候物資供應問題極其嚴重。
旅居海外的華僑得知祖國被日本侵略後,紛紛捐錢捐物,籌集了大量國內急需的藥品、棉紗、汽車等物資。迫於抗日救國的嚴峻形勢,* * *還拿出極其寶貴的外匯,從西方購買了大量的汽車、石油、軍火等等。這些物資急需運回國內。中國迫切需要壹條安全的國際運輸走廊。
早在1935,蔣介石就預見到壹旦戰爭爆發,中國軍隊將無法守住東部沿海和內陸平原的城市,最終人民將退守西部。
中國* * *在1938開始修建滇緬公路就是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危機。該公路與緬甸中央鐵路相連,直通緬甸首都仰光港。滇緬公路最初是為了緊急搶運中國在國外購買和國際社會援助的戰略物資而修建的。隨著日軍入侵越南,滇越鐵路中斷,滇緬公路的建成很快成為中國與外界聯系的唯壹運輸通道。
抗戰初期百萬大軍所需的武器裝備;維持經濟運行所需的各種物資;轉移到大後方的人們所需的無數基本消費品,總之維持當時整個抗戰所需的壹切物資,中國都無法生產,就靠這條生命線運進大後方。
滇緬公路還有壹個看不見的功能——它改變了戰爭的進程。原來日軍是要在前線打敗中國軍隊,迫使人民屈服。但由於包括滇緬公路在內的對外通道,日軍放棄了原定計劃,轉而從越南沿海、中國西北和緬甸封鎖中國的對外通道。這給疲憊的中國軍民壹個喘息的機會。
艱巨的道路建設工程
修建滇緬公路的難點在於80%的路段都要經過山區。由於抗戰形勢日益緊迫,滇緬公路的許多路段不得不同時勘察和施工。戰前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非常缺乏,抗戰開始後這個問題更加尖銳。而且滇緬公路會經過雲南邊境地區瘴氣盛行的地區,這也成了招工程技術人員的壹大難題。
滇緬公路總工辦培訓壹些漂泊到昆明的知識青年,在短時間內學習地理、地質知識,學習如何加快公路工程進度,用碎石平整路面,將曲線慢慢拉成直線,減少急彎陡坡,完善排水系統,如何修建荷載不小於10噸的橋梁等壹些課程。這種速成訓練太神奇了。但是,在那個急迫的年代,抗戰度高的年輕人產生了驚人的學習效率。後來,他們在滇緬公路建設中磨練成技術骨幹,在滇緬公路上創造了奇跡。後來,壹批批技術人員穿越敵占區,冒險穿越日軍封鎖線,長途跋涉在湘、黔、滇的山區到達昆明。很多人已經半路沒錢了,壹路典當隨身行李和衣服來到昆明。有些人在旅途中因為疲勞和虛弱而死去。
另壹個明顯的問題是缺乏機械設備,這使得該項目更加依賴於數萬名工人的手工操作。因為時間緊,戰況惡化,原來的建設項目不得不用最原始的方法。在幾乎所有的路段上,勞動者用從自己家裏帶來的籃子搬運泥土和石頭。在959.4公裏長的路段上,多采用這種螞蟻搬家的方式。
1937年底,滇緬公路沿線近30個縣的約20萬勞動力被招募到公路上。這些人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因為大部分青壯年都被征入伍了。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奇怪的築路大軍了。這裏有各種各樣的民族。他們穿著藍色土布做的衣服,只有少數男人是強壯的勞動力。其他人是婦女、老人和許多兒童。孩子們都自帶寵物:狗、雞、長尾巴的鸚鵡。在傣族地區,和大人壹起來打工的孩子也會帶猴子。
由於建設任務的緊迫性,國家* * *對滇緬公路提出了“先通後好”的方針。嚴禁公路沿線各縣必須在1937年底前開工,三個月內建成勉強可以通車的簡易公路。
8月底,1938,經過20萬人的努力,舉世矚目的滇緬公路終於通車了。9月2日,《雲南日報》發表題為《滇緬公路建成》的社論。當時,國統區幾乎所有的報紙都報道了這個極其振奮人心的消息,也震驚了全世界。美國駐華大使經滇緬公路去重慶後說:中國* * *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項艱巨的工程,令人欽佩。而修建滇緬公路,物質條件極其缺乏,首先是缺乏機械,其次是純粹靠人力開發。這全靠沿途人民的拼搏精神,這是世界上任何壹個民族都達不到的。
滇緬公路上的碾石機
戰爭時期,壓路機是壹種很大的石碾。石碾高約1.8米,重量因地而異,壹般在3-5噸之間。如果采石場就在附近,人們會根據土地制造木材。但更多的是去很遠的地方找石頭生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石碾走上道路本身就很困難。很多石磨都是勞動者推著拉著肩膀從叢林和山裏拉出來的。
