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蛙的生物學特性
林蛙的年生活周期可分為水生期和陸生期兩個不同的階段。水中生活期壹般從9月下旬開始,到第二年的4月上旬結束。林蛙捕食活的食物,主要是節肢動物,其次是蛛形綱和多足綱動物。
2、三池建設
目前,林蛙的養殖主要是人工繁殖和培育林蛙蝌蚪,幼蛙變態發育後,即散養於山林中,讓其自由活動和覓食,待生長發育成熟後(兩齡以上)於秋冬季節捕捉加工成商品。
(1)場址選擇
根據林蛙的生活習性,場址必須建在大面積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周圍,不能建在純針葉林中,特別是大面積落葉松附近。選址地要有1-3米寬、30-50厘米深的溪流,壹年四季水量充足,並有幾處深水區,以滿足林蛙越冬的需要。
(2)繁殖場由產卵池、孵化池、飼養池、變態池等多個不同規格和用途的水池組成,變態池應建在飼養場附近,使蝌蚪完成變態後能立即轉移到森林中。
產卵池面積每個20-30平方厘米,長方形。它們通常位於上遊水渠附近。
孵化池最好是6×4米的長方形。
飼養池是數量最多的水池,池型以10×4米的長方形池為宜,池深30-50厘米,池內設3-5個 "安全坑",以防斷水時蝌蚪因幹燥而死亡。坑內鋪上塑料薄膜,上面壓壹層土,防止薄膜被沖走。
壹般來說,每個養殖場培育1000萬只左右的幼蛙比較合適。
3、養殖技術
(1)林蛙的繁殖特點
林蛙壹年只繁殖壹次。出生後24個月即可達到性成熟,平均每只蛙產卵1000-2000粒。性成熟的蛙在4月中旬左右解除冬眠,夜間到下遊岸邊,然後進入產卵場,開始成對交配。雌林蛙產卵後不吃不喝,潛伏在松軟的泥土中、枯枝敗葉下進行半個月左右的生殖冬眠,然後轉入林中謀生。
(2)人工繁殖方法
春秋兩季可捕蛙種壹定要準確把握時間,4月上中旬是最佳捕撈期。秋季垂釣最為方便,秋季林蛙數量較多。時間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林蛙準備冬眠時最為適宜,捕蛙可用麻袋或籮筐。
選種後,秋季捕獲的種蛙應集中在冬季越冬貯藏,可保存在水庫或地窖中越冬。越冬後,當水溫升至5℃以上時,按雌雄1:1的比例裝入產卵籠,密度為200-300對/平方米。裝好的產卵籠應立即放入產卵孵化池,池水深度為 40-50 厘米。產卵籠應上提,籠內水深應保持在 10 厘米左右。抱對產卵後,(產卵期水溫以10℃為最佳),及時將同壹時期的卵挑到同壹孵化池中,以免蝌蚪出生時出現大吃小的現象。孵化池密度為 10-15 群/平方米,孵化初期水溫保持在 6℃以上。後期為15-20℃最高不能高於25℃。
壹般15-20天後即可孵出蝌蚪,剛孵出時可采用高密度放養,出生後的第10、20、30天進行幾次疏散,使最終密度達到500-1000只/立方米。蝌蚪出生 5-7 天後即可投餵飼料。飼料由豆餅、玉米面、青菜和糠渣等組成。飼料需要粉碎並加熱煮熟後才能投餵。在早期階段(7-15 天),每天可餵壹次餌料。在生長高峰期(25-30天)應勤投餌,每天投餵3-5次,到後期(30-40天),蝌蚪消化器官發育完善,可適當增加青飼料的比例,每天投餌量以蝌蚪體重的3-5%為宜。
(3)蝌蚪期的管理
