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大多數人認為該病源於精神因素和人格缺陷。近年來發現遺傳因素更明顯。
(1)遺傳:據家系調查,約有5% ~ 7%的患者父母患有強迫癥,遠高於壹般人群。此外,由於人格特征主要受遺傳影響,人格特征在強迫癥的發病過程中起壹定作用,也提示強迫癥與遺傳有關。臨床上也觀察到約2/3的強迫癥患者在患病前有強迫性人格。強迫型人格的特點是膽小、謹慎、優柔寡斷、嚴肅刻板,做事有條不紊,力求壹絲不茍,註重細節,愛幹凈。
(2)心理社會因素:精神分析認為強迫癥是強迫性人格的進壹步發展。行為主義者認為,強迫癥是由於刺激-反應的過度重復,導致焦慮、興奮障礙和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從而導致異常習慣的形成、病理知識和反射的建立,使沖動、思維和行動拘泥於固定的行為學習模式。
青少年發育期,生理發育迅速,在激烈的社會交往中的適應不良會引起強迫癥狀。工作壓力大,家庭不和諧,夫妻生活不如意,都會讓患者長期緊張,最後誘發強迫癥。癥狀的內容與患者所面臨的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內容有關。意外、家人去世、嚴重打擊也會讓患者焦慮、緊張、恐懼,誘發強迫癥。癥狀的表現與精神創傷直接相關。
(3)生物化學:有人認為強迫癥患者5-HT神經系統活性降低導致強迫癥,增加5-HT生化遞質的藥物可以治療強迫癥。
經常上班遲到或強迫癥教會妳如何避免。
壹個朋友說,同事們都叫他“先王”。後來他把鬧鐘從7點改成了6點半,還是無濟於事。我發現他出門前總會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襯衫是不是平了,反復檢查插座、煤氣、窗戶...即使他起得很早,也只是增加了檢查的次數。這種人總是給自己設定強制性的程序,只有完成了這個程序,才能踏踏實實的去做另壹件事。通常,我們將其歸類為強迫癥。
另外,有些愛遲到的人是另壹種強迫。給自己定壹個“底線”,他們會看著自己的表走出來。如果預設時間是7: 30,即使是7: 24,也不能讓他們出門。壹旦在路上遇到突發狀況,遲到在所難免。工作倦怠也是遲到的壹大原因,尤其是那些為遲到找借口的人。調查還顯示,1/5遲到者編造故事解釋遲到原因。其中,有些故事極其離奇,比如“我夢見自己被解雇了,所以沒有急著起床”“我沒有找到合適的領帶,所以在商場開門後買了壹條”。這反映出他們對枯燥的工作不滿,或者遇到困難後沒有得到及時的緩解,下意識地對工作產生了排斥。
那麽,如何避免遲到呢?
學會安排時間。制定嚴格的時間表,到處張貼,明確標註工作日程或朋友約會,留足準備時間。
同理心。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當妳被迫等待時,妳是什麽感覺?也許妳會明白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多做心理調整。壹切順其自然:房子好像不整潔,就讓它亂吧;頭發有點臟,忍忍吧。從長遠來看,如果妳克服了焦慮,妳就會少遲到。
我溫馨提醒:以上是對“經常上班遲到或心理強迫癥”的詳細介紹。相信現在大家對此都有了壹定的了解。如果妳也是遲到之王,不妨試試上面的方法,壹定能避免心理強迫,不再上班遲到。
妳有密碼強迫癥嗎?