上坡的時候沒有太大的麻煩,石碾更容易掌握。然而,由於下山時石碾造成的巨大壹致性,發生了許多可怕的事故;來不及逃跑的工人經常被失控的石磨壓死。偶爾會有孩子被壓死。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滇緬公路沿線已經很難看到這種大石輥了。
滇緬公路上的南洋機械師
1939至1942三年間,滇緬公路上搶運回國的汽車超過13000輛。有了車之後,司機嚴重不足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此時,生活在東南亞的華僑向祖國伸出了援助之手。當時的華僑領袖是陳嘉庚先生。陳嘉庚是20世紀最受欽佩的海外華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抗日戰爭期間為祖國做出了非凡的貢獻。抗日戰爭爆發後,陳嘉庚多次捐贈巨款購買戰爭物資。他還利用自己在東南亞僑界的影響力,為抗戰籌集了大量資金和物資,並組織了大批華僑青年回國參戰。
得知滇緬公路急需大量汽車司機和修理工後,陳嘉庚立即在2月8日1939上發表了《南華僑聯合會第六通道》,號召華僑青年司機和技術人員回國服務,投身祖國抗戰。這個公告很快傳遍了整個東南亞。當時有365,438+092名東南亞華僑司機和修理工誌願來中國服務。他們被稱為“南僑技工歸國服務團”。從2月1939到8月1939,南橋技術人員分九批奔赴祖國。所有回國服役的南橋機械師都在昆明潘家灣汽車培訓學校進行了兩個月的軍政培訓,學習地理、政治、軍事、防空等課程。
雲南的路很難走,以前在整個南陽都很有名。過去,這些司機大多在城市裏開車。來到雲南後,尤其是在滇緬公路上,華僑司機幾乎要從零開始學習如何在崎嶇的山路上開車。
滇緬公路的黃金時代
滇緬公路促進了大後方交通運輸業的繁榮。這是滇緬公路上非常著名的壹張照片。照片中的車是西南運輸處的大貨車。當時西南運輸部有10團以上的運輸大隊,車輛近萬輛。它們主要運輸軍用物資,如武器彈藥、車輛機械、汽油、給養和軍用服裝等。他們是滇緬公路上的運輸主力。在這條抗戰的生命線上,有* * *單位的幾千輛卡車,私人運輸公司,甚至三四個家庭買壹輛車跑運輸。
隨著大量內地* * *機構、工商企業、大學和無數難民退守大後方,昆明市發展迅速,各國也紛紛在昆明開設領事館。昆明,壹個古老而寧靜的城市,突然變成了國統區最繁華、最國際化的大都市。
昆明和滇緬公路沿線幾乎壹夜之間湧現出無數運輸公司,這些公司購買了大量汽車,投入到繁忙的運輸業務中。他們從緬甸進口了大量的棉紗、布料、汽車配件以及壹切可以利用的消費品,運回國內。利潤相當豐厚,是商人的黃金時代。當時滇緬公路上的汽車晝夜不停地搶運物資,形成了非常罕見的分秒必爭的緊張運輸局面。
當年行駛在滇緬公路上的車輛種類繁多,幾乎所有人都經常聽到這樣壹個名詞;三噸的雪佛蘭,三噸的福特,3.5噸的道奇,4.5噸的Grand International等。這些都是美國當年生產的卡車。
日軍轟炸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的黃金時代並沒有持續多久。從壹開始,日本人就故意想切斷滇緬公路。切斷國際交通線,就可以切斷中國的補給,迫使人民投降。
1940年日軍占領時,轟炸了以越南為基地的整條滇緬公路。為此,日軍還成立了“滇緬公路封鎖委員會”。
從1940到10。不到6個月,日軍* * *出動400多架次轟炸這些橋梁。每次轟炸後,駐紮在橋上的工程搶修隊都會及時搶修橋梁。這些負責修橋的人,很多都是當年造橋的工程技術人員。有時候炸彈還在爆炸,空襲還沒結束,他們就開始修理。
1941年65438+10月23日,日本飛機第14次轟炸昌贛大橋,大橋被徹底炸毀。為此,東京電臺自豪地宣稱:“滇緬公路已被切斷,三個月內通車無望。”國內許多人從日本廣播中聽到了這件事。整個大後方頓時人心緊張,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的工程技術人員日夜趕工搶修滇緬公路,要盡快通車。
但是戲劇性的壹幕出現了。交通部的加急電報發出後不久,又接到修橋隊的電報,說滇緬公路上的車隊又壹次穿越了波濤洶湧的瀾滄江,整條公路保持暢通。
原來,早在兩個月前,當地的工程技術人員就預測,這座橋可能會被日益頻繁的日軍空襲徹底炸毀。他們找來壹些空汽油桶,每70個空汽油桶連在壹起,蓋上木板,就成了壹個簡易的渡口。車開上去後,渡船用鋼纜在兩邊來回拉,直到橋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