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藥效學:研究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包括藥物作用、作用機制、臨床應用、不良反應等。
3
藥代動力學:研究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包括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過程。
4半衰期:藥物的血藥濃度下降到壹半所需的時間。
5肝腸循環:指某些藥物經肝臟轉化為極性代謝產物從膽汁排出,在小腸內經相應的水解酶轉化為原型藥物,再由小腸重吸收進入體循環的過程。
6 生物利用度:血管外給藥時,藥物被吸收進入體循環的相對量。
7
反跳現象:指長期服用受體阻滯藥物後突然停藥,導致病情加重或復發,可能是由於受體調節上行所致。
8
雙重感染:長期應用大劑量廣譜抗生素,敏感菌受到抑制,破壞了體內正常的菌群生態平衡,導致壹些耐藥細菌和真菌繁殖,造成再次感染,又稱菌群失調。
9
不良反應:指不符合用藥目的,給患者帶來不適或痛苦的反應。
10 抗藥性:病原體和腫瘤細胞等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降低。
11
耐受性:連續用藥後機體對藥物的反應減弱,增加劑量可維持藥效。
12 後遺癥:停藥後,血藥濃度降至閾值濃度以下時藥物的殘留作用。
13
肝酶誘導劑:能誘導肝酶活性,加速自身或其他藥物的代謝,使藥效減弱。
14
肝酶抑制劑:可抑制肝酶活性,減少對其他藥物的代謝,使藥物作用增強,甚至引起毒性反應。
15
藥效:藥物作用的結果,對機體不同器官的反應表現有選擇性。
16
首過效應:指口服給藥後,部分藥物在胃腸道、腸黏膜和肝臟被代謝滅活,使進入血液循環的藥物量減少。
17成癮性:患者對麻醉藥品產生生理和心理依賴,壹旦停藥,就會出現嚴重的生理紊亂,如停用嗎啡,患者出現嚴重的戒斷癥狀。
18
受體激動劑:對受體有較強的親和力,有較強的內在活性物質。
19受體拮抗劑:與受體親和力強,無內在活性的藥物。
20
腎上腺素降壓作用的逆轉:給藥後降壓作用迅速而明顯,隨後降壓作用減弱。如果在腎上腺素給藥前給予α受體阻滯藥(如氯丙嗪),則由於β2受體作用占優勢,使升高的血壓轉為降低。
21 抗菌譜:指抗菌藥物所抑制或殺滅的病原微生物的範圍。
22 抗菌活性:指藥物抑制或殺滅病原菌的能力。
23
化療:指利用化學藥物抑制或殺滅體內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和惡性腫瘤細胞的治療手段。
24抗病原微生物:是指抑制或殺滅病原微生物的壹類化學治療藥物,用於預防和治療傳染病。
25抗菌藥物:指具有抑制或殺滅細菌的能力,用於預防和控制細菌感染的藥物,包括由多種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等)產生的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合成、半合成藥物。
26抗生素:是壹些微生物產生的對其他微生物有抑制和殺滅作用的代謝物質。
27殺菌藥物:不僅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長繁殖,而且能殺滅病原菌的藥物
28抑菌藥物:能抑制病原菌生長繁殖的藥物
29最小抑菌濃度(MIC):(MIC)在體外抗菌實驗中,抑制受試細菌生長的抗菌藥物的最低濃度。
30 最低殺菌濃度:(MBC)在體外抗菌實驗中殺死受試細菌生長的最低抗菌藥物濃度。
31抗菌後效應:(PAE)細菌在短暫接觸抗菌藥物後,即使去除抗菌藥物,其生長仍受到抑制的現象。
32化療指數:是衡量化療藥物安全性的評價參數,可用感染性藥物的半數致死劑量(LD50)/半數致死劑量(ED50)或半數致死劑量(LD5)/半數致死劑量(ED95)表示。
33灰嬰綜合征:由於新生兒和早產兒肝功能發育不全,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含量和活性低,解毒能力差,且腎功能發育不全,排泄功能低下,導致氯黴素蓄積
34治療劑量(常用劑量):介於閾值與極量之間的劑量,臨床使用時對大多數患者有效,且不會出現毒性反應。臨床使用中對大多數患者有效,且不會出現中毒現象的劑量。
35
強度:又稱效價強度,指藥物產生壹定作用所需的劑量或濃度。
36副作用:指藥物在治療量下產生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作用。
37
毒性反應:指藥物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引起的機體損害反應,壹般較為嚴重。
38 親和力:指藥物與受體結合的能力。
39
內在活性(作用力):是藥物本身所固有的,與受體結合後能引起受體躁動而產生作用的能力,是藥物最大效應或作用性質的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