真實案例
小明目前有近百個密碼,經常被記不清楚而困擾。每當他想輸入密碼的時候,腦子裏就像壹團亂麻繩,毫無頭緒,越想越頭疼。
從前兩個月開始,小明的腦子裏就充斥著壹大堆亂七八糟的密碼,經常感覺腰酸背痛,睡眠不好,甚至影響工作。
每天小明到公司打開電腦提示都要先輸入密碼;妳還需要輸入密碼來檢查妳的電子郵件。打開錢包,裏面有9張銀行卡,每張卡都有查詢密碼和交易密碼,還有網銀密碼、交易“優盾”密碼、電話銀行密碼。
此外,小明還有信用卡、股票基金卡、商場會員卡、QQ、MSN、飛信等日常需要登錄的通訊工具,以及淘寶、綺優、當當等網站的密碼。手指壹撮,他有差不多70個密碼。而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需要經常使用的密碼。
說實話,記住這麽多密碼不容易。但是,小明記憶力很強。他平時記得壹些朋友的門牌號,手機號之類的,憑記憶就能“隨便撿”。但是現在這些密碼比手機號難記多了。而且各家要求的密碼長度不壹樣,有的長有的短。有些必須是數字,有些必須穿插字母,有些要求密碼區分大小寫,甚至有些密碼最好混合數字甚至橫線等符號。
時間長了,沒問題就奇怪了。小明上周日用壹家銀行的信用卡在壹家超市買東西。結果他連續兩次輸錯密碼,急得滿頭大汗。最後,他只能打電話向妻子求助,但第三次還是輸錯了密碼,無奈放棄購買。而且最近兩天他總是搞不清楚哪個是QQ密碼,哪個是MSN密碼,哪個是飛信密碼。有時密碼已經固定,登錄時系統顯示是異地登錄或者有被盜風險。建議他換個新密碼。新密碼不能和之前的密碼壹樣,結果他還得煞費苦心的想新密碼,煩死了!現在每次登錄需要輸入密碼,他都記不住是哪個密碼,想起來就頭疼,還經常做噩夢。
前幾天晚上,小明做了壹個關於“密碼”的噩夢。他站在門口,按了門鈴。電腦語音提示:請輸入密碼。他輸入壹個密碼,電腦說,密碼錯了。又丟了壹個,還是不對。這時,他看到妻子站在門口,趕緊央求:我是妳老公,開門讓我進去。妻子冷冷地說:請輸入密碼...
精神導航
現代都市人的“強迫癥”越來越多,比如電腦強迫癥、手機強迫癥、密碼強迫癥。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明是典型的密碼強迫癥。
所謂“密碼強迫癥”,顧名思義,就是人們經常忘記自己的密碼,感覺精神疲憊、恍惚,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很多患者因為要經常提醒自己記住密碼而出現強迫癥。其他人經常被密碼的難度所困擾。它們太簡單了,容易記,但是又怕被偷。如果它們太難記,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變得焦慮和擔心。
據史料記載,密碼起源於希臘。公元前404年,斯巴達北路軍統帥攻克雅典後,本國使者到達,呈上壹條上面有字的腰帶,告知敵人企圖切斷其退路。呂山德果斷決策,率師輕裝脫險。
公元4世紀,希臘出現了隱藏信件內容的初級密碼。中世紀末期,為了突破封建制度對自由戀愛的束縛,西班牙的老百姓和貴族階級的青年男女不得不采取各種形式的秘密通信,這就導致了各種原始密碼的出現。
隨著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領域需要人們頻繁使用密碼,復雜的密碼信息日益困擾著現代都市人。而且在壹些媒體上,“專家”經常出來提醒人們:“密碼要經常改;避免使用手機號、生日等。”於是,這種心理防禦機制在競爭的壓力下越來越脆弱和緊張,焦慮和恐懼經常困擾著人們。顯然,“密碼強迫癥”是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數字化的快速發展造成的。
還有壹種人可能已經被別人破解了,所以在“壹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作用下,所有的個人信息都設置了密碼,不管有沒有必要。
因為密碼混亂,會出現情緒低落、焦慮等癥狀;嚴重者,伴有頭痛、頭暈、神經衰弱等癥狀。這些其實都是強迫記憶導致的心理障礙,是心理防禦意識過度的異常表現。如果調整不當,“密碼強迫癥”可能會演變成壹種有害的情緒。壹旦爆發,會導致抑郁、焦慮、強迫癥等嚴重的心理疾病。
心理處方
加強自我調節:保證充足的睡眠,註意個性的自我鍛煉,真誠信任他人,克服過於謹慎、優柔寡斷、膽小等不良性格。
註意環境改造:創造輕松、豐富、規律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系統,使大腦皮層恢復並保持良好的功能狀態。
充分合理的加密:根據信息的重要程度設置密碼,可以對不同信息的密碼進行適當的分類和設置,簡化復雜的問題。比如與理財相關的同類密碼設置為奇數,與社會生活信息相關的密碼設置為偶數。另外,妳也可以用最原始最簡單的方法,把所有密碼都記在筆記本上,備份到電腦文件夾裏。
如果病情嚴重,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服用壹些藥物,消除緊張情緒。
有哪些方法可以預防強迫癥?
