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是電商殺死了實體經濟嗎?

是電商殺死了實體經濟嗎?

其實自從淘寶所代表的電子商務異軍突起之後,中文互聯網上就壹直在討論壹個問題。

電子商務的出現殺死了實體店,摧毀了小市民經濟,形成了互聯網巨頭壟斷

皮總壹開始也是持有這個觀點的,但是那個時候我並沒有盲目地帶著觀點和結論去尋找證據,現在的互聯網上為什麽杠精很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 人是壹種帶有主觀特性的生物。

皮總住在武漢,這幾年漢口周邊步行街,大型商場的門店,確實冷清了很多,而且很多都是旺鋪招租的情況。也就是餐飲業比較堅挺,服裝店關門的最多。

但是我依然認為 不是電商殺死了實體店,真正的兇手是高杠桿的房地產

換句話說,妳只要認定了壹件事,妳的潛意識就會偏向妳的看法,以至於之後的生活裏會不斷強化這個主觀看法,並為之尋找說得通的註解。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是電商殺死了實體經濟嗎?還是說,只有中國有這個現象呢?

看看隔壁的發達國家日本,日本的雅虎就是最早做電子商務的那壹批互聯網企業,日本的實體店怎麽樣?日本的實體店碾壓網店!

再看看太平洋那邊的世界霸主美國,美國的亞馬遜可是電子商務的鼻祖了,就這樣,全年的營業額甚至沒有中國雙十壹單日的營業額加起來多,而且紐約的大型商場,百貨店,大超市的業績都連年增長,美國的網店和實體店都活很好。

為啥單單就中國壹直有壹種聲音,壹種疑問,壹個命題——電商殺死了實體經濟,網店幹死了實體店?

皮總在2017年中美貿易戰之前,有壹點點思路,但是看得不清晰,現在2022年了,我終於理清了思路,就來給大家好好講講這個問題。

壹.中間商改變了,生產結構和貿易關系也變了

首先,皮總要給大家講清楚,網購和電商, 改變的是生產結構和貿易關系,它並不是增加生產力,它只是在用壓縮中間貿易環節的方式,提高了商品流通的效率。

什麽意思呢?就是說中國的制造業很強,做得很大,被稱為世界工廠,但是電商沒出現之前,原來大家就只能通過廠家-省級代理-市級分銷商-實體店-消費者等環節,經過這麽多貿易環節,再產生了十幾層的貿易關系後,最終,妳買到了中國的工廠生產的商品。

電子商務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生產關系,就以拼多多為例子,拼多多是典型的工廠店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上,為什麽拼多多要讓妳去轉發拼單?就是因為他這個平臺要整合訂單給工廠,工廠才能開工生產,否則沒有規模或者規模很小,工廠開工就會虧損。

工廠-電商-消費者,這就是新的生產結構,也是新的貿易關系,中間商的成本被拿掉了,所以消費者拿到商品的價格就大大降低了。

在1990-2010年,這差不多二十年的時間裏,大家可能沒有什麽具體的觀念,不知道做壹個中間商有多麽的賺錢吧,即使是最低壹級的小商店或者壹個小片區的飲料代理,每年他們的收入都是十幾倍於當地平均工資的。

因為那個時候的互聯網遠沒有現在發達,而互聯網的普及大大消除了信息差。

為什麽中間商敢於賺取大額的差價呢?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因為,貿易關系每傳遞壹層所造成的信息壟斷,就會產生壹次利潤,而這些利潤最終就會平攤到全國14億消費者頭上。

這可不是皮總瞎編的,凱恩斯在 20世紀30年代就提出了這個理論,後世消費經濟學的華裔經濟學家黃有光進壹步加強了這個信息差產生差價的體系。

妳在城市中心萬達的專賣店裏買壹件普普通通的白襯衣,可能需要200-300元,可是當妳來到珠海服裝加工廠旁邊的工廠店購買,人家就賣50元不到,中間商的利潤是生產成本的4-6倍,某些大牌還不止這個溢價。

之前全國的消費者只能依靠實體店消費的時代,加上信息傳遞的閉塞和滯後,當然商品的價格很貴,但是互聯網壹旦普及了,加上電子商務的出現,壹切就改變了。

生產結構變得空前的簡單,互聯網電商平臺將所有之前的中間商的利潤全部砍掉了,自己收取壹部分,其他的部分幾乎就是讓利給消費者。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壹直扶持的就是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經濟,也就是制造業,中國生產的壹般消費品(指的是諸如衣服等 扣除食品和服務之外的其它消費品 )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的第壹年,就已經占到了全世界壹般消費品生產總量的67%,而我們的國內市場是消費不了這麽多的商品的,所以那個時候靠出口。

但是中國的生產是過剩的,當世界經濟出現系統性,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時候,我們還能依靠誰去解決中國的生產過剩呢?2008-2010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就是壹個教訓,但是也是從2011年開始,中國的24個部委壹起出面,大力支持電子商務和網絡經濟的發展。

