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心理問題或精神問題尋求幫助的方向壹般是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生。那麽它們之間有什麽區別呢?我們從各個角度討論他們的不同之處。
壹、專業資格:
輔導員: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8,全國輔導員考試取消),國家二級輔導員,國家三級輔導員。是職業資格證書。
心理治療師:衛生部頒發的證書,具有初、中級職稱。
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在取得醫師資格證後,在當地衛生局註冊。
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心理背景的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都是醫學或精神病學背景。
二、時效權利:
我們來看看百度對處方權的定義:處方權是指開藥的權利,壹般包括麻醉劑、精神藥物、心血管藥物等。
通俗地說,就是妳有沒有開藥的權利。
輔導員:沒有處方權。
心理治療師:沒有處方權。
心理醫生:有處方權。
第三,診斷權:
輔導員:沒有診斷權。
精神治療師:沒有正確的診斷。
心理醫生:有權診斷。
我們來看看百度對診斷的定義:從醫學角度對人的精神和身體狀態的判斷。判斷正常人的健康狀況、工作能力和特定的生理過程;也是司法部門確定血緣關系和傷情性質的診斷。用於認識疾病的診斷是最廣泛的,它是治療、預後和預防的前提。
那麽很多人可能會好奇,包括心理咨詢師,為什麽心理咨詢師沒有診斷權?
首先,在心理咨詢的工作背景中,診斷是壹個醫學概念;其次,工作範圍不同(後面會講到)。心理咨詢的範圍是心理問題,我們在心理咨詢中壹般稱為評估。
此外,只有在達到或懷疑精神障礙時,才需要診斷。比如壹個來訪者因為如何平衡職業發展和個人情感問題產生了心理沖突,想通過心理咨詢幫助自己看得更清楚,那麽ta對診斷沒有意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中國的法律不允許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做診斷。相關法律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2012年10月26日NPC人大常委會公布,2013年5月26日起施行)第七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壹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責令改正,給予警告。造成嚴重後果的,責令暫停6個月以上1年以下的執業活動,直至吊銷執業證書或者營業執照:
(壹)從事心理治療或者精神障礙診斷治療的心理咨詢師;
(三)專門從事心理治療的人員從事精神障礙診斷的;
(4)專門從事心理治療的人員為精神障礙患者開具處方或者提供手術治療。
………
另外,不僅不允許,即使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做出診斷,也沒有法律效力。我們可以做壹個簡單的類比:警方接到壹起跳樓自殺的報案,經過綜合調查,警方判斷疑似他殺。然後請了專業的法醫。他們的職責就體現在這裏。即使警方有豐富的經驗,也能斷定這確實是壹起兇殺案,但根據法律依據,沒有法醫鑒定不構成證據,只對破案有參考意義。警察和法醫有點像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生的關系。在“自殺”(精神障礙)的情況下,法醫(精神科醫生)的法律鑒定(診斷)可以構成證據,而警察(心理咨詢師)的判斷(評估)只是參考,沒有法律效力。
四。工作範圍:
心理咨詢師:壹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健康人群和亞健康人群的心理問題)
心理治療師:壹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疑似神經癥/神經癥/人格障礙(在醫生建議下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
精神病醫師:各種精神障礙(評估、診斷和治療)
心理治療師和心理咨詢師有兩個主要區別:
壹、地點不同:壹個是醫療機構(醫院精神科和有資質的個人診所),壹個是心理機構(及其相關單位)。
第二,工作領域不同,壹個是心理障礙,壹個是精神障礙。
怎麽理解呢?