主要是投餵時將餌料放在飼料板上,飼料板應放在水邊,防止將料直接投入水中汙染水源,保持水源清潔。註水時,水流應緩慢,以適應蝌蚪對靜水的要求。通過調節水量來調節水溫。當蝌蚪的日齡達到 20-35 天時,新陳代謝旺盛,耗氧量大,最好每隔 2-4 小時更新壹次水,以保持水中有較多的溶解氧。在此期間,還要做好天敵預防工作(林蛙的天敵是鼠、蛇)。
(4)變態期管理
變態期飼養密度可達5000只/平方米。變態期是養殖工作的最後壹個環節,要加強飼養管理。首先要保證變態池的供水,切忌斷水。其次要投餵足夠的飼料,保證蟲源供應,可在池內堆放青草、糞肥或燈光誘蟲,以誘集更多的蟲源,同蝌蚪期做好天敵的預防和消滅工作。
經過10天左右的變態,幼蛙就會離開池塘,沿著父母走過的路走進森林。
4、林蛙的處理
林蛙入水後的散居期,即9月下旬是捕捉的最佳時期。也可以在9月中旬林蛙下水時挖溝攔截。
捕捉到的雌林蛙壹定要曬幹後再取油。壹般用60℃-70℃的熱水將蛙燙死,然後用繩子穿過蛙鉗口串成長繩,掛在通風處晾幹。晾曬7-10天後林蛙軟化即可脫油。方法是將幹林蛙放入60℃-70℃的水中浸泡5-10分鐘,取出後放入盆或其他容器中,用濕麻袋蓋好,放在溫暖的室內,使皮肉和骨頭軟化。在晾曬過程中要特別註意防止凍壞。剝油時,將蛙頭從頸部至背部折斷,撕去脊骨,剝開蛙體背部,取出油脂。揀凈皮膜,除去黑仔等雜質,放入托盤,置於陰涼通風處晾幹,嚴禁日曬、火烤、炕烤和高溫處理,以防走油而影響色澤和品質,晾至九成幹即可存放或出售,過幹則色澤灰白易碎,賣不出真品的價格。
關於林蛙油的包裝,包裝壹定要密封,嚴格防蟲,玻璃瓶、鐵罐都可以,不能用塑料袋、紙盒和木盒包裝,裝入缸、桶後還可以噴灑少量白酒,創造壹個使黴菌和害蟲無法生存的環境。然後放在陰涼幹燥處。放入容器的底部應先墊上防油紙,千萬不要忘記噴酒。
林蛙的生態養殖模式
編輯本段
在果園中養殖,利用果園對林蛙的天然遮蔭作用,果園四周用防逃網或防逃墻圍住,防止林蛙逃逸和敵害生物的進入,然後將變態後的幼蛙放養在果園中。林蛙可以為果樹消滅敵害生物,滿足果樹生長需要。
林蛙餌料養殖過程中原料的循環利用:養殖黃粉蟲主要用麥麩,黃粉蟲糞便的營養價值比原來的麥麩高幾倍,經過簡單的發酵和消毒處理後,再與其他飼料混合養豬效果更好;豬產生的豬糞用於養殖蠅蛆;蠅蛆腐爛後的豬糞用於養殖蚯蚓;蚯蚓排出的糞便用於果樹施肥。蚯蚓排出的糞便用作果樹肥料。在這種養殖過程中,飼料原料得到充分循環利用,是降低養殖成本的主要途徑,是理想的生態農業、綠色農業。
果園在進行病蟲害防治時,最好使用生物農藥,這樣不會對林蛙造成傷害,林蛙以活蟲為食,那麽果園施用農藥殺蟲就不會對林蛙造成影響。
中國林蛙越冬管理及病害防治技術
編輯本段
中國林蛙形態與青蛙相似,雌蛙體長7~9cm,雄蛙較小。皮膚顏色隨季節變化,秋冬為褐色,夏季為黃褐色,雌蛙腹部為紅黃色。雄蛙有聲帶。棲息於長白山腳下、松花江和鴨綠江上遊的山林和荒地。喜歡陽光微弱的潮濕山林後坡。夏季離水,秋季和春季入水。吉林、黑龍江兩省較多,河北、河南、山東、四川、山西、陜西、青海也有分布。
中國林蛙是集食、藥、補為壹體的珍貴蛙種,其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都很高,市場供不應求,近年來,各地掀起了養殖中國林蛙的熱潮,但在越冬管理上普遍存在措施不力、設施設計不合理、越冬成活率低的現象。同時,林蛙的病害也制約了這壹產業的發展。因此,如何提高林蛙越冬期的成活率,掌握各種疾病的發病機理,采取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則,是林蛙養殖的關鍵因素之壹。