消費的最終目的是讓經濟循環起來。

而當時的中國,由於中間商和實體店太多了,他們在這個貿易關系的環節上吸血獲利太容易了,所有造成中國普通消費者的消費成本是高昂的,也造成了中國人的消費意願普遍是較低的,最終造成了我們國家的內循環遲遲無法走上正軌。

皮總記得很清楚,我的父親是大學副教授,母親是武鋼的,當時的家庭雖然不太有錢,但是也是妥妥的中產往上,就這,我們家每年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去國貿買新衣服,生活開支都很節儉,牙膏皮都要擠到不能再擠的那種幹凈才扔,毛巾也要用的很舊才扔。

不是因為我們想生活的節儉,是那個時候的東西就是貴,和收入水平完全不配套的貴。

中間商賺差價,就是這麽狠。

二.國民經濟之殤

那麽當時我們國家每年GDP兩位數的增速到底怎麽來的?

皮總在《中國的工業化之路》這個系列裏面講得很清楚,壹個國家要發展經濟,生產,投資和消費,這三者是壹個閉環。

我們國家的生產由於大力發展產業經濟,加上中國巨大的人口紅利,還有工業化進程,所以生產這壹端沒有問題,甚至是長期處於生產過剩的狀態,而中國的消費方面,國內的內部消費跟不上,只能大規模出口換匯,可是每年世界從中國進口的貨物有限啊,經濟發展不能光靠外國進口中國的商品。

所以中國的政府投資壹直都是占我們國家財政預算30-40%左右的,經濟數據差的年份甚至要投入50-70%來拉動,這些資金全部進入了高速公路,高鐵,通訊等等基建類的領域,順帶推高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

土地出讓金,地方政府,房地產企業,這也是壹個閉環,為什麽2021年很多地方政府出臺了房價的限跌令,就是因為這些地方的全年土地拍賣基本上都流拍了,地價的價格太高了,而如今的房地產由於國家在擠水分,沒有之前那樣的高紅利,前有恒大危機,所以房企不敢接手地皮,甚至還想降價出售回籠資金。

地方政府當然不願意,妳壹降價,我的土地出讓金怎麽辦?所以限制房價下跌。

為什麽中國的實體店幹不下去,其實我們國家的實體店的成本很多都是高房租造成的,很多的實體店店主辛辛苦苦,全年無休,到頭來都是給房東賺錢去了。

基建和房地產推高的地價和房價,必然會傳導到商鋪的價格和房租上,原本電商出現之前,這些店主和個體工商戶還可以通過賺大額差價的形式,賺取利潤,抵消高房租。

可是隨著國家層面開始大力扶持電商產業,中國人也接受了物美價廉的網購,形成了網購的習慣以後,實體店的日子就非常難過了。

但是這個從國家投資拉動型+外向出口型的經濟模式,轉變為內需消費型的經濟模式,必然需要調整時間,也就是新聞裏面常說的“軟著陸”,這個時期房價依然需要維持在高位,保證中國的國民經濟整體平穩向好,同時加快內循環的建立,建立起如同美國壹樣的內需消費型的市場經濟。

中國人均的消費額的增長是比較緩慢的,而且這壹部分的錢,原來100%都流入了實體店,現在可能有50%或者以上都是網購了。

而那些原來憑借高收益賺錢,做中間商賺錢的實體店們,他們的利潤必然下降,下降到無法維持高額的店租之後,他們只能降價,當降價還不能維持收支平衡的時候,就會出現大量的關店,而實體店的關門不是指這些店主不幹了,他們很多人都轉型到了開網店。

所以電子商務的雪球越滾越大,各個網購平臺上面,商品的利潤越來越低,價格也越來越低了,以至於很多網店完全就是靠走量,每壹單只賺0.5-1元的利潤。

那麽很多人就會問了,為啥房東不降租金呢?

皮總壹開始也沒想明白,後來聯系到政府出臺的限跌令,我頓悟了,房東也不傻啊,妳今年降1000元/月的租金,明年就可能繼續降,房東買個商鋪,他可不是慈善家,他是要回本的,他是要盈利的,大量的資金進入購買的商鋪,房東要保證收益的,否則買商鋪的貸款怎麽還,降價了自己還要倒貼。

所以目前大環境和小環境來看,實體店都是陷入了死局,除了高端店,餐飲行業等等服務業的實體店,其他可以從網上購買的商品,實體店由於高房租和高人工的拖累,都是無法和網店抗衡的。

日本是因為經濟硬著陸了,房地產崩潰了,所以日本的實體店房租很低的,低到可以和網店的物流成本持平,消費者壹看,網店的服務沒有實體店好,價格也沒有優勢,還不如去實體店購物呢,所以在日本,實體店幹死了網店。

其實也是中國近20年裏,大力投入網絡通信,基建物流等等領域,讓我們國家的快遞成本和上網的成本都遠遠低於美國,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

皮總在日本和美國都寄過他們的國內快遞,速度差不多都在1-2周左右(有快的,但是要加錢),而且價格不便宜,日本平郵的價格是500g/700日元左右,美國則是首磅8美元起,相對於國內的極兔將每單快遞價拉低到0.8元的水平,妳就會覺得中國的物流和人力成本是真的低。