心理咨詢師:簡單來說,壹個心理正常的人是不健康的。什麽是正常心理?比如知道自己是誰,世界觀正常,社交生活正常。那什麽是不健康呢?比如情緒低落,胡思亂想,焦慮易怒,生活迷茫,失眠等等。簡而言之,精神狀態不好,但不構成心理問題導致的嚴重社會生活困難,比如吃不下飯,看到陌生人全身發抖等。
工作範圍在神經癥之下。看清楚是在神經癥下(也就是不包括神經癥)。如果確診了符合神經癥的精神障礙,就不再是心理咨詢師的工作範圍了。例如,抑郁癥和焦慮癥已經被診斷出來。
但是,很多人喜歡去百度查。檢查後發現他們是什麽抑郁癥,強迫癥等。,各種問題就出來了。這裏需要強調的是,不是幾個癥狀匹配,然後妳就是妳。首先,達到神經癥,這個標準不是隨便測個表就能確定的,還需要綜合判斷時間因素、社會生活狀態、自我意識等。如果真的有必要,建議去正規醫院精神科找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判斷。如果妳是輕度精神狀態,也可以找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師也可以幫妳評估。如果妳遇到或者疑似遇到精神障礙,心理咨詢師也會建議妳去精神科檢查診斷。
心理治療師:在精神病醫生的醫生建議下從事精神障礙的藥物、身體和心理康復工作。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在我們的心理學中,尤其是精神分析學中,神經癥的定義是壹個心理學定義,而不是精神病學背景下的定義。雖然用詞相同,但本質完全不同。
精神分析學派壹般根據ta人格發展的成熟程度把人分為幾類:精神病/邊緣型/神經質水平,這是常用的方法,當然也有其他方法。但是,這裏的神經癥的層次和我們說的精神障礙的神經癥是不壹樣的。
精神障礙所說的神經癥,如抑郁癥、焦慮癥,是壹種所謂的“病”,是壹個醫學概念。精神分析中所說的神經癥水平,可以簡單理解為壹個正常人,壹個發展水平完全正常成熟的人。這是壹個心理學概念。
而心理治療師的工作範圍相對較廣,可以在精神科醫生的醫囑下工作,可以接受壹些神經癥及以上的精神康復工作,如抑郁、焦慮、人格障礙等。
精神病醫生:它更多地處理精神障礙的診斷和藥物治療,如雙相情感障礙、分離障礙、人格障礙、軀體癥狀和相關障礙。比如遊客看到領導就緊張,然後嘴巴抽搐得厲害。比如,嚴重的產後抑郁癥,根本睡不著,吃不下。或者說,來訪者偶爾會產生幻覺,或者說幻聽。
這裏還要強調的壹點是,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也可以配合壹些神經癥或精神障礙,比如在恢復期或在醫囑背景的指導下。也可以同時進行。
那麽如何理解這種精神障礙呢?
我們來看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第七章的補充規定。
第八十三條本法所稱精神障礙,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知覺、情感、思維等精神活動障礙或者異常,導致患者明顯的心理痛苦或者社會適應等功能損害。
本法所稱嚴重精神障礙,是指具有嚴重疾病癥狀,導致患者社會適應等功能嚴重受損,不能充分認識自身健康狀況或者客觀現實,或者不能處理自己事務的精神障礙。
………
動詞 (verb的縮寫)工作地點:
心理咨詢師:社會機構,如心理咨詢機構、個人心理咨詢室、社工機構、非營利組織、政府部門等。
心理治療師和精神科醫師:醫療機構,如醫院精神科、精神科專科醫院、私人精神科診所(診所),必須經當地衛生局批準設立。
壹般來說,壹個是心理機構,壹個是醫療機構。這是本質區別。
不及物動詞工作環境:
心理咨詢機構:壹般都是很溫馨優雅的房間,相對安靜,不受打擾,比較註重隱私。老師也會遵守設定,在約定的時間內出現,有更多的情感交流和互動。
醫學背景精神障礙的治療環境:多在醫院,診所之類的。
七。理論背景:
心理咨詢師:心理學
心理治療師:醫學/心理學/臨床醫學
精神病學家:醫學/精神病學
這個分為壹個大類,只是參考。沒有必要提高標準。比如有壹些心理咨詢師,ta也是心理治療師和心理醫生。這樣的心理工作者並不少見。
八。主要工作方法
咨詢師:心理咨詢/壹般談話咨詢。
心理咨詢的理論流派至少有200多個,如行為認知、正念、精神分析、人本主義等。
心理咨詢的方式:網上咨詢/面對面咨詢/電話咨詢等。
心理咨詢的類型:個別咨詢/團體咨詢/家庭咨詢/夫妻咨詢等。
按年齡:兒童/青少年/成人/老人等。
從心理咨詢的方式來說:傾訴/催眠/繪畫/舞蹈/音樂/家庭制度安排/沙盒遊戲/形象對話等。
從付費咨詢分:公益咨詢/低價咨詢/收費咨詢等。
相對而言,心理咨詢在理論背景、方法、形式等方面會更豐富,而精神障礙治療的形式則相對簡單。
心理治療師: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物理治療/
精神病醫生:診斷精神障礙,藥物治療
九。診斷/評估標準:
診斷評價標準不同。
