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好人少,尤其是近年來的各種新聞事件,害的終究是好人。人們也漸漸變得冷漠,不願伸出援手,生怕又是騙局,或是自己被誣陷,真是有口難辯。但即便如此,人性也不會冷漠,每當遇到悲慘事件,人們又總會被感動,忍不住慷慨解囊,出錢出力。人的內心其實是渴望溫暖的,人們在遇到危難的時候,都會期待有人能夠幫助自己。而有時,壹個援手就能救人壹命。河南的壹位農民供養了壹名受傷的日本士兵整整47年,那麽在日本士兵被帶回日本後,他是如何報答這份恩情的呢?
中日之間,從古代的隋唐開始,就有著相當深厚的淵源。此前經歷的幾次戰爭,每次都以日本戰敗告終,他們也在戰敗之後,完全臣服於中國,就連國內的改革也幾乎都向中國看齊。遺憾的是,這種立場在近代徹底扭轉後,清政府的無能、腐敗和落後,使中國淪為魚肉之歡,任人宰割,無力還手。就連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中國的日本,也逼迫清政府割地賠款。
抗日戰爭也是由野心勃勃的日本發動的,但這壹次,中國人民奮戰14年,終於扭轉了戰局。盡管如此,全國人民對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士兵充滿了厭惡。因此,河南有壹位農民救了壹名受傷的日本士兵,並照顧了他47年,而這名日本士兵回到家鄉後,也盡其所能地報答了這位農民。
這件事的主人公是壹位善良的河南農民,名叫孫邦俊。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孫邦俊在戰場上意外發現了壹個身負重傷奄奄壹息、眼看就要不行了的日本傷兵,正是石田俊郎。孫邦俊不忍心看著壹個生命在自己面前消逝,最終經過壹番掙紮,救下了石田俊郎。但是,孫邦俊知道,村裏的鄉親們都對日本兵恨之入骨,絕不會容忍他,於是,他只好悄悄地把石田藏在了壹個山洞裏。就這樣,在孫邦俊的悉心照料下,石田最終脫離了危險,並壹天天好了起來。後來,日本戰敗,所有的日本人都要跟著船回國,石田卻誤打誤撞上了船。
之後,孫邦俊不得不把石田帶回村子。雖然幾乎所有的村民都反對石田的到來,但在孫邦俊的懇求下,他們還是勉強答應留下來,但仍然沒有人願意和石田交流,大家都對石田漠不關心。孫邦俊作為壹個靠天吃飯的農民,自己並沒有多少積蓄。他對石田說:"我壹定會壹直照顧妳的,只要有口飯吃,我就不會想妳。從那以後,石田就作為孫家的壹員在村裏生活了下來。
他對孫邦俊也是感激不盡,也越來越熱愛村裏的生活。不幸的是,1964 年,孫邦俊病重,經搶救無效去世。臨終前,孫邦俊囑咐兒子孫寶傑要好好照顧石田,有機會壹定要把他送回日本,因為他壹定也很想念自己的祖國。雖然此時石田已在中國生活了很長時間,但他其實很想念祖國,也想再看看家鄉的親人。遺憾的是,這壹時期的中日關系比較冷淡,孫葆潔給有關部門寫的求助信也沒有回音。
47年後,已經習慣了在中國生活的石田終於迎來了轉機。他已經習慣了在中國的生活,除了偶爾會想家,其他壹切都很好。1972年,中日建交,得知這壹消息的石田重新燃起了回國的希望。
孫葆潔還幫石田打探消息,後來得知日本代表團要來河南考察的消息,孫葆潔便帶著石田去見代表團,希望得到幫助。仿佛是上天在眷顧這兩個人,代表團中有壹個叫津田的成員,其實是石田曾經的戰友,兩個人長期在壹個部隊,關系非常好。四十多年後,兩人終於再次相見,昔日的少年已成為白發蒼蒼的老人,但曾經在部隊的夕陽歲月還是讓兩人認出了彼此。津田不知所措地告訴石田,所有人都以為他戰死了,就連他的家人也以為他戰死了。隨後,石田向津田講述了自己幾十年來的經歷,以及孫邦俊老人對他的幫助。
孫邦俊的善舉讓整個考察隊感動得無以言表,他們決定幫助石田返回家鄉,並打算把孫邦俊的善舉傳遍日本。此後,考察隊返回日本,日本最著名的報紙《朝日新聞》用大量筆墨和版面報道了石田的遭遇,整個日本都被這位老人的善舉所震撼和感動。此後,石田還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找到了自己的親人。他的家人大吃壹驚,沒想到石田還活著。親人見面後,他們淚流滿面,痛哭不已。
在孫葆潔和石田弟弟的陪同下,石田終於回到了日本,時隔60年,石田再次踏上故土,瞬間感慨萬千。孫葆潔告別石田回國,石田也帶著家人回到日本生活。兩個人盡管心有不甘,但內心深處都明白,這樣的結果是他們壹直以來所期盼的。
石田回到日本後,向社會宣傳了自己過去的經歷,特別是孫邦俊壹家對他的幫助。當時,日本人對這位善良的老人也很客氣,石田的家鄉,也就是秋田縣的縣長,為了紀念孫家的貢獻,以及曾經日本對中國犯下的罪行,出資在孫邦俊的家鄉南召縣,建立了壹個 "中日友好大公樹木園",希望能給南召縣的老百姓帶來壹筆額外的收入,幫助他們致富。石田始終沒有忘記孫家。石田始終沒有忘記孫家對他的幫助,他用籌集到的錢在南召縣建起了壹所中日友好小學,還資助了許多想去日本留學的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孫家。
其實,石田的家人曾想給孫家壹大筆錢,以感謝他們多年來對石田的收留,但孫葆潔拒絕了,他說父親當年救助石田,並不是為了錢,如果他拿了錢,父親壹定會大發雷霆。石田的家人深受感動,從此兩家壹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親密無間。
結語 中國有句古話叫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在困境中得到的恩惠和幫助,無論如何都是難以忘懷的。雪中送炭遠比錦上添花難得多。不是每個人都能懷著善意無私地幫助他人,也不是每個人在得到幫助後都願意盡心盡力地報答恩人。但孫邦軍和石田做到了,他們47年來的相濡以沫和悉心照料,值得被感動,更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