有些人的行為總是被壹些觀念所控制,比如反復洗手,數數。雖然他們自己也知道這些行為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但是他們還是控制不住自己去阻止。其實這是壹種常見的強迫癥。
有哪些方法可以預防強迫癥?北京心理咨詢專家為您解答:
第壹,從小註重人格的培養,不要給自己太多太死板的要求;對預防強迫癥的發生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父母性格不好的人。
第二,參加集體活動和文體活動,從事有理想有興趣的工作,培養生活中的興趣愛好;為了建立新的興奮點來抑制病理性的興奮點。
第三,註重心理健康,努力學習積極應對各種壓力的方法和技巧,增強自信心,不回避困難,培養敢於吃苦、敢於挫折的心理品質。
第四,在日常飲食中實現強迫癥的預防。缺乏營養的人不僅會患上身體疾病,還會為強迫癥等精神疾病提供機會。因此,選擇好的飲食菜單可以間接預防這類疾病的發生。例如,菠菜富含人體所需的鎂、維生素C、大量鐵和葉酸。適當的消費可以放松人的身心,趕走抑郁;香蕉中含有壹種叫生物堿的物質,可以振奮精神,提高信心。此外,它還是色胺和維生素B6的可靠來源,可以幫助大腦產生血清素,減少焦慮,使大腦神經趨於平靜和愉快。
強迫癥從何而來?
相信妳已經聽說過強迫癥,我們也經常能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有強迫癥的人物。例如,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主演的紀錄片《旅行者》中的主角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多次試圖克服這種感覺,但都失敗了,因為公廁的把手很臟。事實上,強迫癥的終生患病率高達1.6%,全球患者人數高達5000萬,這已使其成為壹種非常常見的精神疾病。如果患者能及時接受正規治療,克服內心的強迫,回歸正常生活並不困難。
為什麽有人會得強迫癥?
由於嚴重的強迫癥會直接導致患者社交能力受損,工作、學習和生活能力下降,因此強迫癥長期以來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和收入的十大疾病之壹。強迫癥患者反復出現與之沖突的強迫觀念和反強迫觀念,會導致壹系列的強迫行為,而強迫觀念和反強迫觀念的嚴重沖突會給患者帶來額外的困擾。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男性強迫癥患者多在青春期後期發病,女性強迫癥患者多在20歲左右發病;兒童和青少年的強迫癥發病率從2: 1到3: 1不等,而成人則變成了1: 1.4。盡管如此,0.25%的5~15歲兒童也患有強迫癥,表現與成人相似。壹般來說,強迫癥在30歲以後並不常見,但很多老年人都患有強迫癥(而老年人的強迫癥往往沒有得到及時診斷)。根據嚴謹的遺傳學研究,兒童強迫癥有45%~65%是可遺傳的,而成人強迫癥有27%~47%是可遺傳的,患者的壹級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往往具有相同的強迫癥風險。
不幸的是,和大多數其他精神疾病壹樣,強迫癥的病因仍然很難被完全了解。根據目前的壹些研究,強迫癥與大腦某些部位(如眼眶前額葉皮層)的異常活動有顯著關系,大腦中神經遞質血清素的功能異常也很可能與強迫癥有關。針對血清素的藥物治療也收到了顯著的效果,成為強迫癥治療的首選藥物之壹。
強迫癥是壹種什麽樣的癥狀?
然而,雖然強迫癥如此普遍,但把身邊壹些類似於強迫行為的表現都當成強迫癥就有點偏頗了。在專業醫生看來,強迫癥的表現可以概括為三個核心:強迫觀念、強迫行為和強迫意圖。對於這三個核心的具體性能,我們可以參考下面的描述:
強迫觀念:強迫觀念是以刻板的形式“侵入”大腦的觀念、表象或沖動。強迫觀念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困擾。患者知道這些觀念是不合理甚至荒謬的,但往往無法擺脫,陷入強迫性與反強迫性觀念的沖突中。典型的強迫性概念包括a)反復質疑做過的事或說過的話的正確性(“強迫性懷疑”),比如反復問自己“門窗真的關好了嗎?”“妳真的有鑰匙嗎?”;b)對過去的記憶在腦海中不由自主地重復,無法擺脫,哪怕很小,不值得回憶(“強迫性記憶”);c)反復思考無意義或不重要的事情(“強迫性疲憊”),比如“為什麽眉毛長在眼睛下面?”;d)反復擔心壹些不必要的事情(“強迫性擔心”),比如“我今天會被車撞嗎?”。
強迫行為:是指在頭腦中強迫觀念的驅使下,壹般為減輕強迫觀念帶來的痛苦而進行的行為。這種行為會朝著可以減少強迫觀念的方向進行。典型的強迫性行為包括a)強迫性懷疑或焦慮驅使下的檢查(“強迫性檢查”),如反復檢查門窗是否關好,門是否鎖好;b)因為覺得周圍很臟,所以反復洗手、洗衣服或家具(“強制洗”),這種行為往往幾十次後就停止了;c)不受控制地清點身邊所有可數物品(“強迫清點”),壹旦清點過程意外中斷,妳會感到很失落;d)為了減輕或防止強迫行為,按照特定的順序或模式進行的行動(“強迫儀式行動”)。這個動作壹旦中斷,就會壹直進行,直到動作完全完成。
