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福州國際招商月暨首屆 "海交會 "升格為省政府主辦的招商引資盛會,圍繞 "海峽、科技、內需、友城唱戲 "四大主題,首次打出 "海峽牌",成為中國大陸首屆 "海交會",也是首屆 "海交會 "舉辦地。
2000年,"海交會 "升格為省政府主辦的圍繞 "海峽、科技、內需、友城唱戲 "四大主題的招商盛會。
2000年:突出 "高科技招商、海峽招商、網絡招商 "三大特色。首次引進風險投資機構,舉辦 "風險投資機構與高新技術企業對接會"。沈陽、西安、合肥成為協辦城市。
2001年:升格為省政府主辦的投資盛會,突出 "海峽、科技、旅遊 "三大主題,特設臺灣電子通訊館、臺灣機電館和馬祖館。簽署歷史性的 "兩馬協議",兩岸 "三通 "率先形成 "兩馬先行 "格局。
2002年:以 "海峽、科技、經貿交流 "為主題。跨國公司論壇架起跨國公司與政府部門溝通的橋梁。簽署馬祖島供水協議,實現大陸首次對臺供水。金門首次組團參會,並簽訂福州在金門辦展協議。
2003年:壹手抓非典防治,壹手抓經濟建設,圍繞 "海峽、科技、經貿 "三大主題,第五屆海交會如期成功舉辦,被譽為 "非常時期的非常盛會"。第五屆海交會如期成功舉辦,被譽為 "非常時期的非常盛會"。
2004年,"閩商大會"、"觀音大會"、"海交會"、"上海交會""四會 "聯辦,"海峽科技成果交易暨經貿洽談會 "更名為 "海峽經貿交易會",成為 "海峽經貿交易會"。",成為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強省會中心城市 "的新起點。澎湖地區首次組團參展,實現了 "金馬澎 "三展同時上 "海交會 "的奇觀。
2005年:舉辦首屆歐盟-西海岸經濟區工商協會領導人會議等專題經貿活動。首次設立臺灣農產品館。實現臺灣水果首次 "零關稅 "直航福州。全省38個開發區參展。
2006年:海西經濟區上升為中央決策後,凸顯 "海峽 "特色和 "先行先試 "窗口作用:率先擴大臺灣農產品準入和 "零關稅"
率先擴大臺灣農產品準入和 "零關稅 "的種類和範圍;率先恢復和啟動兩岸漁民勞務合作;率先實施臺灣居民在大陸申辦個體工商戶;國家政策性銀行首次向福建省臺資企業、臺商投資區發放開發性貸款。
2007年:圍繞 "投資合作、擴大貿易 "兩大主題,19種臺灣農產品首次實現 "零關稅";福州率先實現與澎湖地區貨運直航常態化;臺灣臺中六縣市首次由地方政府組團參訪。臺灣臺中六縣市首次由地方政府組團參加交易會,交易會參展範圍首次擴大到臺灣島內。
2008年:秉承 "投資合作、擴大貿易 "兩大主題,榕臺經貿首次全方位對接洽談。臺灣臺北***等23個縣市參加展會,首次實現臺灣全島基本覆蓋;《福州市與臺北市加強交流合作***同聲明》正式簽署,這是兩岸地方政府簽署的首份協議。
2009年: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幹意見》正式出臺後,同期舉辦首屆海峽論壇?縣市主題日活動。圍繞 "投資合作、擴大貿易 "兩大主題,服務兩岸 "三通 "的海上直航項目和港口物流項目成為投資熱點。福州市與新竹縣簽訂雙向旅遊合作協議,簽訂《閩東北旅遊商貿圈合作協議》。
2010年:圍繞 "對臺交流、互利共贏 "兩大主題,舉辦首屆海峽版權(創意)產業博覽會,實現海交會首次在臺灣島內現場辦公。經特別許可,福州港引進臺灣大米,這是大陸首次從臺灣引進大米。海西20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全部參展。
2011年:圍繞 "對臺交流、互利共贏 "兩大主題,首次在大型兩岸經貿展會上設立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早收清單產品展區,並舉辦ECFA實務研討會,實現微博即時傳播和互動。
2012 年:舉辦首屆 "開放型經濟海西發展論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元之父 "羅伯特-蒙代爾出席論壇。圍繞 "對臺交流、互利共贏 "兩大主題,377個 "三維 "項目有效對接。首次舉辦 "島外采購專線"--馬祖采購洽談會對接專場,專門設立 "臺灣個人遊 "推介展區。海關總署福州原產地管理辦公室揭牌成立,成為大陸首個專門負責管理對臺優惠和非優惠貿易原產地管理業務的機構。
2013年海交會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 "繼承和發揚'3820'工程戰略精髓,不斷增強福州國際招商月平臺作用 "為主線,立足節儉辦會,註重實效,突出重點,體現特色,展示形象,通過舉辦重點 "三維 "項目簽約儀式、"福州國際招商月20年回顧展"、服務外包高峰論壇、采購洽談會等壹系列活動,進壹步深化大開放理念,擴大國際招商力度,加強兩岸商品交流,促進 "對臺交流、互利共**** 贏",努力打造 "立足海西、聯動兩岸、面向世界 "的經貿盛會。