所以國家無意中投資的大基建,催生了中國的網購市場規模幾倍於世界其他經濟體,同樣,造成了中國的實體行業確實大量消失了。

很多新聞和報道,甚至是國內經濟學研究,都將這壹現象稱為——中國的國民經濟之殤。

但是從來就沒有人告訴妳,這些實體店已經吃了近20年的信息差帶來的紅利了,中間商個個賺得盆滿缽滿,現在只不過讓他們降價,他們就受不了,那當年何必入行呢?還不是想賺這個快錢和熱錢。

三.電商只不過是壹種新零售方式

皮總並不是在幫電子商務和網購說話和站臺。

先搞清楚,互聯網電商的出現並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名詞,電商並沒有增加生產力,他只是改變了生產關系,很多人會疑惑,那高 科技 機器代替人是 歷史 的必然,那更加先進的電商怎麽會沒有增加生產力呢?

科學技術的作用是使人的單位生產效率提高,創造出的財富增加,原來的壹個工人壹天只能生產5件產品,有了機器和流水線作業的幫助,可以生產100件,資本家可以用規模效應使得成本下降,從而使得更多的產品進入市場,這就是大工廠替代小手工業者的作坊,是先進的生產力替代落後的生產力。

在研究工業的著作裏,將產業工人會向產業上遊流動的現象稱為先進生產力的替代,最終就是完全不需要工人的參與,完全依賴機器,形成最終生產力永久替代。

汽車 替代了馬車,短時間看馬車夫和造馬車的手工業者失業了,但是制造 汽車 卻需要成千上萬的失業者進到了工廠生產 汽車 零件。

而 汽車 制造業需要幾十上百個行業的合作(冶金工業、橡膠制造業、石化產業、電池制造、皮革制造、電子芯片等)這幾百個行業又能帶動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產業工人的就業。

但是網購的興起和電子商務不是這樣,皮總壹直在強調,改變的只是生產結構和貿易關系,整個環節沒有創造新的財富,開網店同樣要給電商平臺大量的推送費和運營費,只不過比實體店的店租低很多,商品的價格下降,讓更多消費者敢於消費了, 消費的最終目的是讓經濟循環起來。

國家為什麽扶持以電商為代表的網絡經濟,根本目的就是要降低商品的終端價格,要讓過剩的生產端,被消費端給消化掉,而不是寄希望於外界,寄希望於出口,但是始終要記住,電商並沒有創造任何的新的財富,他們只是建立壹個平臺,溝通廠家和消費者而已。

對於沒有任何產業優勢的城市及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來說,電商的出現並不全是好事,本地人賺的錢本來就在本地的消費,是會實打實的帶動實體店的就業,結果網購普及了,除了非常小部分的配送員之外,所有本地人的錢其實是向外流出的,長遠來看是虧的,本地銀行的存款越來越少,本地實體減少於是就業減少,地方政府的稅收下降,工商業的增值稅也收不起來,接著收入減少惡性循環。

例如東北的鶴崗,到最後鶴崗甚至連公務員招聘都無法開展,因為地方政府沒有錢了,原本還可以依靠土地出讓金,收壹波地價的地產紅利,可是鶴崗當地的房地產已經崩潰了,實體經濟再被掏空,這個城市幾乎就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電商只不過是壹種新零售方式而已。

本質上,就這幾年很火的直播帶貨,都是壹種新的零售方式,為了把產品更快更多得賣出去的壹種商業手段。電商在效率上和價格上的優勢是明顯的;同時缺點也非常突出:壹是形成自然壟斷,加速了 社會 兩極分化,二是產品質量無法反饋,劣幣驅逐良,沖擊制造業根本。

結論

電商巨頭將生產商和消費者之間直接聯系起來,導致之前層層盤踞的中間商消失了,但是這壹部分的利益卻更加集中在某幾個電商平臺上了,這會加快壟斷巨頭的產生。

2021年阿裏巴巴被反壟斷罰了100多億,是我們國家最大的反壟斷罰款,其實就是國家看到了互聯網巨頭們聚攏財富的速度和規模,比之前沒有引入電商,要快太多了。

其實真實數據是互聯網經濟相關的GDP僅占總量的7.9%。剩下來的在哪裏?在線下,在過去十年被互聯網狂飆突進掩蓋,而價值被嚴重低估的實體店裏。

就是說為什麽大型連鎖超市不會倒閉?為什麽高端品牌的專賣店不會倒閉?為什麽大型商業步行街和百貨店不會倒閉?

實際上被淘汰的只是無法跟上互聯網時代,吃到互聯網紅利的那些實體店的店主而已,我們大可不必過於擔憂中國的實體經濟,中國正處於內需消費拉動型經濟的轉型期,既然是轉型的時期,陣痛就是難免的。

  • 上一篇:醫保外用藥有必要買嗎
  • 下一篇:淄博的社會事業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