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瘟疫的消毒:
1、熏蒸
熏蒸指燃燒藥品或水浸加熱藥品所產生的氣體進行空間消毒。唐朝孫思邈曾經記載過:如有瘟疫爆發,用雄黃、雌黃、丹砂等十六味藥材,早上或晚上,放在庭前燒,可以消毒防疫。
明朝時期用黃芪、川芎、當歸在大鍋裏水煎,讓藥氣充滿產房,進行產房空氣消毒。清朝時期用雄黃、天雄、皂莢等藥材碾成丸,要用的時候,取壹丸,在室內燃燒,可以預防瘟疫。
2、塗抹
在晉朝,就有記載過用雄黃碾成細粉塗抹在額上、鼻子、人中、耳門,通過皮膚吸收發揮防疫作用。
3、佩戴
佩戴法是中醫獨特的防疫措施,利用佩掛中藥制劑持續釋放藥物氣味從而防止傳染菌侵襲,現在在民間使用還比較常見。壹般是佩掛在胸前、臂上、門前或床帳前,其中藥物成分包括雄黃、雌黃、丹砂等。
隔離是對付瘟疫的最好辦法
古人在和瘟疫的鬥爭中,逐漸認識到隔離是對付瘟疫的最好辦法。最早記載隔離方法的是《漢書》:“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意思是說,在瘟疫流行的地區空出壹些住宅,作為患者的隔離病房,集中治療,以防擴散,切斷傳染源。
晉朝時規定:“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疾,百日不得入宮。”漢代還出現了壹些隔離機構,如“癘人坊”等。
北宋時期,越州“春大疫,為病坊募僧二人,視醫藥飲食”。為了隔離染疫之人,地方官府不得不招募僧人來照顧病人,因為壹般百姓不願充當看護,只好求助於慈悲為懷的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