壹、中國林蛙越冬管理
1、中國林蛙越冬期成活率低的原因。
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中國林蛙在北方山區越冬主要是在水域中越冬。中國林蛙是變溫動物,體溫會隨著氣溫的變化而變化。由於林蛙沒有調節體溫和保暖的機制,當氣溫降到10℃以下時,林蛙不能攝食,當氣溫再次降低時,林蛙就會進入冬眠狀態。越冬期間,冬眠蛙的新陳代謝降到最低甚至癱瘓,靠肝臟和脂肪體儲存營養維持生命。同時,出現呼吸次數減少、心律減慢、血管和微血管收縮等生理變化,使蛙的耗氧量逐月減少,有利於林蛙在水中度過寒冬。影響林蛙安全越冬的不利因素很多。在長時間封冰的情況下,水體會產生與封冰前完全不同的變化。隨著氣溫的降低和冰層的增厚,水溫逐漸降至 0℃,水量因凍結和滲透而減少。由於有機物的分解以及青蛙、魚類和其他生物的呼吸作用,水中的氧氣含量不斷減少,而二氧化碳含量卻不斷增加。這些環境條件的變化對中國林蛙的越冬構成了嚴重威脅。
2.中國林蛙的越冬管理。
(1)要做好中國林蛙越冬前的準備工作。可新修越冬池,也可利用原有池塘、水坑越冬,但應加深池水,盡量清除淤泥和雜草,以減少有機耗氧量,防止有害氣體的發生。
(2)要滿足中國林蛙越冬期對溶氧的需要。水中溶解氧的來源有兩個方面:壹是空氣中的氧溶解在水中,二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但是,水面結冰後,水與空氣的接觸被冰切斷,空氣中的氧不能溶解在水中,由空氣補充的溶解氧來源也就斷絕了。許多越冬池塘沒有水生植物,即使有水生植物,由於山區冰層厚,冰面結冰,直接影響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靠永久性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林蛙越冬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氧窒息。
根據多年的觀察,活水越冬池問題不大,因為自然水流不斷,水中的溶氧及時得到補充。所以冬季不會出現成批死蛙的現象。
目前,大多數青蛙越冬池塘都是死水(也叫停水)越冬池塘。冬季水源幹涸,越冬池內沒有活水流過,溶氧得不到補充,水中含氧量逐月加速下降。1 月份,水中含氧量僅為 4 毫克/升(林蛙正常越冬要求為 6 毫克/升)。特別是林蛙在水底越冬,而水中缺氧往往是先從水底開始,水中溶解氧就越來越少,對越冬期的林蛙威脅很大。
解決越冬池溶氧不足的問題,可采取以下三種方法:壹是越冬池要有足夠的蓄水量,秋分前後要註滿水,水深不能小於2.5米,按照越冬池每平方米150只蛙的要求,水面不能太小。其次,蛙、魚同池越冬時,由於蛙、魚爭氧,越冬魚量應控制在每立方米水體0.2千克,是正常放養量的壹半。並盡量清除野生魚類,降低耗氧系數。第三,整個越冬期要精心管理,定期觀察青蛙的越冬情況。由於水生動物對缺氧非常敏感,嚴重缺氧時(如溶解氧降到 3mg/L 以下時),冰眼附近會出現劍水蚤、鳳尾魚、水螯蝦、蚜蟲等水生昆蟲。因此,打開冰眼時,觀察上遊是否有水生昆蟲,可作為推斷水中溶氧多少的標誌。