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主要根據癥狀進行分類。如抑郁、焦慮、雙相情感障礙和分裂障礙。評價和診斷標準都是基於精神病學或者癥狀學,比較簡單。
心理學的評價標準,如自戀人格或自戀特質,以及對人格的依賴,如戀母沖突,更多的是依靠人格的成熟度或精神病理學作為參照。
當然也有壹些心理學的流派可能不僅僅考慮人格的成熟程度,比如家庭治療派可能更多考慮的是整個家庭系統,出現了什麽問題等等。,而且每個學校的評價標準都不壹樣。評價方法比較豐富。
X.實踐形式:
還有壹個區別就是心理咨詢師可以打更多的電話,全職和兼職都可以。比如壹個心理咨詢師可以同時在三個心理機構工作。
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的診療地點為ta註冊地,如:醫院精神科、精神科專科醫院、有資質的私人精神科診所(診所)。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壹般對執業地點有限制。壹般來說只能在指定的工作單位(註冊地)工作,比如深圳某醫院,所以只能在這個指定醫院工作。壹般來說不允許多點練習(除非ta辦理過多點練習)。
XI。雙方的關系:
咨詢師:咨詢師和來訪者是壹種咨詢關系,心理咨詢需要雙方的幫助,是壹種平等的關系。
心理醫生:這種醫患關系叫起來可能更合適。壹般病人都得聽醫生的,這是壹種“親戚”關系。
心理治療師:介於兩者之間。
十二。收費標準
心理咨詢師:壹般每次300 ~ 2000元(壹般每次壹小時)。
價格的標準有多種因素,
1.城市的經濟發展程度,如深圳和信陽(壹線城市和五線城市)
2.心理咨詢師的職業經歷:這個主要指心理咨詢的時間長短。比如壹個心理咨詢師,壹個案子時長500小時,壹個案子時長4800小時。這就是差距。
3.心理咨詢師的資質:如工作時間、學習進修積累、學歷、專業等。
心理醫生:這個可能主要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職稱,經歷。壹般情況下只有掛號費和藥費,因為精神科醫生壹般不做心理治療,大多數情況下是加診加藥。報名費壹般每次20~50元。
心理治療師:壹般壹次壹小時,大概300~500元。
十三。工作時間
輔導員:壹般來說每次都是1小時,但是不同的學校有點不壹樣。比如精神分析每次50分鐘或者45分鐘,影像對話有時候1.5小時,家庭治療壹般每次2小時。
心理治療師:壹般是1小時。
心理醫生:壹般需要很短的時間咨詢,然後開藥。
十四。工作頻率
心理咨詢:壹般每周壹次。
當然,根據心理學的不同流派,也有差異。比如經典的精神分析大概是壹周5-6次,幾乎壹天壹次。屍檢,壹般建議每周1~3次。
如果來訪者的個性程度不同,可能會有所不同。比如壹些非常嚴重的人格障礙,比如需要支持性治療,有些情況下可能是兩周壹次。
心理治療師:壹般壹周壹次。
心理醫生:可能沒有壹個很規律很嚴格的標準。要定期復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醫囑服藥。
十五、工作目的:
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咨詢師有不同的目的和目標。
心理咨詢:更多的是以人格成熟度的提升和自我的探索為主要目標。而且心理咨詢的目標壹般都是咨詢心理咨詢師,當然也是以來訪者為主,比如改善與父親的關系,改變抑郁狀態,或者更多的了解自己的性格模式。
精神障礙的治療:更多的是以緩解癥狀、恢復社會功能為主要目標。
還應強調的是,壹般精神障礙直到達到需要治療的程度才得到治療。
心理咨詢,對於普通人,沒有精神障礙甚至心理問題的人,還是可以做心理咨詢的。比如來訪者,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壹切都是健康的。ta剛剛做了壹個夢。他很好奇,想探索壹下自己,於是去找了心理咨詢師。
或者說,比如壹個人,ta準備去國外讀大學,但是對自己的未來有點迷茫,想通過心理咨詢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他們既沒有精神障礙,也沒有心理障礙,處於完全健康的狀態。心理咨詢也可以在健康狀態下做,不壹定要有問題才做心理咨詢。
十六、下屬部門
輔導員:2018之前,是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心理治療師:衛生部。
精神病醫生:衛生部。
我國面向大眾的心理咨詢普及嚴重不足,不是因為心理學普及的文章不多,而是因為心理咨詢普及的文章不多。而我願意去做這些事情,也呼籲同事們多寫壹些關於心理咨詢的通俗文章,讓心理咨詢不再神秘,讓大家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會壹臉茫然,不知道該怎麽辦。
只有有了足夠專業和大眾化的文章,大眾的認知逐漸提高,行業才會更加專業,才會進壹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