強迫性意圖:患者能感覺到內心有壹股強大的力量,驅使自己去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盡管這些事情本身就很可笑。雖然患者並沒有真的去做,也清楚的明白這些事情的不合理,但是還是控制不住這種沖動,會忍不住去想,甚至準備去實施。當患者遇到挫折時(如考試失敗、戀愛受挫等。),他們會強制性地去思考事情的起因、後果以及對患者的影響。
當然,強迫癥的行為和思想永遠無法給患者帶來快樂,也不會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好處。另外,強迫癥診斷的壹個重點是,強迫觀念要伴隨著同樣強烈的反強迫觀念。如果沒有反強迫觀念,被診斷為強迫癥的概率很小。
強迫癥的規範化治療
可喜的是,治療強迫癥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大部分患者經過壹段時間的規範治療後可以不復發。對於強迫癥患者來說,越早確診並開始治療,治療效果會越好。然而,根據最近的研究數據,只有三分之壹的強迫癥患者接受了有效的藥物治療,不到10%的人接受了適當的行為治療。到目前為止,已經證明強迫癥有以下幾種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如前所述,強迫癥的發病與5-羥色胺功能異常有壹定的關系,因此調節5-羥色胺功能的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被譽為強迫癥藥物治療的金標準。根據大規模臨床試驗的數據和權威指南的推薦,SSRIs在強迫癥的治療中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行為療法聯合使用。SSRIs的安全性非常好,即使是在兒童身上,大劑量也沒有太多副作用。壹般來說,患者在藥物劑量調整到最佳後,至少要治療12周,才能最大程度的防止復發。
行為療法:對強迫癥最有效的行為療法是暴露和預防反應療法(E/RP)。這種療法會先以言語安慰的方式減輕患者的疾病負擔,然後由訓練有素的治療師將患者逐漸暴露在過去會導致強迫癥發作的環境中,逐漸讓患者脫離與環境相關的異常反應,以達到治療目的。E/RP綜合有效率可達60%~85%,若配合藥物治療,可獲得更好的療效。
深部腦神經刺激(DBS):雖然上述兩種療法對大多數強迫癥患者非常有效,但仍有約65,438+0/3的患者對該療法反應不佳,65,438+00%的患者甚至會加重。對於這些頑固性強迫癥患者來說,DBS(俗稱“腦起搏器”)已經被美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為壹種全新的治療方法。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DBS可以緩解50%~60%的難治性強迫癥患者,且與傳統的幹預方法(如手術)相比,副作用大大降低。然而,DBS昂貴的價格和復雜的植入過程極大地限制了它的應用。
強迫癥囤積的癥狀
囤積癥又叫“強迫性囤積癥”,又稱病理性囤積癥和遺棄恐懼癥。這是壹種過度獲取或收集東西的疾病,甚至是沒有價值的、危險的或不衛生的東西。強迫癥患者囤積聚集的物品,會幹擾或損害患者及周圍人的行動能力和基本活動,包括做飯、打掃衛生、洗澡、睡覺等。
癥狀特征
1,不僅是不太喜歡清理雜物的懶人,他們對自己擁有的壹切都有強烈的感情,就連那些看似使用時間最短的東西都像用過的創可貼壹樣,舍不得扔掉。過於偏執而不收集無用甚至腐爛物品的人是囤積者。
2.永遠試著記住妳當初為什麽要留著它。當壹個強迫性囤積者試圖決定扔掉什麽的時候,似乎他正在經歷壹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有囤積癥的人總是想太多。在做決定之前,他們會非常努力地搜索自己的記憶,努力回憶與該物品相關的所有情況。經過這些波折之後,他們將設法做出決定。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患者有收藏的愛好,需要買很多或者不能拋棄對別人價值低或者沒用的東西。因囤積行為而產生重大壓力,幹擾或妨礙正常生活的運轉。“但是女孩子都愛買化妝品和新衣服。其實也不是強行囤積。”心理專家告訴記者,強迫性囤積很大程度上與“創傷心理”有關,比如無限制購物,這可能是很多人發泄情緒的壹種方式;區分強迫癥和壹般囤積癥最重要的是內心是否有沖突。“有些人在囤積商品後經常陷入懊惱和自責,”楊海龍博士說,但他們總是不得不不受控制地“囤積”,這被認為是強迫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