嚴重缺氧時,可采取以下措施:壹是註水補氧。將附近的水源(井水、河水、水庫水、泉水)引到越冬池中。二是打冰眼補氧。冰眼打在深水區,1畝水面打壹個寬1.5米、長3米的冰洞。沿主風向打排,在風的作用下形成水波,加速氧氣溶入水中,提高補氧效果。為防止冰眼再結冰,夜間可覆蓋草簾。
(3)有條件的地方,應人工控制溫度和濕度。確保中國林蛙安全越冬。
二.中國林蛙疾病防治
1、中國林蛙發病原因。
(1)生物因素。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等。除水環境中存在壹些致病微生物外,大部分是兼性病原菌。在數量少、蛙體健康的條件下,這些病菌不會使林蛙生病。但隨著水質變差、氣候惡化、餌料不足、飼料單壹、密度過大等不利因素的出現,這些病菌就會變成致病菌。目前發現的林蛙病害以紅腿病、爛皮病、水酶病和腸炎最為嚴重。
(2)環境因素。如水溫、水的酸堿度、水中溶解氧、水中有害氣體、農藥、化肥等,這些因素壹旦超過允許範圍,都可能導致林蛙發病。
(3)飼養管理因素。如放養密度不合理、飼料變質、飼料單壹、營養不全面、蛙池和蛙場設計不合理等,都會導致林蛙發病。蛙場環境差、消毒不規範也會使蛙發病,因此要定期對蛙場進行消毒,嚴格防疫程序,控制細菌、病毒的繁殖和產生,確保林蛙不感染疫病。林蛙養殖主要是防疫和預防。得病後治愈率低。
2.我國林蛙疫病的綜合防治。
(1)徹底清池。養殖場所的各種生產池在使用前必須徹底清池。排幹池水後,每100平方米用8kg生石灰溶於水後全池均勻潑灑,兩天後用水浸泡10天,然後排幹池水。放養前,向池塘中註入清水,兩天後測量 pH 值,待 pH 值適宜時再放養。
(2)藥浴放養。種蛙、蝌蚪放養前應進行高錳酸鉀藥浴放養,使用濃度為10-20mg/kg,即用即放,浸泡時間為1小時。
(2)高錳酸鉀藥浴:高錳酸鉀藥浴具有殺滅體表或鰓上的寄生蟲和致病菌,增強蝌蚪和青蛙抗病力的作用。
(3)調節水質。在整個養殖過程中,要註意調節水質,保持適當的透明度,使池水活、肥、爽,為蝌蚪和蛻化的小幼蛙創造壹個舒適的生態環境。主要方法是對池水進行消毒和加註新水。
(4)潑灑預防 從4月份開始,定期用殺蟲殺菌藥物進行全池潑灑,預防疾病發生。原則上半個月壹次。目的是殺滅蝌蚪體表的寄生蟲和水體中寄生蟲的未老熟幼蟲,殺滅蝌蚪體表的致病菌和降低水體中致病菌的密度,改善水體質量。常用藥物有優氯凈、抗黴靈、敵克松等。用藥量可根據藥品說明書確定。但無論使用何種藥物,采用何種方法,由於水溫不壹樣以及幼蛙和成蛙對藥物的耐受程度不同,在施藥前都要進行試驗,俗稱試水,證明無危害或毒性消失後方可大量用藥或放養。
(5)註意操作,減少碰傷。青蛙體表易受傷,受傷的蝌蚪、成蛙易受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的侵染。因此,在生產過程中的運輸、裝卸、擺放、散放等環節都要小心操作,以免碰傷林蛙。
(6)做好檢疫工作。從外地購進蛙卵、蝌蚪或種蛙時,要請有經驗的養蛙戶協助做好檢疫工作。同時做到不從疫區購苗,不買病苗,確保生產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